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步容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西安)
[提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研究意義?,F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其中旅游產業作為一種有效的保護形式,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本文結合實際案例主要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通過對“旅游產業”的保護模式進行分析,試圖探究一條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開發的路徑。
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出臺了一系列的條款和其他事項,并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主要是指被各群體、團體和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內容包括:口頭傳說和以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活動;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等,它凝結了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也象征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和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成為整個民族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依托人作為“活”的載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其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資金技術短缺、觀念落后、傳承渠道不暢等諸多問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因此,國家從多種層面提出了保護方案和措施,筆者通過搜集相關文獻資料,概括總結為以下四點:
(一)保護傳承人。在我國,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多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年齡較大等種種因素,導致非遺面臨著傳承困難甚至失傳的困境。為此,國家及其各級政府進行了認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對其進行經濟上的資助,一方面這些傳承人享受著國家財政給予的補貼“優待”;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承擔起傳承非遺的責任。通過口傳心授、收學徒等形式積極開展相關傳承活動,同時放下憂慮,專心致志搞創作事業,創作一批順應時代潮流的“新作品”。不難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會采取多種方式,借助各種途徑,有效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傳承和示范的作用。例如,2007年我國對首批166位民間傳承人舉行了“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命名儀式,并發放一定的資金補助,其中就包括傳統武術類少林功夫傳承人釋永信,他會定期進行講學、傳藝、學術研討、出版表演等活動,促進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林功夫的了解。
(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文化活動,以其自身所獨有的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傳承功能特點,使其成為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在國內外機構學校教學活動中已深入展開實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和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教材,并實施開展教學活動?!崩纾诮K張家港的小學課堂中,引入“非遺進校園”活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編的傳承人陶永飛老師不僅為學生講解竹編文化的內涵,而且通過手把手教學生竹編的制作工藝,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感受手工藝人的匠心精神。學校還組織開展了非遺傳承人課堂、非遺成果展覽會等。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作用,它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也能夠為培養和擴大非遺傳承隊伍做出重要的貢獻。
(三)大眾傳媒。國家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培養保護意識,營造保護氛圍”。今天,大眾傳媒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傳統的紙媒、電視到后來出現的電子出版物、多媒體、互聯網、短視頻等諸多方式,這些傳播媒介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對非遺項目進行知識的科普、保護的宣傳等。例如,當下最為流行的短視頻APP——抖音,在2019年該平臺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通過與地方非遺展開深度合作,加強流量扶持,助力非遺傳播。此外,抖音還與地方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開展合作,幫助全國各地尤其是貧困地區,進行商品銷售渠道的拓展。我國國家級非遺鳳翔泥塑,通過抖音傳播線上走紅,不僅為鳳翔泥塑產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而且還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感受當地非遺項目。
(四)旅游產業。是指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并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一系列民俗活動、體驗活動、游學活動等。例如,在山東濰坊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節”,游客會先學習風箏的發展歷史,并現場制作風箏,體驗傳統工藝所帶來的魅力。又如,云南大理推出了“旅游+非遺”的模式,將大理白族扎染非遺貫穿在旅游中的“吃住游行娛”各環節當中,實現了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遺、學習非遺、參與非遺,極大促進了白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技藝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大的文化“基因”,是全人類的瑰寶。而旅游實質上是一種文化行為,游客通過文化去感受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魅力,沒有文化的旅游則是空洞虛無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將會實現二者的互利共贏。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開發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非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由于游客出發地與旅游目的地二者能夠在空間上形成變化彼此影響,因而旅游產業成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與游客之間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游覽時,每個個體會進行交流與接觸,人與人、人與景、人與文化之間都會形成文化的傳播,他們既是文化的傳播者又是接受者。
(二)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第一,發展旅游產業能夠喚醒非遺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并能夠帶給他們有效的收益,使當地群眾形成“主人翁”意識,讓旅游產業成為全民參與、共同受益的方式。第二,非物質文化旅游能夠為文化的摩擦與交融創造客觀條件,讓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樣有利于促進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
(三)非遺文化的再開發。旅游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開發二者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旅游產業的發展會直接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這樣有利于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投入。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主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假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層的梳理與挖掘,研究分析其潛在轉換機制,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產業中的傳播應用途徑,則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開發模式。最終,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次開發與利用。
(一)博物館展覽模式。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展覽、收藏、研究自身地域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也被稱為現代城市的“名片”。博物館不僅具有展示地區特色和宣傳文化的作用,還有進行科普教育、藝術陶冶的功能。通過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博物館、展示廳等,來供游客參觀欣賞。例如,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匯聚了西安市近千名民間藝人的上萬件優秀作品,場館內擁有2個大型的展廳,自2012年開館以來已策展數十場,生動形象地向游客們展示陜西省及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廳一側還有一個數字高清大屏,循環播放非遺項目的介紹,還配有AR功能等,多維度讓游客感受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如,山西醋文化博物館,它是我國第一個關于醋文化類博物館。博物館內主要收集了大量寶貴的山西老陳醋發祥史料、圖片和瀕臨失傳的傳統古法釀醋工藝影音資料等。主館中還完整保存了釀醋、制醋、盛醋、運醋的實物工具近200件。館內除了傳統博物館所具有的展示功能外,還配備了現代化的視聽設備,陳醋放映廳內會循環播放視頻,而視頻以山西民歌作為背景音樂,以釀醋制醋工藝內容的民歌進行收尾,給游客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對醋文化的了解。除此以外,博物館還會定期舉行釀醋體驗活動,邀請游客進入釀醋車間,對釀醋工藝從蒸、酵、熏、淋、釀整個流程的體驗參與活動,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釀醋文化,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
(二)節慶民俗模式。主要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俗慶祝體驗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一項活動融入其中,讓游客積極參與,來進一步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例如,端午節,它是我國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五月初五這一天,湖北鄂州地區群眾會進行劃龍舟、吃粽子、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佩戴香包等多種活動。當地游客也會在這天進行親身體驗活動,身著草衣,與當地群眾共同包長粽、賽龍舟,在水邊祈福平安,感受鄂州人民的禮儀,聆聽當地風俗與傳說。又如,在重慶市每年都會推出各種形式的節慶活動來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近些年來,他們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節慶民俗的一大亮點,推出了竹編藝術節、傳統美食文化節、銅梁龍燈藝術節等。
(三)旅游商品開發模式。它不僅能夠增加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其中,旅游商品主要包括日用品、手工藝品、服裝類及其他衍生品。這類商品一般具有特殊的民間工藝、鮮明的民族特色等特點。例如,云南的傣族姑娘通過舉行潑水節活動進行節慶表演,她們會身著傣族彩色筒裙,互相潑水,并用銀制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傳統飾品進行售賣,這樣不僅傳承發揚了傣族婦女的銀飾文化,還推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
(四)舞臺表演模式。舞臺表演模式是指通過依托地方旅游景點,表現地域民俗風情,形成具有豐富多彩內容的表演藝術活動。例如,最著名的云南麗江古城上演民族歌舞表演《麗水金沙》,主要是通過舞蹈詩畫的形式、民族特色的服飾、光彩奪目的燈光,展開“序”、“水”、“山”、“情”四個場景的表現,將民間故事、麗江文化、民族精神等融入舞蹈表演中,突出展現麗江的風土人情,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又如,內蒙古地區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資源,已形成眾多初具規模的大型實景舞臺劇和演出,有大興安盟的科爾沁敘事民歌表演、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中的大型實景劇《永遠的成吉思汗》,還有在呼倫貝爾市上演的《長調民歌》等。
(五)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基地的開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上,整合商業和經營模式,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設性地提出針對性方案,并適時推出讓顧客滿意的旅游產品,使其能夠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起到示范效果的旅游開發模式。例如,西安市著名的永興坊,一方面依托大唐古城舊坊的遺址原貌;另一方面舊坊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主要集中地,且游客數量眾多,因此政府可以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有效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對其進行市場開發。近年來,永興坊推出了《非遺中國,匠造傳奇》等眾多示范項目,深得游客們的喜愛。
綜上所述,只有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重要前提下,充分利用發揮旅游產業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開發優勢,進行各種旅游模式的整合與探索,才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