何 妍,郝亞茸
(西安思源學院,西安 710038)
全球化發展推動了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各國高校出于提高科研、教學水平、擴大影響力、獲取經濟利益等不同需求而匯入教育國際化的潮流。
高校國際化也必須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的共同難題,培養具有歷史責任感的人才。有學者指出協同解決人類共同面臨問題能力越強的高校,其國際性聲譽和領導力也就越強[1]。在面對知識全球化機遇的同時,高校也應明確國際化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解決世界性問題,為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綠色發展觀是一種“現代的、全新的發展觀,必然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生態文明教育為切入點……促進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因此,要解決全球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僅借助經濟和技術手段是不夠的,必須依靠環境教育,從根本理念上進行引導。1997年在希臘通過的《塞薩洛尼宣言》認為環境教育是一種為了環境和持續性的教育。自此,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觀成為環境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目標,也應將綠色發展觀作為其知識傳遞的核心理念,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基礎。矛盾越多,問題越嚴重,教育的責任就越艱巨[2]。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將綠色可持續發展觀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另一方面,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育設施中全面貫徹綠色發展觀,推進綠色生活方式。
貧窮、疾病、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是人類社會最為棘手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展和強調共享理念,將資源以合理方式與全人類共享。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公平是世界共同問題。高校作為知識的生產者與傳遞者,應將知識和技術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共享知識資源。資源共享理念是人類解決共同難題的新思路,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目前,各高校開展國際合作、學術交流等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共享理念的實踐。共享教育資源需要建立在共商、共建的基礎上:以全球各國、各高校共同協商,達成共識為前提,以國際合作為基礎。共享既是共商、共建的過程,也是共商、共建的結果,以此促進全球教育的共同發展,使每個人都能在教育國際化中受益。面對人類共同問題,各國高校應充分意識到,教育國際化的使命在于推廣綠色發展觀和共享教育資源理念。
校園是高校的物質存在形式,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實體空間。校園環境的規劃建設不僅是普通的物質存在,也是其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載體。在高校的國際化進程中,校園環境建設是實現教育國際化使命的物質載體、保障條件和理念導引。
教育國際化使命——綠色發展觀和資源共享理念,作為抽象的價值觀,也如其他觀念、文化一樣,以獨特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校園景觀設計等被呈現出來。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每個建筑、每處景觀都有各自的建筑語言。一所高校的國際化目標,也可通過其環境建設體現出來,環境建設是其國際化程度與國際化理念的物質載體。
校園環境是教學活動順利施行的保障。校園規劃和各職能部門的合理設置,良好的空間結構和景觀配置可以保障學校各項活動安全、高效地開展。教育國際化對環境建設有一定的要求,如國際合作、交流活動都要有會議室、禮堂等場地和設備。這些功能區域除了要滿足國際交流活動的需求外,還需要保障教育國際化使命的實現。綠色發展觀須以環保型設計理念來保障實現,資源共享理念也要借助特定的功能區域才能更好達成。實現國際化使命不能僅停留在高談闊論上,必須借助環境建設作為其實施的保障條件。
學校教育除了課堂教育之外,還包括隱性課程,即學校借助校園環境傳達給學生的精神理念。人生活在環境中,時刻都在與環境交流、對話,這種交流與對話即隱性課程。因此,校園環境的建設可以通過隱性課程,對學生的理念加以導引。實現教育國際化的目的與使命,必須借助校園環境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借助建筑設計、文化景觀等校園建設,不僅方便學校師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還可通過國際化的環境文化感染、引導師生接受教育國際化的使命,達成教與學的基本目標。
為了順應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人才的新趨勢,泰國開始主動謀求教育國際化。1996年成立的泰國西那瓦大學(Shinawatra University)以獨具特色的校園建設為依托,充分回應了教育國際化的使命要求。
西那瓦大學以建設綠色環保型大學為核心理念。建筑學教授Soontom Boonyatikarn為西那瓦大學設計了校園環境。西那瓦大學校內建筑的室內照明和溫度都以節能為理念,采用生物氣候的方法,每棟建筑都被設計為由熱舒適、燈光舒適、聲舒適、視覺舒適和室內空氣質量、安全與信息技術組成的V.Olgyay舒適區。在教學樓中采用環境改造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內部的自然光。在教室和禮堂中利用聲學原理,減少麥克風和揚聲器的使用,西那瓦大學因此獲得了兩項世界級的節能獎。節能型校園的設計,是綠色發展觀的落實與踐行。由于泰國也存在電力資源緊張等問題,通過節能型校園的設計向師生傳達了一種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觀。
西那瓦大學既建有實體化場所如研究園、自然學習區、被動學習區、半被動學習區等,也建成了虛擬校園平臺如無限網絡覆蓋、虛擬圖書館、交互式電子教室等。校園中還設計有多樣化的功能區域,以滿足多樣的國際交流需求。這些場所不但為師生提供了自由的教學環境,而且回應了現代化共享開放的教育理念。共享功能區的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時空限制和人際溝通障礙,是資源共享理念的落地。校園內部的各項共享功能區的存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享理念地熏陶,形成開放的思維方式和不拘一格的學習方式。
泰國西那瓦大學將教育國際化使命與校園建設相結合,實現和滿足了教育國際化的功能需要和使命訴求,這些經驗對于推動中國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