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榮
共享單車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的新型租賃自行車,具有租借和還車不受位置限制的優點,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度。因此,在共享單車投放后,短期內就贏得了成千上萬的用戶,共享單車在城市投放數量由此迅猛增長。共享單車不僅豐富了城市短距離交通工具,而且有利于促進城市交通綠色低碳發展。在城市交通系統中,共享單車承擔公共交通工具換乘和接駁功能,對“公交都市”建設有明顯促進和補充作用。然而,共享單車對于城市空間來說是新增事物,數以萬計的共享單車在城市交通樞紐和繁華街區的潮汐式集散,在道路所及區域的隨處無序停放,深刻地改變和破壞城市原有的空間和容貌,給城市秩序及其管理提出了新問題,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自從共享單車進入城市以來,政府陸續出臺政策不斷深化治理,共享單車企業跟隨實踐調適經營管理規則并加強管理技術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無序停放泛濫的趨勢,但是無法根除混亂停放現象,被共享單車沖擊的城市空間秩序始終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從城市空間生產的視角,推動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融合,從而構建含有共享單車元素的新城市空間秩序,可以有效化解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的矛盾,進而促進共享單車停放問題的徹底解決。
共享單車的數量愈來愈多,使用也越來越普遍,所發揮的交通功能隨之日益彰顯,但是城市共享單車亂停現象屢禁不止、久治不絕,而且隨著車輛數量增長,停放混亂及其造成的影響逐漸加劇。隨著廢棄單車的普遍收回,廢棄單車占用空間的問題得以解決,共享單車的混亂停放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在交通樞紐區域和人流量大的商業區等集散地的無序停放。由于居民廣泛使用共享單車換乘公共交通和短途出行,所以大量的共享單車停放到公共交通站點和大型公共空間。例如在商場周圍、軌道交通站、公園門口,共享單車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空間容納能力,在劃定停車區之外,不計其數的共享單車混亂停放,加上經常出現多米諾骨牌式地倒地,錯綜復雜地糾纏在一起,堵塞通道,碾壓綠地,造成出入受阻,妨害城市基礎設施功能。二是在共享單車所達的任意地點的散亂停放。共享單車用戶的目的地分散于城市各處,在到達目的地以后,因圖便利而不顧或不找劃定停放區而隨地停放。更為嚴重的是,除了停放于目的地附近道路旁的任意地點外,不少單車被肆意停放于道路、草坪等公共設施中。幾乎所有空間都成了共享單車停車場,造成城市空間和市容斑駁陸離,整潔的空間蕩然無存,而且生活秩序也受到嚴重影響。隨著共享單車數量增多和使用地域擴大,任意停放現象隨之擴展。表面上,共享單車的亂停問題似乎是個小問題,但是由于共享單車數量龐大,問題的嚴重性不可等閑視之。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治理,將會影響生活質量和城市發展。近年來的停放問題的演化趨勢表明,寄希望于用戶文明素質提升是不切實際的,而問題的緊迫性也不容許繼續等待。亟需分析問題的成因,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共享單車停放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用戶文明素質、企業管理、城市空間等因素。從城市空間角度來看,共享單車停放與城市空間存在三重矛盾。
一是過度追求便利與空間秩序的矛盾。可以在任意地點租車和還車是共享單車的獨有便利和明顯優勢,正是在這點上共享單車超越了傳統租賃自行車,也優越于通過固定樁管理的公共自行車。分布廣度和停放自由度是影響共享單車使用便利度的重要條件,用戶自然希望隨處可以租到車而且隨處可以還車,因而單車分布越廣,停放越自由,使用的便利度自然就越高。共享單車企業積極迎合用戶的需要,以此來謀求更多用戶和更大使用量,從而獲得更多的盈利,這就助長了共享單車隨處散布的局面。城市空間既是復雜的功能系統,也是城市容貌的重要構成,共享單車的無序停放不但影響城市空間功能,而且損害城市容貌,二者之間產生了明顯的矛盾。
二是停放空間設置與共享單車停放需要的矛盾。在實踐中,城市管理部門陸續劃定了一些停車區域,引導共享單車規范停放,但是這些停放區域跟龐大數量的共享單車相比,顯得嚴重不足,跟用戶泛在的目的地相比,覆蓋范圍極為有限。在大型公交站點和人員集散場所,經常會聚集數量巨大的共享單車,遠遠超過可用來劃定停車區的空間容量。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有數量不小的單車溢出劃定的停放區。在其他區域,停車區多劃在公交站點周圍,跟共享單車的目的地匹配度不高,停車區往往跟用戶的目的地之間有一段距離,花費時間去停車然后再返回,無疑使共享單車給用戶帶來的便利大打折扣,所以那些以自己便利為中心的用戶容易選擇就地停放。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使用共享單車出行,還需要走“最后一公里”,就沒有必要使用共享單車,因此按照最節省城市空間而不是最有利于單車停放的思路設置共享單車停放區,無疑難以避免共享單車停放需要與停放空間不匹配的矛盾。
三是有限空間承載力與超量共享單車的矛盾。由于企業受資本逐利的邏輯支配,每個企業都爭取最大限度的投放數量,占有更大的市場,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因此共享單車企業爭先恐后地投放,力求獲得競爭優勢,這種狀況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各家企業投放車輛的總數便超過了城市承載力,由此引發過度投放問題。后果之一是城市空間資源被共享單車大量占用,原本屬于城市空間必要組成部分的區域,都成了共享單車的停車區,不僅造成稀缺的城市空間資源的浪費,而且影響到城市其他功能的空間需求的滿足,對城市交通、城市容貌以及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共享單車進入城市,無疑給城市空間增添了新元素,打破了城市空間原有的平衡狀態。共享單車的停放需要占用城市空間,因而不可避免地與城市空間沖突,并且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城市空間生產中,但是這種空間生產是共享單車按照自身需要和居民使用的結果單向嵌入原有城市空間,不僅沒有實現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的相互融合,反而導致了空間功能沖突和空間秩序混亂。只有消除城市空間對共享單車的排斥,并規范共享單車的空間生產,才能實現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從而解決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沖突問題。為此有必要城市空間接納共享單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共享單車是綠色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工具,具有促進城市交通體系綠色化發展功能。一方面,共享單車減排降碳顯著。共享單車靠人力驅動,不消耗化石能源,也無污染物排放,屬于綠色低碳交通工具。共享單車在交通中的使用,必然替代一定數量的機動車出行,意味著減少相應數量的污染,從而促進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據《2017 年共享單車經濟社會影響報告》統計數據,共享單車在2017 年節約汽油141 萬噸,節約能源使用成本124 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2 萬噸,減少PM2.5 排放量322 萬噸。除此以外,共享單車提升城市交通運行效率方面頗具成效。2017 年共享單車共減少4 億小時擁堵時間。[1]2021 年,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與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發布《共享騎行減污降碳報告》顯示,美團單車運營以來,用戶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8.7 萬噸,相當于減少了27 萬輛私家車行駛1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累計減污量7777.4 噸(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細顆粒物等)。2020 年,美團單車北京用戶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744 噸。共享單車企業踐行的車輛全生命周期環保管理,加速推動共享單車行業實現凈零排放。[2]在“公交都市”建設中,共享單車發揮著公共交通換乘和銜接工具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降低小汽車使用率,從而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健康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共享單車交通便捷高效。雖然共享單車不像公共汽車和軌道交通那樣,可供多個乘客同時使用,但是它跟出租車和公共自行車一樣,屬于多人分時使用的交通工具,這就決定了共享單車比私人自行車利用率高,服務能力強。共享單車有近乎“隨時隨地租用”的便利性,私人自行車在居民換乘出行中有兩端不能兼顧和存放安全等問題,而這方面正是共享單車對私人自行車的超越和優勢所在,因此,共享單車為城市增添了一種符合城市交通和居民出現需要的交通工具。
其次,共享單車占用城市空間具有可控性和確定性。一方面,共享單車對私人自行車等短途交通工具具有替代性。在交通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共享單車出行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私人自行車的使用,因而隨著共享單車的增長,私人自行車和公共自行車保有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這種替代意味著私人自行車和共享單車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此消彼長,一部分共享單車實際占用的空間是原來的私人自行車所占用的空間。從這種意義上說,共享單車的空間需求主要來自超出替代部分,所需的城市空間可以控制在城市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數量可借助技術調整到供需相對平衡狀態。共享單車作為短途出行的便利交通工具,居民對它的需求有數量上限而且需求地域分布有一定規律。雖然共享單車由多家企業競相投放容易產生供過于求,而且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供需平衡需要較長的過程,但是共享單車的使用天然地帶有大數據記錄,可以利用大數據測算和分析共享單車的需求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從而合理地調控共享單車的數量,使共享單車在最大限度滿足出行需求的情況下對城市空間的占用最少,防止共享單車無限制地占用空間現象。
基于共享單車的積極交通價值和空間需求可控,促進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融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由此可以跳出從共享單車單方面解決停放問題的思維定勢,構建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融合的新思路,推動共享單車健康有序持續發展,滿足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需要,同時促進城市空間在與共享單車雙向互動中將共享單車接納為城市空間的組成元素,實現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和諧共生。
按照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的思路,共享單車治理和城市空間調整雙管齊下,政府通過加強治理促使共享單車立足交通服務屬性有序發展,同時推動包容共享單車的城市空間構建,使共享單車有機融入城市空間,實現發揮共享單車交通效益與維護城市空間秩序雙贏。
首先,樹立共享單車為城市空間生產者和空間元素的觀念。城市空間是共享單車的載體,共享單車作為城市空間的新元素,必然對城市空間產生深刻的影響。認可共享單車的交通價值,就意味著應該賦予共享單車必要的空間,也必須接受共享單車帶來的城市空間的合理改變。在現實中,雖然容許共享單車發展,但是在實踐中某種程度上把共享單車當作城市空間的異物排斥,不接受共享單車生產的合理新空間,力求保持原有空間形態,這種做法不利于化解共享單車發展與城市空間供給的矛盾。促進共享單車健康發展,必須樹立與共享單車功能和價值相適應的空間生產觀念:一方面,要基于共享單車作為居民短途出行和公交換乘的便捷交通工具,賦予共享單車在交通樞紐、社區、道路兩側等重要交通節點的停放權利,讓共享單車具有足夠的停放空間;另一方面,要將共享單車空間元素納入城市空間生產,構建整潔、有序的城市新空間,創造出包含共享單車元素的城市空間景觀。既有利于提高共享單車的使用效率,又能夠形成城市良好風貌。
其次,政府與社會協同規范共享單車的城市空間生產。承認共享單車的城市空間元素地位,并不意味著共享單車可以任意生產城市空間。共享單車無序停放的現狀,致使城市空間斑駁陸離,道路、草地混亂不堪,這些情形一再有力地表明必須對共享單車的城市空間生產進行科學規劃和引導,而不是任由共享單車蠶食城市空間。一是依據居民出行需要和共享單車使用軌跡的大數據,科學設置停放范圍并劃定停放地點,促進共享單車停放需求與劃定區域匹配,方便用戶停放。二是調整交通樞紐和人流量集中的區域的空間安排,給共享單車的停放最大限度留出空間,從而減少因空間不足而產生的堆放式停放。三是消除居住社區等區域人為設置的不合理空間藩籬,讓一定數量的共享單車進入作為居民出行起點和終點的社區,既有利于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又緩解道路等區域停放單車的空間壓力。四是加強對共享單車所生產的空間形態的監管,督促共享單車企業履行有序停放的管理責任,通過創新企業與空間責任區主體協作管理、發展停放管理智能技術等方式,提高用戶遵守空間秩序的程度,逐步消除在指定區域外亂停現象。調整空間安排和加強監管結合,促使共享單車的停放空間與居民的需要、空間的安排有機統一,逐步形成有序停放的局面。
最后,加強數量調控以促進共享單車與城市空間協調。雖然共享單車越多對居民出行越便利,但是城市空間的容納力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單車,一旦共享單車數量超過城市空間負荷,就會泛濫成災,出行的便利被其他困擾所抵消。因此,要將共享單車的需求和城市空間的承載力結合起來,科學地確定共享單車的規模,找到共享單車數量與城市空間的最佳結合點,在共享單車和城市空間相容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滿足居民交通出行需要。一方面,利用共享單車使用記錄的大數據計算和預測共享單車需求量,同時按照城市空間容量測算可負荷的共享單車數量,將二者結合起來設定共享單車投放總量和具體投放區域。另一方面,掌握交通樞紐等空間的共享單車集散規律,及時調走超出空間容量的單車,保持單車數量與空間容量動態平衡,不僅可以維護良好的空間秩序,而且促進單車的空間分布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