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麗 馮忠勝
(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貴陽)
[提要]2021年貴州省高校畢業生22.2萬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在穩定就業基礎上提高就業質量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內在需求,也是職業院校提升辦學吸引力以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本文通過分析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意義,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現狀及問題,提出實踐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其中包括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可見,黨和政府把高質量就業提高到戰略性的高度,這也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一)高質量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高質量就業是就業政策在新形勢下的延續和發展,順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我國當前經濟轉型升級對就業工作的新要求。高質量就業不僅是高職院校學生內在需求,也促進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家庭幸福美滿、社會和諧安定、國家繁榮昌盛。
(二)高質量就業是辦學質量的體現。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優劣往往表現在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上,畢業生就業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反映。
(一)缺乏正確就業觀。有數據顯示,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職業沒有明確的定位,對社會和行業也缺乏基本的了解。找工作時往往根據企業名氣和待遇來決定,對自我沒有清晰的定位,一味追求高薪、相互攀比、不愿吃苦,給就業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究其原因,是學生思想認知及觀念過于落后,且學生缺乏主動性,處于被動、聽從的狀態,常常左顧右盼,將一些到手的就業機會流失,與就業機遇擦肩而過。
(二)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從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發展層面來看,學生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利于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究其原因:一是學生自身沒有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二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多數教師重視學生專業教育,缺乏對學生職業教育,使學生職業素養不足,影響到學生就業發展方向。
(三)畢業生就業質量有待提高。根據貴州省2020屆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專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2.92%,就業質量綜合指數79.86%。造成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原因有就業崗位質量偏低,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一)思政育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是職業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未來中國的前途命運,也關系到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和人生價值。因此,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特別是職業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求職就業的必備條件,要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高職學生正處于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時期,從大一新生開始就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就能明確前進的方向,學生就會擁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自我需求,全面理性分析職業性質,從而做出更好、更貼切自我實際的選擇。積極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助力。
(二)專業與非專業結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條件。學生如果動手能力不強,只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是不能勝任實際工作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從以下幾下方面著手:首先,理論聯系實際。把學到的專業理論轉化為技能技巧,關鍵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要把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專業實踐結合起來,積極參加實習、實驗和社會實踐等各種實踐活動,避免陷入“重理論而輕實踐”的誤區;要多動手、勤操作,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動手的機會,提高化技術理論為實際動手能力,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不斷地提高專業技術技能。其次,勤學苦練,精益求精。高職三年的時光轉瞬即逝,扎實的專業技能需要勤奮好學才能擁有。“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習和掌握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想具有高超的技術技能,擁有過硬的本領,就必須謙虛好學、刻苦鉆研,通過艱苦勞動,勤學苦練,掌握本專業技能,精益求精,并努力向一專多能型的方向發展。能否做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人事業心強與不強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人職業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再次,取長補短,向有經驗的人學習。由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因此,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沒有止境。學生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要不斷地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取長補短,不斷地完善、提高自己。最后,要尊重同行,虛心請教,加強學習交流,潛心鉆研總結,努力使自己成為行業職業的技術能手,不斷地攀登技術高峰。
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學生還要掌握一定的非專業技能。“非專業技能”是指,除專業技能之外的其他技能的總稱,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等。可以從以下兩方個面培養學生的非專業技能:一方面要積極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貴州省在高職院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在就業創業方面知識,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確立未來的發展方向,減少對未來的猶豫和徘徊,為主動迎接未來職業發展的挑戰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學校作為育人組織機構,還應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加強對學生思想和心理引領,進而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使學生更好的就業。
(三)挖掘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在教育部、人社部召開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中,要求各地各高校千方百計促進2021屆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職業院校可通過以下途徑挖掘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1、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學生精準就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校企合作,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隨著經濟蓬勃發展,一方面企業需要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和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需要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校企合作是社會發展必然的選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學生從業素質。高職院校畢業生與企業的員工相比,缺乏實踐經驗,崗位適應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不熟悉生產、管理環節,崗位流動性大,學生的職業素質不高,從而影響了畢業生就業率。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學生在企業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了解企業(行業)發展,提高崗位適應能力和操作能力,縮短學生在畢業后融入工作崗位的時間,有利于學校與企業之間形成互補性的合作優勢。學生在深入了解企業后,將會促使自己的行為規范和職業素養朝著企業和行業的要求方向發展,以便精準就業。
2、充分利用新媒體,助推學生高質量就業。新媒體是當今人們接收信息的新興媒體平臺,在信息經濟時代下,利用好新媒體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就業信息,還能給學生提供電商平臺,拓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渠道,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首先,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比賽充分釋放畢業生創新創業活力。另外,運用好新媒體網絡資源,開展以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語言表達、團隊協等為主要目標的各類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其次,還可采用“云就業”新模式,利用網絡新媒體助推就業。通過學校就業網、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短視頻等新媒體多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深入挖掘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中的就業機會,引導畢業生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等重點領域就業創業,為社會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最后,學校還要積極組織畢業生參加教育部“24365網絡招聘活動”、“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活動月”、“互聯網+就業指導”公益直播課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和就業心理咨詢服務,幫助畢業生建立良好就業心態,準確認識就業形勢,適當降低就業期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引導畢業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主動投身國家及省內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創業。
3、依靠校友力量,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充分挖掘社會資源,一方面學校派聯絡員外出與用人單位廣泛聯系,充分拓展市場化崗位資源;另一方面學校廣發邀請函,邀請校友“回家”為師弟師妹獻計獻策。校友圈既是關系網絡,也是信息交流渠道,更是利益共同體。校友可以做學生校外學業導師、創業導師,還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依靠校友等社會力量能夠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4、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高職院校畢業生有知識、懂技術、善創新,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有利于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加快消除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如,大力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社區就業創業;鼓勵畢業生參加特崗教師“選調生”、“三支一扶計劃”、“西部計劃”等;大力支持畢業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到西部和農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學校要配合兵役機關,鼓勵更多畢業生到部隊建功立業;學校要大力提倡有序銜接升學就業,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考試,提升畢業生文化層次。高職院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從而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高職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就業形勢下,各高職院校要結合實際積極適應就業環境的變化,要統籌就業資源,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就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