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涌芮
新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和追求的目標不斷發生變化,旅游需求逐漸攀升,旅游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特征。傳統的旅游方式已經不能給予人們更多獲得感,生態旅游逐漸興起,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管理也成為熱門話題。1983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先提出“生態旅游”這一詞匯,1993 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進行了定義,既有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也有維護當地人民生活的責任。由此可見,生態旅游不僅是一種旅游發展模式,也與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
目前來看,生態旅游詮釋的是大生態理念,涉及多個產業的融合發展[1]。本文以廣西桂平西山生態茶園為例,對其發展現狀及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西山生態茶園依托于自然資源及地理環境優勢,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推進茶文化的傳承。基于案例及理論分析,本文的研究可以為今后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提供借鑒,在實現資源保護的前提下推進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廣西桂平西山以“石奇、樹秀、泉甘、茶香、佛圣”著稱,是我國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桂平西山目前已經開發成為景區,總面積約為2000 平方公里。桂平西山茶是全國名茶之一,始種于漢晉,盛于大唐,明代文明于江南各地。近年來,西山茶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品牌價值超過8 億元。
西山茶采用純手工炒制,需要經過六道工序,非常講究。西山茶之所以取得盛名,除了制作手藝精良,也依托于地理環境優勢。種植區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豐富的光溫雨資源,沒有工業污染和人工污染,這樣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茶葉種植,這也讓桂平西山生態茶園名聲在外。
依托于西山生態茶園,廣西桂平政府進行了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這既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實現了脫貧攻堅目標,也讓更多人了解茶文化,帶動茶文化傳播與發展,可以說是為經濟和文化發展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益的平衡,過度開發不僅不能產生積極影響,而且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科學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文章從廣西桂平西山生態茶園入手,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了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模式,具體模式如下:
依據生態旅游的定義,一般旅游資源開發中都會選擇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作為依托,這屬于先天優勢,也是比較常見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目前來看,可以依托的生態資源有山脈、河流、森林等。從自然資源來看,廣西桂平西山本身就是自然風景名勝區,依托西山這一自然資源形成了旅游區域。而西山生態茶園旅游開發中,依托原有西山自然資源優勢,實現了自然資源的整合,也為生態茶園旅游開發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從地理環境來看,桂平西山的環境非常適宜生態茶葉的種植,這也是生態茶園面積不斷拓展的原因。良好的地理環境也非常適合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由此可見桂平西山生態茶園與旅游一體化開發具有可行性。當然在開發過程中,也應當避免過度行為,否則將失去先天資源優勢。
西山茶的采茶制茶工藝十分講究,采茶講究時機和氣候等因素,在綠意盎然的茶園里看著采茶姑娘采茶,也不失為一道風景,這與傳統的旅游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制茶工藝以手工為主,工序嚴格,這也是西山茶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景區經常組織春茶開茶節活動,開啟了生態旅游開發的新模式。主要活動有茶葉采摘體驗、制茶體驗、茶藝表演等形式,這種體驗式旅游區別于傳統的旅游模式,主要優點在于讓游客可以親身體驗,更加注重旅游過程,而不是走馬觀花。依托茶園特色進行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具有諸多優勢,不僅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整合資源,而且可以讓游客獲得不一樣的旅游體驗,因此,這樣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值得推崇的。
茶道與茶藝都是茶文化的體現,我國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將茶文化融入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是正確的選擇。我國的茶道講究“靜”,追求“真”,是茶文化的核心,因此可以讓游客美心修德、陶冶情操。茶藝則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將茶文化融入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具有深遠的意義[2]。從西山生態茶園來看,旅游資源開發中經常進行古箏和茶藝表演,讓游客有機會學習泡茶、品茶和奉茶,在此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的茶文化。這既是茶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也是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模式創新。從西山生態茶園旅游資源開發的案例可以看出,旅游資源開發不僅僅依托于自然資源,而且可以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傳承也體現旅游的意義。
生態茶園的產品主要是茶葉及其制品,相關產品不僅可以實現經濟收益,而且可以迎合市場需求,從而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從桂平西山生態茶園來看,西山茶已經成為中國名茶,提到西山茶人們自然會想到西山旅游,在茶產品發展中促進了生態旅游品牌的創立,這說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是值得借鑒的。借助生態茶園產品促進旅游業發展,旅游業繁榮后也會提升茶產品的銷量。但是現階段存在的一些亂象不容忽視,例如產品以次充好、產品造假等不良現象依然存在,游客在購買后發現產品名不副實自然不會再次購買,這不僅影響茶品牌的發展,而且也影響生態旅游品牌的創建和發展。
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不容忽視,也是重中之重,任何以犧牲環境利益為前提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都是不可取的。目前來看,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游客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存在肆意破壞環境的行為;二是景區管理存在漏洞,對于破壞環境的問題未能及時制止或處罰,導致惡性循環。這些問題并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多方主體發揮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不良行為。從西山生態茶園旅游資源開發來看,在開發過程中既注重環境保護,也對游客形成了正確引導,所以目前來看還是十分可取的。西山生態茶園沒有工業污染和人工污染,這一優勢需要在今后的開發和發展中繼續保持,才能借助旅游資源開發獲得更多收益。
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模式涉及多個方面,文章立足于廣西桂平西山生態茶園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生態旅游資源管理中的具體做法及可借鑒意義。
在生態旅游資源管理中,環保意識的形成需要多個主體的努力,當地居民、游客和旅游管理人員均應當樹立科學的環保意識。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這是一種有益的經濟創收方式,保護好生態資源才能長期享受收益。對于游客來說環保意識體現了自身素質,這是每一名游客均應具備的素質。旅游管理人員則通過引導和規范,加強環保宣傳,引導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加強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桂平西山生態茶園旅游資源管理過程中,雖然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但各個主體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環境保護理念,旅游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也較好地踐行了相關理念。
生態旅游資源管理與開發環節同樣重要,探索科學的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模式有利于生態旅游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桂平西山生態茶園旅游資源管理中,十分注重茶產品的發展及茶文化的融入,通過產品創新及茶文化的傳承,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旅游品牌,也讓更多游客慕名而來。這也讓景區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因此也是值得借鑒的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模式。生態旅游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保護好資源開發成果,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從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旅游品牌。
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的重點不僅在于生態環境保護及相關理念的踐行,還在于依托資源提升經濟利益,特別是當地農民的利益,以助力脫貧攻堅戰役。桂平西山生態茶園的發展中鋪平了當地農民的致富路。由于人工采摘費用較高,所以采用采茶機進行采摘,效率提升的同時農民可以獲得更高收入,對帶動當地經濟也具有積極影響。在西山生態茶園發展中,隨著標準化和機械化程度的提升,茶葉扶貧示范基地逐漸發展起來,部分茶基地還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這對于西山生態茶園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在推動農民增收的同時,西山茶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這也是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的重要模式。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而且有利于暢通茶產品的銷路。從西山生態茶園來看,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招商引資渠道,以實現茶產業項目建設。同時,以合作社為依托,通過自主經營、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推進收入增長。此外,還通過種植戶培訓、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產業發展。與此同時,隨著西山茶產業的發展,也為西山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提供了基礎條件,具有一定帶動作用。因而,這種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模式值得推崇,也是十分科學的管理模式。
從桂平西山生態茶園的案例可以看出,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意義,基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模式的分析,文章提出以下建議:
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應當以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前提,而法律法規的制定則具有強制力,對過度開發等行為具有約束力,由此需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一方面,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的針對性。相關條款的制定要以地方生態旅游資源開大與管理中的問題為依據,要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這就需要在立法之前,對地方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調研,在民主原則基礎上完善現有立法條款,或者制定新的法規。另一方面,對于違法行為要制定嚴厲的懲治條款。針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嚴格執法,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條款要具體化,要能夠嚴厲處罰違法違規行為,這樣才能避免同類行為發生。隨著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管理也將逐漸規范化、合理化。
引導是除了法律強制力以外的有效方式,特別是針對“人”這個主體而言,效果十分明顯。對于游客破壞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行為,景區不僅要嚴格規范、及時糾正,而且要加強宣傳和引導。例如景區內部可以播放廣播、宣傳片等,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破壞資源的危害,從而加強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同時,景區也可以通過指示牌提示等方式,加強對游客的引導,避免對生態旅游資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主要是從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的層面進行探討,只有管理效能提升,才能進一步帶動生態旅游及其產業的發展。
可持續的生態經濟管理觀念不僅涉及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而且涉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一方面,不僅從意識層面形成生態保護理念,而且要付諸于行動。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各個主體要樹立生態保護意識,推進可持續生態理念的形成,要清楚地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同時也要了解哪些是不利于生態保護的行為。同時,要推進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要保證政策落地,而不僅限于意識層面。另一方面,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平衡發展。生態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相得益彰的關系,二者一旦失去平衡則會帶來巨大危害。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要堅持適度原則,管理中要不斷完善各項措施進而提升管理水平,這樣才能獲得預期的經濟收益。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要避免工業污染和人為污染,切實保障生態資源安全。開發中的保障措施要到位,例如設置工業垃圾收集點和生活垃圾收集點,相應的垃圾要處置妥當。同時,在生態旅游資源項目規劃中,要有具體措施用于生態資源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管理過程中同樣需要完善保障措施,例如增加停車場實現人車分流以保障安全,設置垃圾來桶引導和規范游客的行為,避免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總之,保障措施的優化既有利于保護生態旅游資源,也有利于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效能的提升。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話題,既關系到旅游行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生態資源保護相關問題。文章以廣西桂平西山生態茶園為例,分析了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模式,主要結合西山生態茶園的實際情況進行論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應當關注四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推進生態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和管理;生態旅游景區加強引導,保護生態旅游資源;逐步形成可持續生態經濟管理理念;完善保障措施,促進生態旅游資源合理保護。生態旅游在我國雖然已經興起了一段時間,但是相應的生態資源開發與管理政策、法規等仍需細化完善,具體的項目推進工作仍需規范化,這樣才能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