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海河文化”在京津冀乃至整個華北的歷史研究和文化建設話語中屬于高頻詞,但是當前關于海河文化的認知卻存有一定的偏頗:一是經常將海河的部分當做整體;二是多數把海河文化僅僅視為水文化;三是往往注重古代與近代時期的海河文化,而忽略了自1949 年以來,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創造的當代海河文化。鑒于此,本文擬立足當下,對海河文化予以重新審視和建構,旨在確立“大海河”理念,并提出海河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以及文旅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則和有效舉措。
重新審視海河文化,首先需要打破之前認知上的局限,而確立起一種“大海河”理念。這是因為,若從津京冀協同發展和對接雄安新區的戰略高度來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海河”:在空間上涵蓋整個海河流域,遠超一般認為的“起自海河三岔口一直到入??冢L達71公里”的范圍;在時間上囊括遠古史前、夏商周、秦漢至元明清、近現代、當代等不同時期,以及與之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代歷史文化、現代革命文化、當代改革文化等;除此外,在內容上更是廣涉工業文化、綠色生活文化、新興文化、特色小鎮文化以及地標文化等?;谶@樣的理念,經重新考察后會得到一個事實:海河文化不僅空間范圍廣闊,歷史底蘊深厚,而且類型多元、內容豐富。
整個海河流域可以被劃分為三大地理空間。第一是上游地帶,源于西北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迎風坡,或北部內蒙古高原及西部黃土高原,其以山區、丘陵為主,包括灤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與漳衛河等六個水系部分區域,覆蓋河北省和山西省的163 個市、區、縣,主要城市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張家口,山西省的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和長治;第二是中游地帶,以平原為主,涵蓋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區域的260個市、區、縣,主要城市包括北京,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河南省的安陽、新鄉、焦作和山東省的德州和聊城;第三是下游地帶,以濱海為主,覆蓋75 個市,主要城市包括天津,以及河北省滄州市和山東省濱州市,涉及大陸澤寧晉泊、白洋淀文安洼和黃莊洼三大洼淀群,以及七里海濕地等。
在這廣闊的地理空間內,既有三晉文化、燕趙文化、草原文化,也有中原文化、齊魯文化、運河文化與海洋文化等。以天津為中心而言,其代表性文化主要涉及九大類型:一是在古文化街、老城廂、三岔河口等區域孕育形成的傳統文化。二是以五大道歷史風貌建筑群和街區為代表的近現代歷史文化。三是以紅色文物、遺址等為物質載體的革命文化。四是在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治理海河運動中形成的多地聯動、團結一致的協同建設精神。五是以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工業文化。六是由海河、山、林、湖、運河、濕地郊野公園和城市園林發展體現出的“以文化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涵養文化”的綠色生活文化。七是以當代地標建筑、文化創新創意成果為代表的當代標志性文化。八是以示范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為代表的特色小鎮文化。九是以“一基地三區”為核心涵化生成的新興文化。
截止目前,天津市在海河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方面成績顯著,出臺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天津市海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海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一系列海河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在海河景觀帶打造等方面也頗令人稱贊。但是,也面臨一些現實困境需要突破,其中較為突出者,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海河流域水資源方面,農業面源、畜禽養殖、重金屬等污染嚴重。海河流域是人為因素高度干擾區域,是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河流生態系統是流域內人類社會的重要支持系統。但是,隨著流域內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水資源利用率提高、排污加重,海河流域一度成為我國水污染最為嚴重的流域。水資源不足與水污染已是流域內河流生態系統面臨重要問題。同時,人類活動,包括種植、灌溉、森林砍伐、城市化、水利工程等,也極大地影響了流域水文節律以及可用水量的時空分布,導致河流生境質量退化,水生生物多樣性減少。2015 年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經過多年整治,海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有了大幅度減少,河域環境質量整體穩中趨好,到2021 年被生態環境部通報為水質“良好”。但是,在“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中仍處于后位。
二是海河文化旅游方面,開發同質化與房地產化明顯。天津市政府為全面開發海河的城市功能,曾出臺相關規劃,將海河上游段按照各地的不同歷史、現狀及規劃設想分為四個功能區:第一功能區是由三岔口、大悲院、大胡同、估衣街和古文化街等代表天津傳統文化地區的“傳統文化旅游區”;第二功能區是由和平路、百貨大樓、勸業場、中心廣場、和平廣場等天津中心商業組成的“都市休閑娛樂區”;第三功能區是由解放路金融街、小白樓中央商務區、南站中央商務區組成的“現代中心商務區”;第四功能區是由柳林風景區、水上運動世界、天津鋼廠改造、先鋒南改造組成的“智慧城”。四個功能區的劃分,使海河強大的功能、廣博的商機、獨特的文化充分了展示出來。這種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但是,在南運河畔、北運河畔、子牙河畔,以及寧河、漢沽、大港、塘沽等區域,卻存在簡單復制天津古文化街區模式的現象,而且在沿河地帶往往會大規模開發房地產。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海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趨于單一化和片面化。
進一步充分發揮海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資源優勢,需要對海河文化加以全新整合,以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要確立大海河的文化理念,在地理空間、時間范圍和精神內涵方面,分別加以拓深和延展。此外,還要把握好、堅守住文旅融合的幾項基本原則,并及時組織實施可行、有效的相關措施。
1.海河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創新相結合原則
傳承和創新是文化生成的內在生命力和維持其平穩有序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貫穿文化發展的始終。海河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也是如此。這就需要以海河流域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價值為依托,協調好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一方面重視文化的歷史傳承和保護,另一方面則推動其在當代的發展和創新。
2.因地制宜和區域協調相結合原則
海河文化區域包含范圍非常廣泛,這既需要:一方面要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堅持區域服從流域,統籌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關系;另一方面則要依據區域旅游發展現狀和資源配置情況,因地制宜做好各區域的文旅發展定位,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使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等,同時符合全域文旅發展整體趨勢和區域文旅發展布局要求。
3.產業聯動和政府主導相結合原則
海河文化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市場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既要通過市場行為,在海河流域內,促進不同文化產業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合作,形成互補優勢;同時,政府在管理上構建并形成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整體格局,且在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上,加大政府的組織協同、整體統籌和部門協作力度,推動落實政府在文旅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文旅行業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
4.生態先導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原則
黨的十八大曾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又把生態文明定位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和現實意義。海河文旅開發建設也需要樹立生態先導觀,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尤其是,要重視生態景觀的歷史傳承性與區域文化特征,以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保證對文旅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同時,使得歷史文化得到良好的保護,從而達到文旅融合發展的最佳結果。
5.突出特色和可行性相結合原則
海河流域文化在整體上與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遼河等流域的文化明顯不同,具有自身特征。而海河流域內部也因區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這就需要以文旅市場為導向,堅持以區域特色文化為核心,尊重當地政府、文旅部門和居民的意見和感受,全面考慮實際情況,嚴格遵守和執行國家有關的法令、法規和相關的標準要求,使海河文化的傳承發展、開發利用合情、合理、合法,且具有十足的可行性。
在上述理念和原則基礎上,建議還要組織實施相關的舉措,以推進海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1.系統整理海河文化文獻,講好海河故事
海河文化文獻是記錄海河流域因山系、水系等山川地緣要素和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人文環境因素,因時而異、因勢而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生生不息、不斷發展所形成的全部物質、精神活動產品的一切載體。它們承載著豐厚的海河歷史記憶和重要的海河文化價值理念。對此,建議:一是全面普查海河文化文本文獻、遺產文獻,摸清存藏情況,并在全面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海河文化的主要內涵與精神特質,講好海河兒女故事。二是利用海河文化文獻,更好地服務當代的海河治理、生態保護、國家水利遺產申報、城市文化建設和文旅深度融合。
2.抓住重大機遇,制定統一規劃
抓住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等重大機遇,海河流域各區域主動打破行政區劃,共同弘揚和發展“根治海河”時期的建設精神,聯合制定統一的環境治理規劃和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一方面,重視海河流域中天津港在外向型、國際化發展中的門戶地位,做大做強海洋文化、漁業文化、海濱文化等,將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海河流域歷史文化保護帶規劃。另一方面,制定海河流域文化遺址保護規劃,喚起民眾對海河流域內河航運與生態修復的關注和關心,進而構建海河流域文旅開發專區,并在主干河道和不同支流沿岸,布置服務區、驛站、觀景臺、自駕車營地、自行車慢享車道等設施,以線串點,以線帶面,推進“京津雄安(冀)”與“海河流域”深層次、高質量的文化旅游協同發展。
3.保護利用并重,彰顯海河文化美學
在海河流域內,對以街區為板塊進行的歷史文化遺產開發利用,首先要注意歷史街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尤其要重點保護多元化的建筑遺產、道路體系、城市空間和河流水體以及兩岸環境。不僅要嚴格保證范圍內的建筑總量,所有的新建、擴建、改建活動,都應符合歷史環境的尺度,不得損害歷史建筑的可識別性,而且要避免新建工業項目,對不利于街區保護現狀的工業企業,要有計劃地予以遷移。此外,正如學者所指出:區域內建筑表面,要避免大面積灰色,或過重的色彩,建筑沿街面不得完全使用石材,不得使用大面積玻璃、金屬板或其他類反光強烈的材料。而對于臨水區域,還要更多地體現近水親水色彩,從多方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彰顯海河文化美學。
4.推行“海河文化+”模式,激發廣泛參與力量
以海河文化為核心,推行“海河文化+”模式,充分激發政府、民間和市場的多重力量,面向全國甚至全球,進行宣傳和推廣。借助參加國內外的各類推介會、展銷會,按照國別、區域和專業人群分類營銷,以智慧旅游、手機終端、即時服務營銷及名人代言等方式,推銷海河文化和旅游特色。通過新媒體平臺等,拍攝具有海河文化底蘊的專題片、紀錄片,策劃推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演藝和實景劇,展開海河的全域魅力。以此將海河流域打造成為獨具特色、國際一流的服務型經濟帶、文化帶和景觀帶。
5.開發文旅新業態,完善“全鏈式”服務水平
文旅融合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催生新業態,而涌現的新業態反過來又會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相伴隨的則是不斷提升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這就需要立足于海河文化資源特色,積極開發當前受到游客歡迎、能夠產生效益的旅游新業態,將低空旅游、地面旅游、水上旅游、夜間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和新業態,融入海河文旅發展中,形成全季、全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立體式旅游。同時,借助天津智慧城市建設,構建完善的“吃、住、行、游、購、娛”文旅服務體系,以“安、順、誠、特、需、愉”六字要訣為根本要求,提升“全鏈式”服務水平。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交匯處往往形成繁華的都市。從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恒河文明,到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以及海河文明,都可以看到人類依河傍水而居,文明因河流而生成。其中,海河養育了歷史上天津繁盛的文化,也推動著當代天津燦爛的文明。黨的十九大之后,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敢于作為,勇于擔當,為“海河號”航船定航標。海河文化也因此更被賦予了獨特的政治意蘊。在這種時代潮流之下,確立大海河理念,重構新時代海河文化,進而科學、合理、有效地對其加以保護、開發、利用,并進一步推動流域內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謂正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