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靜
(成都醫學院 四川·成都)
[提要]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已經產生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制度成果,但地方醫學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成都醫學院一直堅持“強實踐、重能力、求創新”的理念,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一套特色突出的專創結合人才培養體系,開創了一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的“組合拳”法,形成具有醫學院校學科專業特色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
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內高等教育鮮明的時代特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為推進綜合改革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自2015年來,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為高校培養創新人才,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
(一)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內生動力,與專業教育是“兩張皮”。很多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內容理解不深不透,沒有準確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整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意義和必要性。一方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還停留在文件會議層面,并沒有開展實質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教育教學改革沒有堅持問題導向、缺乏針對性,創新創業教育推進缺乏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醫學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特別是創業教育缺乏認同,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醫學專業教育存在疑問;很多醫學生職業規劃較為單一,認為只有選擇創業的同學才會關心和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沒有正確認識到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代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
(二)傳統教育培養的人才呈現出“均值高、方差低”現象。當前教育現狀是中國教育在知識能力培養上“均值”高,但人才水平“方差”小,拔尖創新人才少,缺乏領軍人才、原創型人才、創業型人才,不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三)醫學高等教育缺乏“創新與活力”。目前,醫學高等教育在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誤區是認為醫學相關專業培養的學生要依托醫院等專業機構才能發揮作用,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或者忽略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或者不清楚如何培養。在培養模式上,注重知識的“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目前仍在醫學高等教育占據主流,沒有很好地培養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的系統化掌握;也未能較好地培養學生運用醫學基礎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缺乏批判思維能力、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傳統實踐教學對于醫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訓練有欠缺。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科學。醫學生的創新創業僅靠課堂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夠的,不管是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還是創新創業能力,都需要在實踐當中去感悟去培養。一方面多數醫學院校在創新創業實踐環節方面總體較為薄弱,沒有意識到將強化實習實訓實踐、積極整合校內外多方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實習實踐實訓平臺作為當前開展創新創業工作的重點;另一方面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應用能力不夠,在學生基于專業的創新創業中未形成主導作用。
(一)“八個注重”,推動以“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
1、注重頂層設計,體制機制逐步完備。出臺《成都醫學院2016-2020建設發展規劃》《成都醫學院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踐體系、醫產教協同育人”四方陣教育教學改革任務與目標。
2、注重規范管理,基礎工作保障到位。實行創新創業教育校長負責制,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新創業領導小組,總體策劃創新創業工作頂層設計;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效納入年度工作考核體系;將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納入教師個人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績效考核及評優評獎體系,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效。
3、注重課程改革,課程體系構建完善。以“自建+引入”方式構建創新創業選修課課程體系,開設創新創業通識類課程33門;20個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自主設置4~10學分的“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課程模塊”;設立創新獎勵學分,對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創業實踐等進行學分認定。
4、注重平臺建設,實踐體系逐步完善。構建“國家級-省級-校級實驗教學中心”平臺體系,構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課內實驗教學體系,完善“師徒制項目+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外實踐體系,三個體系協同,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確保創新創業教育覆蓋面和實施成效。
5、注重教考改革,方法論體系逐漸形成。實施PBL、CBL、TBL、理論-實驗(見習)一體化等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形成性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素養與創新能力,及時反饋,促進學生反思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終生學習與創新思維能力。
6、注重資源整合,協同育人成果明顯。與54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在學生培養、科學研究、生產實踐等領域全面合作。與40多家企事業達成協同育人戰略協議,構建起了政校社企、產學研用“立交橋”。建設“成都醫學院大學科技園”,為師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
7、注重社會服務,成醫特色得以彰顯。圍繞“養老與老年健康”辦學特色,以學校牽頭的“四川養老與老年健康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積極發揮區域健康養老發展智庫作用。依托四川省科技廳重大支撐計劃項目“基于物聯網的醫養結合信息服務與預警平臺研究及應用示范”,協同中國電信,投入1,160余萬元,建成成都醫學院智慧養老實驗室并向全體學生開放。
8、注重文化培育,學生培養成效顯著。構建創新創業競賽體系,培育賽事文化,積極宣傳和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臨床技能大賽、“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創翼”等競賽,以賽促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四個保障”,確保改革高效運轉、落到實處
1、政策保障。《成都醫學院2016-2020建設發展規劃》從頂層設計層面指明了改革重點和方向。成都醫學院啟動并完成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明確要求不同專業,開設4~10學分的創新創業課程,將創新思維融入專業教學各環,并逐步培養創業思維,打通從創新到創業的全鏈條銜接。
2、組織保障。完善以校長為組長的校級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各職能部門、學院全面負責,責任分工明確,各課程負責人具體負責的責任體系,推進改革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同時,聘請權威專家和行業資深人士作為改革項目指導專家,發揮專家的咨詢、指導作用,確保課程質量、教學效果和改革成效。
3、管理保障。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校-院”二級管理體系,對改革項目實施項目進程管理,隨時掌握項目進度,保證按計劃高質量完成。課程融合方面,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的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模式。產教融合方面,從項目籌備的前期準備、實踐活動的外聯接洽等方面,加強項目流程管理,確保高效的完成項目籌備、執行和總結。
4、資源保障。學校建設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政校企合作平臺156個。在“創新創業鏈”+“專業鏈”深入融合中,學校將進一步推進平臺的全面開放,立足服務社會,推進區域積極影響,形成全過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培養質量。
在“專創結合+產教融合”集成推進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思路下,成都醫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并取得顯著成果及示范引領效應。
(一)完善了一套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管理體系。一是完善組織架構體系,搭建起高效運轉的“校-院”執行機構;二是完善聯動統籌機制,建立了創新創業聯席會議,聯動信息通報制度;三是完善改革考評體系,細化出臺“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綜合改革的獎勵辦法。
(二)構建了一套特色突出的專創結合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建立健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自主學習、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等多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二是構建“校內孵化器+校外加速器”的創新創業孵化培育體系;三是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產”進課堂,“教”進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三)培育了一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優質成果。一是建設了一批凸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和特色雙創課程。護理學、生物技術、護理學、生物技術等4個本科專業獲批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老年照護實踐與創業》《社區健康服務及職業素養》《團體·心理·輔導》《社區健康服務與職業素養》《發酵工藝原理及實踐》《仁愛與創新醫學生創新教育實務》等6門課程獲批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二是形成了一系列“本科科研創新”文化品牌引領效應。自2007年起學校實施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計劃,共立項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28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99項、省級項目654項。通過大創項目,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94篇,其中SCI論文2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23篇。與企業聯合舉辦四屆“求索·創新·篤行”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該項活動先后被教育導報等新聞媒體發表報道共20余篇。連續7年10項學生作品入選教育部主辦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三是建設了一批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先進部門(單位)和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建5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企業在校設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學金4.6萬元;承接以學生為主體的橫向課題研究,2016~2019年學生獲橫向創新科研課題經費46萬元。四是培養了一支具有較高創新創業意識、結構合理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內培和外請方式,現有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8人,兼職導師173人,其中國家級創新創業指導教師4人,省級創新創業指導教師7人。11位專業教師到9家行業企業掛職鍛煉。五是搭建一個以賽促教、以賽促訓的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體系。2015~2019年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共獲國賽銅獎8項,省賽金獎6項、銀獎1項、銅獎23項;2012~2016年,獲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西南西北賽區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
(四)形成一批具有長遠影響的成果。一是“求索·創新·篤行”創新創業文化品牌;二是創新創業教育全面普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三是社會服務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成果落地轉化,區域健康發展智庫作用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