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軍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松原 138000)
①背景:為了解高職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現狀和改進培養方式而進行了此次調查研究。②對象:某高職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180名。③方法:問卷調查。
問卷設計包含四部分內容:①學生的基本情況,共設置了3個問題,分別為“學生性別”、“學生年齡”、“在校期間實習經歷次數”,以單選的形式分別給出。②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情況,共設置了4個問題,分別為“對工匠精神的了解情況”“是否對工匠精神內容感興趣?”“是否知曉工匠精神的內涵?如知道請寫出”“是否知道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如知道請寫出”,以單選和填空的形式給出。③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共設置了2個問題,分別為“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能力、職業態度對您今后的工作重要嗎?”“您覺得工匠精神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嗎?”,以單選的形式分別給出。④學生對學校工匠精神培養的現狀調查,共設置了11個問題,分別為“在培養工匠精神過程中您認為最難達到的是什么?”“您認為工匠精神與提高專業技能的關系是什么?”“在學校學習中影響您具備職業能力的最大障礙是什么?”“您對學校開展的工匠精神培養有所了解嗎?”“您參加過學校開展的工匠精神相關活動嗎?”“影響自己職業態度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您認為目前您欠缺哪些職業能力?”“您對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有何看法?”“您認為什么是職業能力?”“您認為您在職業能力方面主要欠缺什么?”“您希望的畢業去向是什么?”分別以單選或多選形式給出。
此次調查共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發放180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165份。

表1 學生基本情況統計表Tab.1 StatisticalTable of student basic information
46%的學生對工匠精神完全不了解,58%的學生對工匠精神內容感興趣,31%的學生知道部分工匠精神的內涵,19%的學生能夠寫出工匠精神代表人物。從數據反饋結果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度較差,甚至部分學生完全不知道工匠精神的內涵。
92%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能力、職業態度對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86%的學生認為工匠精神對未來職業發展有幫助,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相對較高,工匠精神所代表的職業價值觀和行為觀得到了高度認可。
34%的學生了解學校開展的工匠精神培養,26%的學生參與過學校相關活動,學生對學校開展的工匠精神培養活動關注度相對較低,參與度嚴重不足。46%的學生認為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習環境對其影響較大,證明了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40%的學生認為目前欠缺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匹配的職業能力,尤其是實踐技術能力及拓展應用能力。46%的學生未來畢業更傾向于企事業單位,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僅有12%。綜合數據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對學校的教學現狀不滿意,職業能力培養認可度不高。
對工匠精神理念認識不足。工匠精神的培養更多是形式大于內容,培養形式單一,未能與具體學科相結合,故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差,究其本質都是對工匠精神理念認識不足,未能認識到工匠精神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職業素養養成的重要性,無法將工匠精神轉化為職業競爭力。
學生主動性差。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學生學習過程相對被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學生參與度較低,培養效果不盡人意,應營造積極向上的培養環境,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校企合作水平不夠。為彌補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之間的差距,校企合作是非常有益的教學嘗試。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當前整體校企合作水平相對不足,院校僅簡單將學生交付給企業從事一定的生產活動,而對具體的技術應用層次和實踐反饋關注度不高,企業也只是分派大量的簡單勞動給學生。
環境導向性差。環境導向性包括人為環境和學術環境,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性不足,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有效引導學生實施針對性較強的工匠精神培養。
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要不斷優化教學體系,積極構建具有職業化特點的學科,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注重技能方面的培養,將工匠精神貫穿專業教學始終。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使其具備積極、樂觀、向上的價值觀,讓學生真正有所得、有所獲。
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為學生拓展精神文化生活平臺,使工匠精神有生根發芽的大環境。要以主題教學活動、競賽、拓展訓練等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逐漸滲透工匠精神教育。
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臺。應積極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臺,注重對合作企業的選擇,不僅要將學生“送出去”,還可以將企業人才“請進來”,多元化進行職業技術交流,實現學生學習全流程監控和企業培訓全方位展示的深層次合作。要推薦優秀學生在企業就業,以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對此,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各類復合型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同時,還要加強對已有教師的培訓,可通過與企業對接、理論培訓等形式開展再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實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