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宏
目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面對不斷迅猛增長的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培養適應所需的人才,如何順應社會經濟,給我國的人才教育系統帶來了相應的壓力,迎來了迫切的改革。“求變”是每個應用型高校人才教育的必經途徑。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與以往相比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崗位職責和工作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的需求也更趨于多元化、標準化。如何提高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是否能將崗位培訓與傳統教學科目有效銜接,是我國應用型高職院校將要面臨的艱巨任務。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國家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協作發展,積極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產教融合是指,生產與教學成為育人共同的基礎,高校教育與企業職能相互介入、融合,參與人才教育的全過程。從產教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到現在,以產教融合為基礎、校企合作為方向的辦學模式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轉型和深化發展的必經道路之一。這一新興辦學模式已經深深扎根在解決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三者之間的銜接問題上,現代高校職業教育體系迫切需要順應當下社會的實際需要[1]。在此背景下,國家為了積極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關的各方內在動力,完善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政府頂層設計不斷制定了非常多的應用型高校教育的扶持政策。
應用型高校方面,產教融合意味著課程體系的重大改革。以理論性教學為主的傳統高校教學模式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基礎框架,雖然擁有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是缺乏與時代相順應的相關應用型實踐的經驗與前沿技術,緊跟前沿產業技術及專業技能教育偏弱,傳統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困難,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種種原因導致傳統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企業方面,產教融合意味著需要更多資源支持,但是會獲得更優質的人才。大部分的技術型崗位在招聘階段,都會注重應聘人員以往的工作經歷,企業不希望也不愿意在培養新手小白的方面花費精力與時間。以設計師崗位為例,對缺乏實際相關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要相對熟練的掌握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至少需要長達1 年的時間,要成為成熟的營銷型設計師更是需要3年的磨礪。那么這三年的人力運營成本對小型公司來說,至少會占掉運營成本30%,所以,相對于缺乏經驗的畢業生,對企業人力資源來講,企業更愿意高薪吸納有實踐經驗的成熟技術員工來工作。每年的招聘、每年的人力資源服務,每一年的人才市場競爭,都是企業長久發展的立足之本[2]。但是,人才的搖籃——高校擁有源源不斷的數量穩定的大學生,如果在校期間通過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就能學習到與崗位相匹配的知識與經驗,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技能,這些人才將會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與生機,解決企業在招納人才時的人事困難,縮短新人培訓時間,將會大大的推動企業的發展。
從長遠看,校企合作共促產教融合必然會產生雙贏局面。首先,企業想儲備優質的人才資源,勢必要有相配套的人才培養方案,而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需要人才經過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培訓,還需要有行業技術實踐經驗,形成各專業崗位的知識培訓體系,這樣一來,新人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縮短創造利潤的成本周期。但是企業要獲得完善的人培方案,將行業技術實踐經驗轉變為系統的知識培養體系是自身的短板之處,高校正好可以在此階段幫助企業。高校正好可以利用在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過程中,填補自身前沿技術經驗偏弱的空缺。其次,高校擁有非常豐富的創新教研成果,但是大部分只應用在各種比賽、基金項目中,缺少社會商業的資本支持以促進成果的轉化,導致這些教研技術成果不能很好的產業化及商業化,如果校企進行深度的合作,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再者,以需求為知識導向的應用型高校正從傳統的基礎理論型知識生產模式向跨學科、跨專業、綜合創新型知識生產模式轉變,以市場的需求為知識建設目標,真正為特定行業環境量身定制新的育人方案,在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不應該是游離于社會需求之外的存在,應該主動與社會企業進行深入交流合作,成為社會知識創新,人才培養改革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合作之下必然會對傳統機制提出挑戰,而解決這個挑戰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實現校企共贏局面的必然成果[3]。
產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從根本上講,是將知識快速轉化為經濟價值意義的生產過程,他重視生產的輸出,強調應用結果的產生,這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來保障合作的順利。一是產教融合概念出現之初,有些校企合作打著所謂工學交替的育人理念,強制學生與企業建立實踐聯系,企業會設立與專業不對等的崗位,限制學生的實踐內容,而部分高校在監管問題上不作為,使產教融合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定位,這種行為對雙方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造成了非常消極的影響,同時,也破壞了雙方的信用機制,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無疑是一種“踩紅線”的行為。二是企業生產崗位用工不明確也是阻礙產教融合落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崗位都適用產教融合理念。現有的高校培訓體系與機制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并不完善,企業自身的格局也局限了行業崗位的標準,所以,雙方一定要建立客觀的頂層設計,把實際崗位需要明確的羅列清楚,這樣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三是產教融合的管理機制不完善,獎懲實施不到位,沒有調動出各方積極性,導致產教融合雖然落地,但是推行起來出現很多消極的聲音,這也是校企合作環節中最缺失的一環。要解決以上問題,建立相關激勵機制,保障各方權益,可以從四個方向推動校企合作改革[4]。具體思路如表:
產教融合是一個非常大、牽扯機構特別廣泛的概念的集合。高校和企業各專業各崗位跨界合作、參與方知識背景復雜、需要組織協調的方面非常多,為了解決各環節的相互高效溝通,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由各學院各專業的行業主任或者“雙師”型教師兼職參與,還可邀約各合作單位、以及國家政府教育部門的組織者,共建監管部門。通過這一部門的過渡,將“產”與“教”的相互轉化、“校”與“企”相互協調合作常態化、規范化的過程環節整合起來。這一平臺主要承擔三個方面的職能:一是將學校產生的科技教研成果通過企業資本的運轉形成商業化產品,實行市場激勵,穩步提升校企產教的內在需求和創新力;二是將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實踐經驗帶回學校,使社會產業的需求形成學校教研目標,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推動校企合作的互惠互利;三是協調教師、學生、企業組織者之間的關系,融合了教學環境、項目實踐、師生培養等產教各環節。這個平臺一定是公平的、客觀的、市場化的平臺,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機制,三方在國家法律規定下、相互平衡相互制約共同成長,形成一個良性的產教環境。
由平臺發布相應的崗位招聘及項目競標,完成一定崗位課程學習的學生、團隊可以參加競聘、競標。崗位招聘由往屆優秀畢業生或者企業綜合人事處來進行宣講,模擬招聘,設置特定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提前適應市場經濟下的人才需求,也能使企業節省相應的人工成本,同時也可以積累人力資源,為企業尋求未來的相對成熟的員工。項目發布可以制定參與者的權限,必須有相關項目的課程學習經驗積分才可以參與競標,獲得中標的項目實現過程必須職業化,方便社會化的成果轉換。
該平臺同時可以發布兼職企業高管職位以及學校兼職導師職位。一是很多應用型高職學校已經增加了對“雙師”型的需求,雙師型教師是指老師不但有理論教學能力,還要具備能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老師也可以通過應聘去企業兼職,還可以按照對崗位的理解和分析,將企業的實際實踐經驗、市場經濟規律融入到以后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同時,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技術開發者,也可以根據校企雙方的需要,來到高校開展第二課堂,將企業前沿的信息技術、經營理念帶進校園,為高校應用實踐教學建設注入新的知識。
平臺搭建完成后,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學生通過平臺應聘進入企業,應采用輪崗制,可以在有限的學年里,分別實訓不同崗位,真正了解企業運營體制。應從剛入校開始,就設置初級崗位進行產教融合。隨著不斷學習知識、積累經驗,能夠應聘的崗位也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趨于對學生綜合性能力的考察。為了高效的完成應用型專業的學習任務,又能激發并推動學生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可以將所有崗位按照崗位級別、實踐時間、崗位完成度來設置相應的實踐學分,實踐學分可以抵扣相應的理論課程學分。課程要側重不同年級、不同技能要求、不同的課程模塊來進行教學設置。此外,所有崗位都應建立雙向評價機制,企業與高校相互制約,學生要對崗位進行評價,企業有權對學生進行學分獎懲,崗位完成度高的學生可以獲得合理的激勵,崗位設置合理且管理服務良好的企業在平臺中也會體現相應的分級,這樣后續其他學生再應聘此崗位時,可以看到歷年師兄師姐的客觀評價。如果有兩個不同企業同崗位來招聘學生時,學生也可以根據其他學生的好評度去做抉擇。這樣平臺就不僅僅只是校企合作發布職位的傳聲筒,反而變成了中立的監管者。就像現在的某寶電商交易平臺,不僅僅是發布買與賣(需求和供給),還擔負著監管、安全、評價、獎懲的職責。所以,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的管理運營機制,是促成校企順利合作的基礎。
平臺建立完善、運營機制設置成熟之后,就是各崗位的實際職能與標準。這個崗位標準應該由校企雙方在平臺里共同進行編寫。單一學科不可能適應同一類崗位,都是由交叉學科綜合體現的。應該由企業先提出明確的崗位職責標準、崗位需求說明,然后由高校老師將這些需求量化,并形成分層分級的教學計劃,逐步設置相應的課程,來滿足企業的崗位要求。
課程可以是本崗位相關專業的線下課程,也可以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建設數字化課程,在平臺上統一發布。不但本專業的學生可以參加學習,對崗位感興趣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數字化課堂完成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靈活的培養,不僅擴大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范圍,對企業來說、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來說,形成了雙贏的局面,還更完善了平臺的功能。高校可以先以某學院的某一應用性強、技術類的專業作為試點,進行教學改革,使課程內容對接崗位標準,將人才培養科學化、系統化的對接產教融合理念,推動校企合作改革。
根據產教融合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團隊等多方面進行系統改革。規劃專業建設、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實踐教學離不開應用型教學團隊,而教學團隊中的核心就是“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除了擁有過硬的教學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更高的職業素養。這一要求迫使校企間進行深入合作,聯合培養一支在滿足教師專業和學術要求基礎上,具有行業實踐應用知識的高水平教師隊伍。通過校企聯合、產教融合,還可以用客座講師、兼職老師等方式將企業經理人、高管、技術總監等崗位職業人邀請到校內,開展講座、項目研發等活動,豐富平臺課程內容,充實教師隊伍。同時,要將“雙師”隊伍的激勵評價機制先于校企聯合培養隊伍之前,吸引更多的人才主動的加入“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務必在教學設置上,將“雙師”教師與傳統理論型教師區分開,各有側重,互為補給。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可以完成產教融合視域下的校企合作之間的聯動。首先要建立校企雙向樞紐平臺,發揮聚合作用,將企業、項目、學生、教師、課程、學分、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等各方面結合到一起。其次,這個平臺需要完善的運行機制,通過高效、客觀的手段,促使校企順利合作。再次,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以崗位標準為基礎,重建課程內容,不是所有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都具備符合應用型知識的建構,這一過程要以專業性強、技術性強的崗位課程為改革試點。最后,為了使平臺真正落地,還需要校企雙方共建“雙師”隊伍,這是校企雙方進行深入合作的成果證明,是學生完成應用型人才轉變的核心。
總的來說,產教融合視域下的校企合作改革需要各高校不斷摸索、推陳出新,以創新的理念去堅持。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校企實現自我提升的迫切需要,以上思考體現了應用型專業高校的教育職業性,打破了原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瓶頸,體現了高職教育以市場需要為教育目標,以實際實踐能力考核評價學生,設置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產教融合的深度,真正推動符合市場發展的校企合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