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帥
(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針對高校的公共突發事件,構建良好的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對于高校和學生的良好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結合學生面臨心理危機的實際情況,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的構建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走出心理危機,促使其實現健康成長。因此,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構建是高校開展工作的當務之急。基于此,高校應對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的應用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可能出現的公共突發事件,為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健全制度是確保高校具有良好心理危機干預能力的基礎條件,以健全有效的制度作為行為標準,促使相關工作的開展具有嚴格明確的要求規范,從而使高校心理機構在面對一些公共突發事件時具有較強的干預能力。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制度,將其作為高校當前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制度中明確各個管理階層和部門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責任范圍,促使各層級工作職能的良好銜接,形成完整的鏈條,確保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順利進行。在制度建立完善的過程中,對其中的預警預防、應急協作、信息共享、人才培養、資源保障等部分進行細節化的深入研究。
心理評估是指基于心理學手段對個體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結合專業的理論知識進行對比。在心理危機干預中運用心理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根據得到的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健全相應的干預方案。針對高校學生采取的心理評估方式一般分為兩種:第一,心理健康情況自我監測。自我監測對于本人的文化程度要求較高,要具備相對客觀良好的分析和認知能力。高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上,具有心理健康情況自我監測的能力。學校心理干預機構會為學生提供專業有效的自助監測表,學生根據監測表對心理健康情況作出判斷。在監測過程中,學生要摒除對主觀猜測和控制監測分數的情緒,否則心理健康監測就失去了意義。學生需要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對心理健康情況形成正確的監測,進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學生根據監測的結果能夠對自己心理健康的偏向具有清晰的認知,對于偏負向的情況,學生需要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避免走向極端。第二,線上心理評估方式。學校心理干預機構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完善相關的心理測評內容,不同學生所具有的反應觸點是不同的,機構需要更多地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反應點,促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正確的呈現。基于不同的心理觸點對應不同階段的心理表現形式。比如心理健康狀態呈負向時,最開始的表現就是情緒起伏逐漸增大,再進一步是心理焦慮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再嚴重會導致睡眠的質量和時間不樂觀,更為極端的是會出現傷害自己和別人的情況。不同的心理狀況所采取的心理干預方法和程度是有所區別的。
健全網絡和面對面心理干預機制,促使二者有效協作,促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得以全面開展。突發事件的時間、地點和程度都是不可預測的,也不是僅靠面對面心理干預就能夠得到良好解決的,需要更多樣的心理干預方式。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也為豐富心理危機干預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機會。高校通過不斷完善網絡心理干預機制,結合面對面心理干預機制,促使二者協同合作。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為學生開展良好的心理引導,做好心理干預工作,促使學生積極應對可能面對的各種困難。
強化校內與校外心理危機干預,促使二者有效合作。基于相關大學生心理研究得知,社會支持程度與學生危機承受能力呈正向關系,這意味著有更大的社會力量支撐學生,學生就具有更大的能力去應對心理危機。因此,促使社會支持的不斷加強完善,對于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具有很大幫助。同時,社會心理機構相對于高校心理機構具有更高效的干預能力,無論是在心理干預理念、心理干預經驗還是心理干預技術上都十分優異。家庭是學生從出生到生長的生活空間,能給予學生最大的溫暖和安慰。能夠良好地連接家庭和社會,是促使高校構建良好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關鍵因素。將學校作為根據點,有效聯結家庭和社會,實現三方有效的互動,開展良好的溝通,促使心理干預資源的充分流動。高校要積極向社會心理干預機構學習,充分借鑒其先進技術和有效經驗,深入到學生的家庭中,了解學生的生長環境和成長情況,為構建高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提供有力支持。
心理危機干預技術一般有:緊急事件晤談、認知行為治療、眼動脫敏和信息再加工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心理干預技術,有時會同時采用多種干預技術,以達到最好的干預效果。在實際開展心理干預的過程中,要明確幾個問題:第一,認真傾聽。學生在面臨心理危機時,思想通道被堵塞,如在初始階段沒有幫助學生疏通堵塞,則堵塞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傾訴是打通堵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傾訴需要學生打開被封鎖的內心,放下心理包袱,將隱藏在心底的話說出來。在學生傾訴的過程中,心理工作者要以更為耐心的態度去傾聽,這個過程是學生在打通堵塞的過程,可能會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不要去制止、否定或流露出任何負面的信息,這對于學生是極大的打擊。在闡述過程中,可以采用表情、眼神或肢體語言表達自己鼓勵和關心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對方對于自己的肯定和支持,進而產生更大的勇氣去打開內心。通過幫助學生梳理其陳述內容,明確其所面臨問題的邏輯關系。第二,尊重學生。學生在面臨心理危機時,所產生的心理特點是敏感、偏執、情緒化,在說話或做事上也表現出邏輯不清、思維混亂的問題。但這些特點表現得越明顯,代表學生想要得到認同和尊重的欲望就越強烈。心理工作者不可以否定學生由于思維混亂而產生的語言表達不清、情緒起伏大等問題,心理工作者需要用更為耐心、溫和的態度與其交談,在言語中、交往中用關心和尊重的態度去面對學生,讓其意識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從而與心理工作者逐漸建立起信任的關系。第三,引導認知。外界的突變、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認知能力較低、生活環境的改變都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危機。心理工作者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鍛煉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對外界的變化和自己的成長具有良好的認知,通過正確的方式疏解心中的郁結,面對外界的變化能夠以正向的思維去處理,引導學生走向正向的發展軌道。
高校應立足于當前學生實際情況,對公共突發事件進行探討,促使高校管理階層充分意識到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性,加強對心理危機干預長效機制的構建力度,通過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和干預方法,使得學生的心理危機得以良好地解決,滿足學生健康發展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