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生
企業財會監管,主要是指相關行政部門對企業展開財會監督,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在為企業提供審計等多元化服務的同時,對企業財務數據進行監督與審核。在進行財會監管的過程中,可以獲取到多元化財務數據,而基于這些數據可以輔助相關社會治理方針的制定,這一方面有利于國家進一步完善財政部署;另一方面,能夠系統性梳理企業財會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企業的現代化發展、有序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監管”一詞,是監督和管理的總稱,在權力行使者與所有者分離狀態下,相關的監管工作可以加強對權力的約束。而保持企業財會監管的權威性,積極促進其調控作用的發揮,可確保相關工作有序開展。監管對相關主體與客體都會起到一定監控性或限制性作用。主體與客體之間既不能融為一體,又不能相互依附,若二者一體,會使監管工作成為單純的自我約束,不符合監管的嚴肅性與科學性特質。只有監管者和被監管者處于平等的地位,才能夠加強相互之間的監督,從而促進財會監管效率的提升。
財務監管不是立足于被監管者自愿基礎之上的,被監管者無論是否愿意,都應接受監管,因此財會監管本身具備較強的約束性和監督性。監管行為是對管理者的再次管理,會重新界定主體和客體的關系,能夠及時發現企業財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監管工作雖然具有相對獨立的特征,但監管者也需要接受監管,不能將監管權無限放大,否則就很容易造成權力濫用,因而,對監管加以限制是確保監管權威性的有效手段,而監管主體的多元化,可以助推監管工作開展有效性和科學性的進一步提升。由此可見,新時期企業財會監管方式的創新是需要多方參與的,更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進一步堅定監管意識,如此才能將相關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財會核算效率和質量與單位負責人的守法意識息息相關,通過梳理近些年來財會監管中發現的違法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部分企業領導為獲取不當收益,弄虛作假,利用手中權力唆使財會人員違規操作,這種方式不僅會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更難以保證核算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我們知道,企業良好的內部控制與監管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質量與效率,也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由于部分企業內部缺少健全的監督機構和監督部門,內部監督制度也不完善,導致相關制度或規章無法有效落實。同時,企業內部審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企業財務審計力度嚴重不足。由此可見,內部監督意識的薄弱是影響企業財會監管有效性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在逐漸提升對財會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財會監管方式也在逐漸更新,但由于多方原因,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是導致目前企業財會監管方式有效落實較差的主要原因。我國企業一般采用的審計模式是聘任制度,因此,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些中介機構的“衣食父母”,這也使得企業由被審計人轉化為了委托人,相關機構的審計結果會影響其是否會繼續得到聘用,因此企業對財務審計工作具有較大話語權,導致中介機構的職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當然,我國大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的綜合能力是比較強的,但也有部分事務所內控不嚴,因此而導致的財務審計問題層出不窮,這主要是企業和中介機構存在僥幸心理而造成的,對此,相關部門就要進一步增強執法力度和執法強度,提升造假成本,切實為中介機構和企業敲響警鐘。
會計法對財政稅務、保險監管等部門職責進行了明確界定,但很多部門的會計監督職能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個別行政部門尚未做到與企業的實時信息共享,相關監管信息的分享時效性也有待提升。財政和審計等部門組成了現有的財會監督體系,只有這些監督主體間加強橫向溝通,積極進行業務合作,才能避免出現監管漏洞和監管空白。對此,就要進一步加強監管信息化建設,要科學利用信息技術助力于監管工作,實現監管效率有效提升。
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企業財會監管工作的創新與優化已經迫在眉睫,而要想在財會監管中取得良好成績,企業管理層就必須要加強對財會監管工作的重視和關注程度。管理層要組織企業財務部門加強內控工作的宏觀設計,為內部財會監管工作的發展布置相關任務,督促各部門積極完成相關工作,實現全方位的內部監督。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定期聽取多方報告,根據實際收集到的數據,約談相關的企業領導,助力企業內部財會監管制度的有效落實。
在企業財會監管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責任劃分,切實做到權責明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相關工作的合理展開。在企業內部的監管制度建設中,企業管理層一定要明確,財務部門的不同員工有著不同的工作內容,只有明確其工作范疇,才能引導員工根據其自身發展方向加強自我學習。此外,企業要加強相關的業務培訓,強化基層財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處理財會監管與企業內部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引導企業財務人員真正做到忠于職責,忠于工作,忠于原則,切實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隨著財會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監管方式也會隨時發生轉變。相關部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新監管方式與監管模式,要及時、準確地對固有工作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只有結合時代要求制定出全新的監管體系,才能促進財會監管工作的持續性發展,促進多元化財會監管方式的有效落實。無論是相關部門,還有企業、第三方中介機構,都要積極落實黨中央的宏觀指導政策,根據相關的政策解讀,及時了解自身在財務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只有找準問題,才可有效避免財會監管過程中矛盾沖突的出現,才能進一步推動財務監管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的提升。
進入新時期,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革,相對應的,企業財會監管工作也要不斷根據時代要求完善監管模式,相關部門要積極創新監管理念,健全監管架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在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中始終具有監督保障。企業財會監管工作的有序開展是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及企業本身三方之間共同努力的結果,只有三方合作形成監管合力,才能進一步強化監督、創新監管層次,拓展監管成效。相關部門要積極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企業財會監管模式,以多維角度完善財會監管措施,創新監管體系,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強化依法治國的必然選擇。財會監管屬于國家治理范疇,加大監督力度,強化統籌監管,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財會工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同時,社會各界也要進一步加強對財會監督的重視和關注程度,只有深刻認識財會監管的內涵,才能確保財會監管發揮應有作用,使其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升監督力度,只有切實做到違法必究,才能有效提升企業對于財會監管相關工作的重視和關注。第一,相關部門要整合監督資源,統籌區域財會監管模式,結合國家宏觀政策,構建出一個大的會計監管架構;第二,各部門間要加強配合,明確不同部門的不同職責,確保權責清晰。要根據企業財會信息數據建立健全監督體系,由職能部門帶頭引導社會機構與企業形成聯合監管機制,爭取形成監管合力,從而構建出全方位、立體化的監管模式與監管格局;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于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的業務培訓工作,及時向其傳達和解讀黨和國家的相關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拓展社會監督力量。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機構,是企業財會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與鑒證相關工作的科學開展有利于維護市場的穩定運行。就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其大都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樹立起相關的行業信譽,而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的提升,是提升其生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對財會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風險意識淡薄,導致在審計過程中存在證據獲取不足,或未能有效發現企業弄虛作假行為的現象。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不嚴謹會減損其價值與作用,甚至會導致其所擁有財會監管功能形同虛設。對此,相關機構要重視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增強對于財會數據的敏感性,著力加強對虛假數據的辨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審計效率與質量的雙提升。具體而言,一方面,相關企業要注重對于高素質復合型財會人才的培養,會計師事務所也要組織新入職人員加強對新模式與新政策的學習和了解,引導他們感知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機構,會計事務所在配合財會監管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自律,相關部門也要強化對于第三方機構的關注與指導,引導其進一步強化內部控制,實現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確保第三方機構在企業財會監管工作中功能和作用的發揮。
相關部門要強化對企業財會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要進一步掌握企業負責人及財務主管的個人情況,這有助于確保相關財會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客觀性。首先,要明確企業負責人在財會監管當中的主體責任,有效增強其守法意識,避免出現責任下壓現象;其次,要加強對于作為相關財務數據提供者的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提升其自律性和職業素養,引導他們做到知法、守法、護法;最后,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企業要進一步加強財務內控建設,要定期進行自我核查,確保所提供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這既有利于財會監管工作的有序開展,也有利于企業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夯實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財會監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只有盡快構建出現代化的信息平臺,強化信息共享,才能打破傳統的信息孤島,助力財會監管職能的進一步發揮。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公共信息平臺。企業可在該平臺上傳相關財務數據,上傳時要確保報表格式的統一性及數據的準確性。相關部門要加強對信息的篩選與分析,構建數據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企業特征,形成相關的風險評估報告,加強對于企業財務風險的信息預警;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財會監管工作,切實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各部門要真正意義上跳出本位思想,積極推動相關數據共享的實現,構建多部門聯動機制,避免因重復核算而出現人力與物力等資源的浪費現象,要真正實現財務監管方式的現代化,為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相關部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處罰力度,做到違法必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形成震懾效應,規范企業行為。相關法律法規是財務監管工作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也可以進一步體現出財務監管的重要性以及權威性。只有嚴格做到對于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的嚴懲重罰,提升罰款力度,明確相關處罰上限,提升企業弄虛作假的成本,才能真正使相關企業轉變固有觀念,積極配合財會監管工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做到遵紀守法。此外,相關部門可以將企業的違法、失信等行為上傳到國家誠信網絡當中,構建黑名單制度,該制度應包含企業及相關的第三方機構,相關的黑名單信息與數據要做到實時更新,并由相關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多部門聯合執法,有效規范企業及第三方行為。無論是企業還是第三方機構,都必須為擾亂市場秩序的不良行為付出代價,且該代價應是其難以承受的,只有這樣,才能徹底避免其出現僥幸心理。
對于企業財會監管工作的創新與優化,總體而言,需要展開大量的實際調研,結合多方意見與建議,以及不同主體和客體的實際發展需要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完善財會監管體系,避免工作中一些不必要問題的出現。我們知道,監管是伴隨財務工作一生的,與財務工作的良好開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是處于不斷優化過程的,而相應的財會監管體系也要及時跟進,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企業的發展需求,形成現代化監管體系,確保財會監管工作真正發揮出對于企業有序發展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