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雪峰 蔡東臣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南京)
[提要]專利訴訟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專利循環(huán)訴訟的成因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原因為雙方當事人都希望借助專利循環(huán)訴訟獲得利益;而客觀原因則為我國目前將專利無效宣告認定為行政行為,將由無效宣告所引發(fā)的專利無效訴訟認定為行政訴訟。客觀司法實踐的錯誤認定為主觀層面上的濫用訴權提供了條件。本文提出無效程序?qū)徏壔姆椒ǎ摲椒骖檶@麢嗟乃綑鄬傩耘c公權色彩,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在專利侵權訴訟中,被告一方往往認為原告本不應具有專利權,專利行政部門也不該授予原告專利權。在此情況下,根據(jù)我國《專利法》的規(guī)定,被告一方有權向?qū)@姓块T(即原專利復審委員會,下同)申請宣告原告專利無效。此時,由于法院無權對專利的有效性進行認定且專利侵權案件的判決需要以專利的有效性為依據(jù),因此受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的法院往往會中止案件,待專利行政部門對專利有效性做出決定后,再行審理。若專利被認定為有效,被告人便有可能敗訴,進而對原告方進行高額賠償;若專利被認定為無效,所謂的專利侵權便無從談起,原告自然無法獲得任何賠償,甚至還要承擔訴訟費用。如前所述,專利行政部門對專利有效性做出的認定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影響極大。因此,當專利有效性審查決定與預期不符時,雙方當事人的一方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有可能將專利行政部門作為被告,向法院提起專利無效訴訟,要求撤銷該決定。此時,專利的有效性又陷入不確定的狀態(tài)中,受理專利侵權案件的法院只有繼續(xù)中止訴訟。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guī)定,如果專利行政部門在專利有效性的決定過程中存在適用法律錯誤、違反法定程序等情況,法院會撤銷該規(guī)定,并要求專利行政部門重新對專利的有效性做出決定。這時,無論專利行政部門認定專利有效還是無效,都不會讓專利侵權訴訟中的雙方當事人都滿意。此時,不滿意的一方當事人便會以專利行政部門為被告進行第二次訴訟。在第二次訴訟中,法院審理的對象依舊是專利行政的行政行為是否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專利的有效性與否也依舊不是法院的審理對象。如,在該訴訟中,法院認為專利行政部門依舊存在《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guī)定的情況,便會再次撤銷其決定,并要求其重新做出決定。由此可知,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一百次針對專利行政部門的訴訟都有可能被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也會因為專利權一直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而中止。這便是所謂的專利循環(huán)訴訟。
(一)主觀原因:當事人濫用訴權。所謂濫用訴權,是指當事人并不是出于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而是帶著惡意提起訴訟的行為。專利權循環(huán)訴訟的主觀原因就在于當事人出于惡意,濫用其訴權。一方面對于專利權人來說,其有提起循環(huán)的動機。通常來說,專利權人之所以提起侵權訴訟,是因為其認為自己付出千辛萬苦才獲得的專利權被侵犯了。此時,若被告人向?qū)@姓块T申請專利并得到專利行政部門的支持,專利權人財產(chǎn)將遭受重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專利權人把專利行政部門推上被告席,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在專利循環(huán)訴訟中往往少不了“專利流氓”的身影。專利流氓的目的并非維護其利益,而是惡意拖延訴訟,影響被告方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借此達到調(diào)解結案謀求不法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對于專利侵權訴訟中被告人而言,也有提起循環(huán)訴訟的動機。事實上,大多數(shù)循環(huán)訴訟都是由被告人一方提起。被告人反復提起訴訟的目的有二:第一,反復的訴訟使得專利的有效性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這樣做可以拖延甚至避免支付高額的賠償費用;第二,在專利有效性尚未確定時,被告一方可以繼續(xù)侵權,進而搶占市場份額,攫取不法利益。
(二)客觀原因:無效宣告被認定為行政行為。在實踐中,專利無效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視為專利行政部門做出的行政行為,當事人針對專利行政部門提起的訴訟被視為行政訴訟。在行政訴訟模式下,法院只能對專利部門的行政行為進行形式審查,無法觸及到實質(zhì)內(nèi)容,即專利是否有效。而法院的判決方式也極其有限,通常只有維持與撤銷兩種。若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被撤銷,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其應當重新做出決定。當事人對于這個重新做出的決定,依然有權繼續(xù)提起訴訟。如果將專利無效認定為民事糾紛,那么循環(huán)訴訟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因為在民事訴訟中實行兩審終審制度,經(jīng)過兩級法院的審理,專利權的有效性便會得到法律層面確認,因此不會有循環(huán)訴訟問題。
(一)專利權的特殊性。解決專利循環(huán)訴訟問題需要對專利權的本質(zhì)有著明確且清晰的認識。本文認為本質(zhì)是一種帶有公權色彩的私權。
私權是專利權的本質(zhì)屬性,這一觀點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普遍承認。不過,在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專利權認定為私權的同時,總是忽視其帶有的公權色彩。專利權的公權色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專利權的獲得需要經(jīng)過專利行政部門的授權;第二,專利權的轉讓需要登記;第三,專利權的維持也需要公權力。在我國,專利權人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以此維持專利權。
當然,所謂的行政授權只是專利權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登記生效主義和專利費的存在只是說明國家在專利問題上投注較多目光,專利權的私權屬性并沒有因此改變。
(二)民事訴訟模式的不合理性。專利權即使帶有公權色彩,其本質(zhì)依然為私權。因此,有部分學者主張采用民事訴訟的模式解決專利循環(huán)訴訟問題。在這一模式下,大部分學者主張引入相對主義的專利無效抗辯制度。
相對主義的專利無效抗辯,是指在侵權訴權中,被訴侵權人可以主張專利無效抗辯,即主張原告方的專利實際無效并借此請求法院判決自己并未侵權,這使得法院可以對專利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并做出判斷。但是,法院對專利有效性的認定并沒有對世性,只針對個案生效。這也是“相對主義”四個字的由來。
本文認為,采用民事訴訟模式進而引入專利無效抗辯雖然可以一定上解決專利循環(huán)訴訟問題,但其不合理也很明顯。首先,該模式忽略了專利權的公權色彩。專利權并不是純粹的私權,其上有著公權的影子。即使法院對專利有效性的認定只對個案生效,并不具有對世性,但這種做法依然構成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干預,不應該實行。其次,法院的專業(yè)性有限。專利行政部門長時間專注于專利問題,審查人員既懂法律又懂技術。反觀法院,其人員對于法律的認識或許會超過專利行政部門,但對技術的了解程度則遠遠不足。第三,由于法院與專利行政部門技術能力的不同、對法律理解的不同,兩方對專利有效性的認定有時難免相左,此時就會導致各種沖突,而有些沖突有時又是難以解決的。舉例來說,如果被告方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提起無效抗辯,又向?qū)@姓块T提起無效宣告,那么此時為了避免重演以往的悲劇,法院必然不會等待專利行政部門的審查結果,而是自己對專利的有效性做出認定。若兩者的認定不同,難題便會出現(xiàn)。如果認為當事人可以依據(jù)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申請再審,那么從本質(zhì)上說,法院的判決依舊以專利行政部門的認定為準,針對該部門的循環(huán)訴訟必然會再度提起。如果認為當事人不可以依據(jù)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申請再審,也有不合理性。因為通常來說,專利行政部門在專利有效性認定上更為專業(yè),法院的判決可接受性更低。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專利循環(huán)訴訟都是由專利侵權糾紛所引起,此時專利循環(huán)問題依然存在,且無法通過無效抗辯解決。
(三)對行政訴訟模式的不合理性。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專利行政部門對專利有效性的審查被認定為行政行為,當事人欲對該決定尋求救濟,只能以專利行政部門提起行政訴訟。本文認為這樣的做法并不合理,原因如下:第一,行政訴訟模式忽略了專利權的私權屬性。專利權是私權,專利權人與申請無效人對專利權有效性的爭議實質(zhì)上是民事糾紛。無論專利是否有效,都與專利機關的利益無關。在專利無效訴訟中,將無利益關系的專利行政部門推上被告席,無疑是不合理的。第二,行政訴訟模式浪費行政資源。即使從今開始,所有的專利權人與被告侵權人并決定不再進行循環(huán)訴訟,行政和司法資源依然會被浪費。這是因為專利行政部門會對專利的有效性進行認定,而對結果認定結果不服的一方當事人會提起行政訴訟。對一審結果不服的當事人還有可能提起二審。在這種情況下,專利經(jīng)歷了一輪行政審查和兩輪訴訟,造成事實上的“三審結案制”,浪費行政與司法資源。最后一點,將專利無效訴訟認定為行政訴訟會導致循環(huán)訴訟。這一點幾乎將行政訴訟模式判了死刑。
(四)專利無效程序?qū)徏壔暮侠硇浴1疚恼J為,專利無效宣告程序?qū)徏壔墙鉀Q專利循環(huán)訴訟的有效方法。所謂專利無效宣告審級化是指將專利無效程序看作是一個審級,將審查專利有效性的專利行政部門看作是準司法機關,將專利行政部門對專利有效性的決定看作是準司法判決的制度。任意一方當事人如對該判決不服,可以對方為被告而不是以專利行政部門為被告向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高級人民法院對專利的有效性進行認定,且該認定具有對世性,專利行政部門需要基于該認定進行專利權的登記和公告。
專利無效程序?qū)徏壔暮侠硇匀缦拢旱谝唬撟龇ㄕ_認識專利權的特殊性。專利權是一種帶有公權色彩的私權。專利無效程序?qū)徏壔窃谡_認識專利權實質(zhì)的基礎上所提出的制度,該制度兼顧專利權的私權本質(zhì)與公權色彩,既發(fā)揮雙方當事人的主動性,沒有錯誤地把專利行政部門當作被告人,又給予其足夠的尊重,妥善地解決專利循環(huán)訴訟問題。第二,該做法有利于發(fā)揮專利行政部門的優(yōu)勢。日本在采用無效抗辯之后,出于對訴訟效率的追求,被告一方往往主張無效抗辯。因此專利特許廳的工作量大大減少。在我國,專利行政部門在專利有效性審查方面是最專業(yè)的機關,貿(mào)然采用民事訴訟模式引進采用無效抗辯制度,必然導致與日本相同的后果,浪費專利行政部門的優(yōu)勢。第三,該做法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專利權有效性的爭議經(jīng)過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與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便會得到解決。無論是權利人還是無效宣告人都沒有借循環(huán)訴訟謀取不法利益的可能性,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