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廣春
(銅陵學院經濟學院 安徽·銅陵)
[提要]因“銅”而建的銅陵市是典型的先有礦后有城式資源型城市,但由于長期大規模粗放式的開采利用,使得該市的礦產資源日漸枯竭,經濟下行,在此前提下,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對于銅陵的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創新能力不足、發展觀念不強等是銅陵經濟發展停滯的主要問題。未來,銅陵要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科學進行產業布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借鑒滬蘇浙等發達地區發展經驗,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2020年8月,習近平來到安徽深入考察調研,并在合肥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座談會,表明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國家級戰略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在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背景下,銅陵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扭轉作為老牌資源型城市因資源枯竭而經濟發展停滯的現狀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自安徽加入長三角以來,與其他所在區域的省市聯系并不緊密,經濟更是與之相比相差較大。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安徽正積極努力深度融入長三角。
(一)安徽與其他兩省一市經濟差異較大。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幾個地區之一。在2019年,長三角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以不大的土地面積,五分之一的人口產出了全國約23.9%的GDP。從人均GDP來看,滬蘇浙皖地區間經濟差異比較明顯。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上海市人均GDP超過15萬元,江蘇省人均GDP超過12萬元,浙江省人均GDP超過10萬元,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安徽省人均GDP卻不足6萬元,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江浙滬相比,安徽經濟發展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二)長三角地區安徽交通可達性最差。依據《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水平研究報告(2018)》,2018年江蘇省的加權平均出行時間最短,可達性最優,說明其與區域內其他地區具有更加緊密的聯系。與之相對,2018年安徽省的加權平均出行時間最長,可達性最差,與江蘇也相差大約32分鐘。
(三)長三角地區安徽創新研發投入與其他地域相比最低。2019年上海R&D投入強度為4%,江蘇R&D投入強度為2.79%,浙江R&D投入強度為2.68%,而安徽R&D投入強度只有2.0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安徽省的R&D投入強度落后于長三角其他省市,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經濟上面的落后。但是,安徽合肥作為國家科學中心,中科大給合肥的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在未來,安徽的科技創新能力將會有長足的進步。
(四)總結。安徽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一環,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如科技創新性不足、交通網建設有待補充、生態環境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安徽需要打通與江浙滬的行政壁壘,采取積極措施,縮小差距,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安徽將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深度融入長三角地區,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銅陵作為老牌工業城市,資源枯竭導致的經濟停滯將會在此次歷史機遇下得以改變。
(一)銅陵經濟現狀分析。銅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區,樅陽未劃來以前是全國區域土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因“銅”而建的銅陵市,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與淮南淮北一樣是安徽老牌的資源型城市。到2020年,銅陵所擁有的幾家上市公司,其中大多數都直接或間接地依附于銅陵的起家產業“銅”。長期以來,銅陵市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根據2019年的銅陵統計公報顯示,銅陵市的工業增加值占其地區生產總值的39%;而同年安徽省的工業增加值占其地區的生產總值的30.9%;2019年全國的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從數據上看銅陵市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工業。但是,由于長期大規模粗放式的開采利用使得該市的礦產資源日漸枯竭,經濟發展停滯。
(二)銅陵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1、思想僵化。銅陵加快發展氛圍不濃,競相發展動力不強,干部群眾并沒有樹立起趕超別人和不被別人趕超的危機意識。面對傳統動能進入瓶頸、新的動能無法接續的困境,自己抓發展的動力和能力都很欠缺。依然做著以前挖挖礦、賣賣銅,GDP就能上去的春秋夢。還沒有樹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的決心。
2、投資質量不高。過去的幾年時間對于產業的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較低,并且以既有大企業的擴能或技改為主,新引進的產業項目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政府以政策催生的新型商業平臺又未能實現承載催生新經濟增長點的預期目標;缺乏高質量、高數量的資本投資。
3、產業布局不合理。銅陵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過于依賴銅產業,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滯后。
(三)長三角一體化對于銅陵的具體發展意義
1、有利于資本要素的流動。資本要素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經濟增長是資本投入的函數,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其資金來源可能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可分為內部積累資金和外部投入資金。銅陵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就是作為原來人均GDP全省排名第一的城市,在2016年將樅陽縣劃為銅陵版圖后,銅陵立刻多了70多萬的人口,人均GDP下降到全省的七八名,財政資金的一大部分投入到樅陽的基礎設施以及其他一些行政花費上去了,這樣原有的內部累積資金不足,引入的外部投入資金數量少且質量低,作為老牌的工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去更新原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去扶持新型產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很難推動經濟的轉型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后,上海等發達地區的金融資本因為銅陵原有的雄厚工業基礎大量流入到銅陵本地,加速銅陵的產業升級以及經濟的轉型發展。
2、有利于人力資本要素的流動。人力資本是新時代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人力資本的開發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銅陵以銅發家,以銅產品加工為主要制造的企業在銅陵占了大多數,這種一般技術含量較低的銅產業加工勞動以及較高的工資福利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興盛的銅工業生產帶動了銅陵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工業方面的高技術人才。但是,在銅礦逐漸消失的現狀下,大量企業的效益不斷下降,為了自身的發展不得不進行裁員,造成大量下崗勞動力,整個行業內都出現了這種情況,以銅產業為主導產業的銅陵市經濟一落千丈,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在全省的GDP排名當中,已經落后至倒數幾位。大量的人才逃離銅陵,奔向他地,造成了現在缺乏人才,愈發發展不起來的現狀。長三角一體化后,銅陵將以先進的銅產業技術以及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重新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吸引大量的人才。
3、有利于科技要素的流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要素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的提升來體現的。銅產業是銅陵的主導產業,因此需發展出一條完整的銅產業鏈。其產業開采加工技術排名世界前列,但是在銅以外的產業中,銅陵的技術發展就顯得格外不如意。比不過合肥的量子科技,也比不上蕪湖的新能源汽車科技,更比不上上海的金融科技。但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將會為銅陵帶來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5G應用等新型科學技術,給銅陵的未來新經濟發展加上一雙科技的翅膀。
深度融入長三角,對于銅陵現在的經濟增長大有裨益,也會打破現有的銅陵產業結構,推動新的經濟增長產業的出現,給銅陵未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科技、人才、資本基礎。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銅陵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的突破與發展需要思想的更新以及觀念的突破作為先手。面對當前緊迫的經濟發展形勢,銅陵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敢于創新敢于發展。堅持“四個自信”,以新觀念引領新發展,以思想之變帶動城市之變,真正依靠改革和創新推動銅陵發展邁上新臺階。原來只靠著采采礦,煉煉銅,GDP就能上去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還了,要踏踏實實地準備重新出發。銅陵的廣大黨員干部要樹立敢于擔當、敢于負責的責任意識,勇于直面發展難題,敢于沖破路徑依賴,善于應對風險挑戰,當好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組織者、推動者。
(二)發揮區域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充分利用銅陵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臨空經濟等方面持續用力,爭做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立足于銅陵原有的銅工業基礎,大力發展銅加工業,鉆研銅加工技術,爭取突破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提升銅產品的附加值,將原來集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為高技術、高水平、高質量的銅產品生產制造業。
(三)優化產業結構,科學產業布局。加快引進高質量資本投資,增加新型高科技產業布局,以新型工業化為主要抓手,著力構建銅陵新支柱產業。
科學構建銅陵產業園區,積極承接發達地區高附加值產業轉移,多引進高附加值、低污染、高技術含量企業,依據企業性質合理規劃企業用地,且加大對于園區的行政管理。
努力構建新型金融體系,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著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立更好的現代化金融服務。
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適應市場、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工作方針,充分發揮氣候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作物結構、品種結構,著力改善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化工具助力農業經濟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銅陵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創新能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度發展趨勢下,銅陵應加大對于數字經濟方面的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網絡和信息通信的部署,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發展,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資金投入充足的前提下,政府機構應將發展的重點方向放在數字應用上,加大對高技術企業的政策、資金、人才支持,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提升經濟效益。
(五)引入科研院所,提升城市競爭力。銅陵位于皖南地區,本市的本科院校只有銅陵學院一所,且只是財經類院校。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文化內涵、主要競爭力以及各類人才,主要來源于當地的高等院校以及科學研究所。銅陵在未來幾年要下大力氣,著力引進優秀高等院校的分校區或者是科研院所在銅陵的落地,增強銅陵的基礎創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大力提升銅陵城市核心競爭力,吸引各類人才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