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大 濤
(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2018 年9 月至2019 年3 月,筆者有幸被錄取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教育學院訪學,系統學習了該校理學院引入的一項考試舉措—“two-stage exam”(兩階段考試). 據調查,該校87%的學生推薦使用兩階段考試,只有較低百分比的學生對此持負面態度.雖然這項舉措并不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理學院成功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唯一方法,但它確實具有較突出的優勢和特點[1].本文將從這一考試手段的實施和注意事項等方面予以介紹.
學生首先以個人身份完成考試,即先單獨一個人完成試卷第一部分,然后再以3~5 人為一組完成試卷第二部分.一般4人為一組最為常見,小組成員面對相同的考題,因此在作答每道試題時必須達成一致.每個學生得到的考試分數是他們個人和小組考試分數的組合,其中80%是基于個人部分,20%是小組合作成績. 在小組合作完成的考試中,每個人都可以接收到直接的、有針對性的來自本小組其他人關于正確答案的意見[2].在答題紙的個人部分需要填寫答題者學號和姓名,小組部分除組號外,還包括每個小組成員的學號和姓名及相對應的答案或答案編號.理論上個人考試的時間應該占整個考試時間的一半,但兩階段考試時間安排并非是這樣.考試時間的安排是階段1,即個人部分占2/3 或3/4 的考試時間,階段2,即小組合作部分占1/3或1/4的考試時間.
兩階段的考試可以使用任何類型的題目,除了回答需要較長篇幅的的論文類的題目,大多數其他類型的題目(甚至有計算題)的回答最好足夠簡短或結構化,這樣每個成員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小組當中,尤其還有時間限制的條件下去完成論文類的題目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論文類題目并不推薦;另外,還需要提前確保預約的考場適合兩階段考試,因為學生需要在教室四處走動,而且相對較吵鬧,所以不能和其他班級共用一個場所;考試前向學生解釋考試的形式,最好提前把它寫在課程大綱上,并強調這種考試方式只會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分數;當他們準備去完成個人部分考試時,鼓勵本小組成員坐在一起(組事先可以分好).也可以考慮教給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處理僵局的策略,例如,在自己充分自信的前提下,說服其他成員接納自己的答案來取代過多對解決問題無太大裨益的爭論,而不僅僅是說“相信我”或拋硬幣來決定誰的答案更值得接受.
一般而言,個人和小組階段的過渡在5 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在一間較大的教室里,當學生人數超過50 人時,則需要配備一名助教.小組考試開始后,所有的個人部分考卷要收起來交給老師,學生們以三到四人為一組進行小組考試,大多數情況下,題目與個人部分的題目相同,他們必須就答案和行動達成共識來完成一份可以填寫多個成員名字和組號的“公共試卷”.因為學生在個人部分已經面對過這樣的題目,解決同樣的問題在第二階段通常花費的時間更少,包括討論和商定解決問題的辦法.
使用這種考試結構有很多好處,這種考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然后鼓勵學生對他們認為最困難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從結構上來實現大多數學生的更深層次的學習.在面對小組考試時,他們已經被“預熱”,即已經完成了約占個人整個考試分數的80%的個人部分,有利于下一步在小組階段深入思考問題,這使得考試本身成為寶貴的學習經驗,同時也向學生們發出了“共贏”的合作學習理念[3].絕大多數學生推薦和認可這種考試形式,一些學生的陳述表明了他們發現兩階段考試的優勢:“我能立即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有趣,他們(小組成員)都有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非常有助于理解每個人的回應和他們為什么這么想他們的答案是對的.”“我對考試中犯過的錯記得很清楚”.
在第二階段小組作答時,每個小組只發一份試卷.如果每個成員都有一份試卷的話,他們會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并標記自己的選擇,可能不會去為了每個答案達成共識而進行有益的討論.已有研究發現,小組人數偏多的話,成員很難分享同一份試卷.另外,隨著班級人數的增加,在第二階段隨機形成小組的方法在協調成員方面存在困難,所以形成小組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學生在提交所有的個人部分考試答卷后,自己自主組織成4 人一組,愿意結成一組的4 個人舉手,舉手的每組發給一份試卷.教師鼓勵少于4人的小組走到教室前面,與其他掉隊者配對.
在第一階段個人作答時,教師還是有必要通過對考場的監控來防范學生作弊,但在第二階段小組考試中不用太擔心,因為允許學生選擇自己的小組,考試場所里(教室,實驗室等)將會非常熱鬧,不用對考場太多監控,一個30人考生的班級一般需要一名監考老師.對于大班,我們建議每50 名學生配備一名監考老師(如300 名學生配備6 名監考老師).在考生進入教室之前,監考教師會把試卷放在椅子上,當有學生完成個人部分時,監考教師要求他們保留他們的試卷,直到考試時間到再統一來回收,比學生擁到一起上交要更節省時間.
此外,沒有完成的學生還在繼續作答時,提前完成的學生不能和他們的鄰桌耳語,以免干擾別人. 監考老師或助教需要在教室里四處走走,試著發現沒有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的學生,如果你發現有學生沒有參加,那就去找到他們,找出原因,看看你是否能幫上忙.一般而言,不參加討論的學生非常少.在第二階段,教師需要提前告訴每個小組成員,每個人的意見對問題的解決和答案的確定都很重要.
每個學生的成績將是他們個人階段和小組階段考試成績的綜合,不必給小組階段考試較大的成績權重. 80%/20%的比例設置足以說服和吸引學生參與這種考試形式[4].
3.1 對考試的個人部分和小組部分使用相同(或幾乎相同)的試題.這個規則的一個常見例外是在小組部分包含一個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這個題目可以出現在個人部分里(但不計分數),以便給提前完成個人部分考試的學生一些思考,在第二階段(小組)有更多的人在完成任務,增加有一定難度的小組題目可以進一步體現合作學習的優勢.有時為了節省時間,老師會在小組部分刪除掉個人考試的一部分內容,由于學生已經回答過一次這些問題,所以在小組階段比個人階段完成同樣的測試所需要的時間略少.
3.2 兩階段考試適合大多數類型的問題,論文題目是個例外.在這種情況下,小組部分可給出論文主題,然后由學生各自完成自己的小論文.
3.3 向學生解釋你為什么要選擇這種考試形式(兩階段考試),甚至在上課的第一天就告訴學生這種考試形式,教師需要向學生強調甚至保證這種考試形式只會提高他們的分數,而不會降低他們的分數.由于小組參加,少部分學生會擔心考試的公平,實際上,它只是對極少數學習能力非常突出的學生有所影響,因為群體的表現是平等的.
3.4 鼓勵學生學會處理群體意見不一致時的策略(即使是使用拋硬幣的方法).告訴他們這是兩階段考試的一部分.在他們的生活中,有時他們也需要在跟周圍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學會處理群體意見不一致時的策略.
3.5 清晰的指導和明確的指示是必要的,例如,學生在個人考試完成時應保持安靜,等待助教收集試卷.提醒和檢查所有成員的名字和編號在第二階段(小組階段)考試中都被列出或填寫上了,提醒小組使用一個明確的規則來管理單個組之間一致意見的形成.
3.6 所有小組成員都要參與討論每一個問題.每組只發一份試卷,這是非常重要的,每個組只有一份試卷,他們必須就他們的答案達成共識.如果每個學生都有一份試卷,他們很容易放棄討論或不去改正作答錯誤的題目.
目前,合作學習模式大多在課堂教學上使用,尤其大學英語及人文公共課程教學使用較多,但也有少數研究者在考試及成績評定中做了探索.如有人在高校學生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及成績評定中應用了合作學習模式,對每位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表現出來的素質進行及時的記錄,來作為評分的依據,將合作小組中的成績個別化,記入該學生的最終成績中[5];還有醫學院教師在臨床解剖課程當中應用小組成果共享法,要求組員之間相互合作,配合解剖,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方式淡化了考試的甄別和選拔作用,由鼓勵個人之間競爭達標轉為小組合作達標,使得少數學生重建了學習信心和興趣,激勵全班同學共同發展[6].
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上倡導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兼顧溝通、創新和團隊精神的培養,這種網狀交互參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考試及成績評定上使用合作模式能增加學生參與度,促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降低班級內嚴重的競爭.在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學習促進作用的今天,應值得更多一線教師去探索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