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盈
“三農”一直以來都是民生關注的焦點,黨在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到2020 年為止,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審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在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進行了具體定義,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18 年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里程碑[1]。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的一項長期規劃,涉及到與鄉村振興有關的一系列政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審計動因主要是源于委托代理關系而形成的受托責任。委托代理關系包括政策制定者與政策制定委托人之間的關系,政策制定者與政策執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政策執行者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正常情況下,委托人都會希望代理人能夠按照經濟有效的方式展開政策的執行和制定,并找尋政策制定和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但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就是人的自利性以及環境的不確定性,代理人的制定和執行政策時經常會出現機會主義行為,例如政策執行不全面。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出現,委托人需要建立制衡、監督、評估機制,審計便是其中的一環。通過我國政策能發現審計機關對政策制定無權展開審計,因此鄉村振興政策執行審計便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政策執行過程中,審計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政策落實、資金流動、項目開展情況等等[2]。
審計機關應該常態化的檢查工作,除檢查之外,更要預防審計問題的出現。審計工作正常開展,能有效保證我國農村經濟的健康平穩運行。作為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要強化自身責任與擔當,明確個人政治地位,堅決服從與遵循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以維護人民大眾根本利益為己任。審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優化農村供給側改革,加強農村反腐倡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國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為了推動“三農工作”的開展,黨和政府相繼出臺了與三農有關的政策和建議。鄉村振興戰略在2017 年被我國正式提出。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出臺,其中對于“三農工作”以及鄉村振興都提出了具體的科學論斷。同年9月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關于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加強審計監督的意見》相繼出臺,這兩項政策分別表達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性的建設意義、鄉村振興的階段性建設目標以審計工作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實施意見。
審計人員在鄉村振興政策開展和落實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其中潛在的風險,發現并記錄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補助資金流動狀況以及效益、鄉村環境的改變情況等等。通過審計人員的揭示,能及時發現鄉村振興政策中存在的“病情”,避免因個人私利存在的騙取涉農資金、資金利益輸送等問題的出現。揭示機制意味著審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格外關注鄉村振興政策落實中最易出現的貪污腐敗、懈怠懶政現象,也不能走形式的對鄉村振興政策重點工作進行簡單審閱。根據這一內容得知揭示機制對審計機關的獨立性以及審計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標準。揭示機制并不是某個單一存在的工作內容或環節,而是一個具備全面部署層層分配的整體。為了保證揭示機制的順利開展,審計機關要提前了解到審計對象的情況,把握審計工作重點,對人員進行合理安排,提高審計效率。對審計人員而言,要提前熟悉與鄉村振興戰略有關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定期向上級匯報審計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根據上級指示及時調整審計方法和審計策略,確保審計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方向一致。在監督的時間過程中,資金始終是審計重點。審計人員須時刻關注項目資金的落實情況,監督項目落實中是否存在挪用公款、冒領資金、優親厚友等問題的出現。此外審計人員還要從整體層面進行考量,判斷資金是否存在重投放輕績效的現象。鄉村振興戰略的審計工作量化并不容易,受到環境的限制,政策落實中出現的問題非常容易被掩蓋[3]。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必須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審計方案,提高審計服務水平。
審計工作中的調查取證、資料提交、處理處罰等權利的存在會對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實起到威懾作用。這些職責的存在不僅能幫助審計機關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還能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威懾,減少政策落實中投機取巧,心存僥幸的情況的出現。同樣能夠遏制不良之風的盛行。在審計監督工作開展落實過程中,審計人員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審計原則,向農民群眾心中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展開重點審計,揭示和打擊鄉村振興政策落實中存在的腐敗不良風氣。這有利于幫助人民群眾提高權利意識,提高人們的問題舉報率,增強對被審計對象的震懾力度。鄉村振興戰略開展過程中必然會對涉農項目展開資金支持,以這方面為例,涉及到產業融合、綠色發展方面的都屬于“軟專款”,這一方面非常容易出現“硬腐敗”問題。審計人員要對極易發生腐敗現象的項目展開重點審計,審計人員的高效率能讓人員對項目資金的落實始終心存敬畏,幫助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質量,增加違法成本[4]。
根據各地區審計人員得出的結果,審計機關應當將政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地區進行上報表彰,這有利于提高該地區審計工作人員以及政策落實人員的工作熱情,也為其它地區提供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創新思路、方法。審計人員開展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守人民群眾的首要意愿,堅持實事求是,正確看待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人民群眾的實事行為對項目作出客觀、有效的評價與結論。創新激勵機制有利于讓審計人員更好的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做對人民群眾有利的實事。創新審計評價激勵機制能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資金分配、使用、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督,推動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速度機制的創新對審計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非常多,除此之外,審計人員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機制抵御是指審計人員分析審查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并對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指引。從宏觀角度來看,審計工作的重點是對方案不明確、不具體所造成的隱患提出具體建議,促進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從微觀角度來看,審計人員的主要工作重點是通過建立機制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開展。為了提出合理有效的審計建議,審計人員不僅僅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熟知與鄉村振興戰略有關的法律法規、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以及審計政策的執行可行性。為了提高被審計對象的配合度,審計單位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態度,與被審計單位進行良好溝通[5]。審計工作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因此審計人員不可能長期呆在同一個地方,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開展前對工作內容進行明確計劃,根據審計實際進度調整計劃內容。
為了保障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實,審計工作要與政策的落實進度保持一致。審計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著重關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任務、重點以及相關措施,根據實際落實情況建立評估機制。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與農村綠色發展、產業融合、新型主體培育以及環境整治這四項內容有關的項目非常多,資金規劃、項目落實之間很容易出現銜接不緊密,城鄉規劃不合理的情況。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審計機關要實施跟進政策的落實情況,根據政策項目的計劃性、科學性、合理性開展有效審計,著重反映項目的資金流動情況。
審計工作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審計單位要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展開審計工作,主要有以下兩點內容。第一,審計機關要時刻注意是否存在著政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第二,審計機關要著重了解是否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較大偏差,或者政策范圍被縮小或擴大的情況,這兩種情況會導致政策執行機制缺失,影響政策的有效落實。
資金是審計機關的重點審計內容,審計人員應著重關注財政支出是否符合三農問題的實際需要,并針對涉農資金開展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審計。涉農資金涉及到的日常內容非常多,數額也非常大,因此存在著資金和項目分散的問題,對審計人員來說,很難對所有的涉農資金進行詳細審計。因此審計人員要抓重點內容,例如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大型資本項目、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的資金項目等等。涉農資金大多與農民的實際利益掛鉤,若審計人員只是單純的對資金報表和賬簿進行簡單審計,很難揭示涉農資金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審計人員應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涉農資金的流動方向、管理效率、使用情況開展詳細審計。
審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包括對鄉村環境保護的審計,審計工作要貫徹落實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鄉村的環境保護與治理。首先,鄉村內部應合理布局發展產業,了解內部產業是否符合環境標準。與鄉村振興戰略有關的中小企業應優化內部生產工藝,杜絕將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轉移到鄉村中。其次,轉變農村的生產模式。當前農村生產模式大多為資源依賴型,這種生產模式不利于鄉村的長久發展,轉化為綠色環保型有利于推進農村清潔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產業的進步。最后,審計農村的土壤與水體,在生產養殖中,土壤和水體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兩個部分。定期審計能防止存在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養殖專業,建立多元化的生態機制。另外,對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衛生建設也要定期展開審計和管理,推動美麗鄉村的發展。
民生保障工作是當前鄉村審計的短板內容,加強鄉村內部的公共服務以及社會事業能力,有利于提高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的覆蓋區域,實現農村與城鎮均等化發展。第一,利用政策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為農民提供就業扶持和子女福利待遇,將農民的就業情況落到實處。第二,關注農村教育薄弱環節,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為農村教師以及貧困學生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第三,落實農村醫療狀況,加強與加速基層醫療衛生能力的發展,在農村內部開展分級診療。第四,完善農村地區人民的醫保、養老保險等政策,為農村人民提供基層社會保障。第五,農村若想實現快速發展,必須加強水利、道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地區下撥人才、資本,實現農村和城鎮的雙向流動。
審計部門與單位要深入農村內部展開脫貧攻堅審計,緊抓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與使用效率,切實提高脫貧攻堅政策的建設性作用。第一,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戰略的兩個重要內容,有關單位須根據農村的發展現狀,確定精準扶持對象以及精準扶持策略,確保扶持資金到戶。加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審計工作,避免出現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的情況。第二,嚴格審計脫貧資金,杜絕虛假冒領以及利益輸送現象。一旦被查到存在違法違紀問題,要立即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在扶貧資金運用過程中,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管理也要展開審計。第三,扶貧資金的應用范圍還包括農村地區的公路建設、水電建設、燃氣建設等等,只有基礎設施項目得到完善才能切實看到扶貧資金的應用效果。
審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以吸引人才,激發人才活力,以及提高農村的人才創新力為核心,因此,加強人力資源制度的審計工作尤為重要。第一,對農村內部職業建設體系展開審計,人力資源部門應適當放權,根據崗位開發以及崗位利用情況讓農村發展狀況,了解農村是否實現精準對接就業。第二,加強鄉村振興戰略項目中人才與項目的互動,鼓勵和支持農民返鄉就業與創業,為農民提供相應的就業補貼以及就業獎金。除此之外,給予農民適當的社會補貼,更有利于加強農民返鄉創業以及就業的信心。第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提高農村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創業培訓水準,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綜上所述,審計人員應將重點聚焦到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項目,以農民最關心的實際問題以及利益問題為基礎開展工作。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涉農資金,審計人員要重點審查涉農資金的管理、核算、報銷、招標等制度是否健全,并根據結果得出涉農資金是否得到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審計管理是一項非常嚴格的規范,審計人員在工作中應避免重復交叉、重復投資、管理不善等情況的出現,從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除此之外,鄉村振興戰略的審計機構還要對與鄉村振興有關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展開調查,評價與反饋政策執行與落實的具體現狀,找出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給出相應的建議,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