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英英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提要]本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共青團北京市委2016年進行調查的數據分析,無論京籍原住青年、京籍遷入青年、非京籍穩定型及非京籍流動型青年大多數選擇傳統贍養方式,但是數據顯示非傳統贍養方式也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不同類別青年的贍養意愿各有不同,京籍遷入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傾向于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非京籍穩定青年和非京籍流動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個體特征因素及經濟因素會對青年贍養意愿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城市戶籍、學歷越高,大專及以上,工資越高的青年群體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擁有房屋面積100平方米、自有平房的青年群體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
受經濟社會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已進入少子化社會,人口流動、家庭結構的變化,使中國老年人養老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削弱了老年人的社會地位,掌握家庭經濟資源的主體逐步從老人轉向中青年,兩者之間的經濟依賴性逐步減弱,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長的角色,而是與青年人一樣,需要通過“經濟的”(比如個人收入)或“工具性”價值(比如看護孫輩)來證明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在這一背景下,青年在贍養父母方面有著更多的話語權,因此青年贍養父母的意愿和行為必然會影響老年人未來的養老意愿與養老方式,從而影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這對于未來養老產業與服務業的規劃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青年贍養父母的意愿及行為,是影響中國未來養老方式的重要因素,本文從青年選擇贍養父母方式的角度來研究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改變了現有文獻僅僅關注老年人自身養老方式選擇而研究養老問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是未來養老產業與服務業規劃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成年子女是老年人養老方式決策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對北京青年贍養意愿、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未來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可以為北京養老產業和服務業的規劃與發展提供數據支撐。雖然舉家遷移已成為當前流動人口的主要趨勢,但流動老人的社會保障不能在異地解決的背景下,流動老人的異地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因此父母的養老問題是影響流動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
(一)概念界定。不同類別青年: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大城市不同類別青年,以北京市為例。北京青年是指18~44歲在北京居住6個月及以上的人口,將其依據戶籍分為北京戶籍青年和非北京戶籍青年,北京戶籍青年主要包括京籍原住青年、京籍遷入青年兩種類型。非京籍青年包括非京籍穩定青年、非京籍流動青年。贍養父母意愿:本文的贍養意愿是指北京不同類別青年對未來贍養父母方式的選擇,包括一起住好照顧、附近買/租套房照顧、請保姆、去養老院、子女之間輪流贍養、獨居,自己提供經濟支持和其他。將贍養意愿劃分為傳統贍養模式和非傳統贍養模式,其中傳統贍養模式是指一起住好照顧和子女之間輪流贍養,將其他五種贍養方式劃分為非傳統贍養模式。
(二)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本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共青團北京市委2016年進行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在實地調查中采取非等比抽樣的方法,數據包含18~44歲不同類別青年的總體調查情況,還引入了45~59歲的中年人來更好地說明青年組贍養意愿及行為的差異及影響因素。以北京為例,本文數據的樣本容量為10,347人,其中京籍原住、遷入青年和非京籍人口一共8,262人,京籍原住、遷入、非京籍人口對照組一共2,085人。
本文的解釋變量是不同類別青年,被解釋變量是贍養意愿。青年贍養意愿用題項“您最可能選擇贍養父母的方式是”來測度。對應的選項有7個,分別是:(1)一起住,好照顧;(2)附近買/租套房照顧;(3)請保姆;(4)去養老院;(5)子女之間輪流贍養;(6)獨居,自己提供經濟支持;(7)其他。除了解釋變量外,對被解釋變量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將對青年贍養意愿影響的其他所有因素歸為控制變量,設定如下:第一類是個體特征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戶籍、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類是經濟因素,包括收入、人均住房面積、住房情況。
(三)不同類別青年的主要特征
1、人口學特征。被調查的18~44歲北京青年共有8,262人,其中京籍原住青年有2,524人,占比30.55%,京籍遷入青年有876人,占比10.6%,非京籍青年有4,862人,占比58.85%。在所調查的群體中,男性占比49.87%,女性占比50.13%。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京籍原住型青年的初中及以下占比在四類青年中最少,京籍遷入型青年本科及以上在四類青年中占比最大,非京籍流動型青年學歷在初中及以下人數最多,占比為32.41%,在四類青年中占比最大。在被調查者中,京籍青年中城市戶籍占50%以上,非京籍人口則農村戶籍占79.92%,非農人口居于多數。在京籍原住青年中,國有企事業單位只占35.95%,其他占54.63%,而京籍遷入型青年群體中體制內與國企事業單位占其總數的51.85%,非京籍人口的工作大多數集中在其他種類,占76.64%。關于稅后工資總收入,京籍遷入型青年與非京籍穩定型青年70%以上小于92,000元,京籍原住青年88.62%小于92,000元,非京籍流動型青年則只有8.43%大于92,000元。在住房情況方面,不同青年群體表現出極大的差異,其中京籍原住型青年自有住房率高達78.75%,租借房屋群體只占該群體的21.23%。非京籍穩定型青年群體的房屋自有率占該群體的90.17%,租借房屋僅占9.83%,占四類群體房屋自有率的第一名。京籍遷入型青年的房屋自有率占75.33%,居于第三。
2、社會學特征。在社會交往方面,不同類別青年呈現出差異。關于是否參與社區活動,非京籍穩定型群體,京籍遷入型和京籍原住型群體的參與率分別為56.53%、58.82%和58.83%,只有非京籍流動型在社區活動的參與率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為54.60%,也就意味著有45.40%的非京籍流動人口不參與社區活動。在單位活動方面,京籍與非京籍群體則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其中京籍原住型和京籍遷入型群體的單位活動參與率分別為70.68%和72.96%,非京籍穩定型群體的單位活動參與率則為65.1%,非京籍流動型青年的單位活動參與率最低,為63.42%,也就意味著該群體有超過1/3的人不參加單位活動。社會生活安排中,休息日的安排最能體現出不同群體青年的社會交往習慣,因此本文也關注了四類青年在周末的安排。其中,63.11%的京籍原住青年將周末安排為娛樂,只有11.67%會選擇在周末加班,該群體25.22%的人口會選擇照料子女或老人。在四類群體中,46%的京籍遷入型青年選擇在周末時照料子女或老人,居于第一位,只有13%會選擇周末加班,是四類青年中最低。非京籍流動型青年19%選擇加班,居于第一位,只有20.87%選擇在周末照料子女或老人,居于最后。
(四)不同類別青年贍養意愿差異
1、不同類別青年選擇贍養父母方式。不同類別青年選擇贍養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總體來說,72.68%的青年會選擇傳統贍養模式,也就是選擇一起住或者子女之間輪流贍養來照顧父母晚年生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興的贍養模式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7.32%的人口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其中,76.59%的非京籍流動型青年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居于第一位,非京籍穩定型群體有72.77%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居于第二位。30.36%的京籍原住青年選擇非傳統養老,居于第二,35%的京籍遷入型青年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占比最高,這可能與各類群體的不同個人、經濟特征相關,下文會進行分析。
2、對照組青年選擇贍養父母方式。分析45~59歲不同類別青年選擇贍養父母方式的差異,就總體而言與18~44歲選擇相同,72.68%的人口選擇傳統贍養模式,27.32%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其中,18~44歲和45~59歲京籍遷入青年和中年人選擇傳統贍養模式比例都是最低的,分別為65%和63.04%;非京籍流動型青年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占比最高,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比例最低,京籍原住對照組選擇傳統贍養模式最高,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比例最低。
不同類別青年在選擇贍養父母方式上各有不同。京籍遷入型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在95%水平上顯著;非京籍穩定型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有可能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在90%水平上顯著;非京籍流動型青年、京籍原住中年人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有35.6%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在99%水平上顯著;京籍遷入中年人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來說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在90%水平上顯著;而非京籍中年人口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來說沒有顯著差異。
在控制了相關個人特征及經濟因素之后,不同類別贍養意愿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個人特征及經濟因素是影響不同類別青年的重要因素。首先,分析個人特征對于青年贍養意愿的影響,其中城市戶籍相對于農村戶籍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學歷越高越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大專及以上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的概率在99%的水平上顯著。其次,分析經濟因素對于青年贍養意愿的影響,收入對于個人的贍養意愿有著顯著影響;在住房情況上,居住區域對個人贍養意愿無顯著影響,住房面積在20~49平方米相對于20平方米以下更容易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100平方米相對于20平方米以下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贍養模式,擁有平房、租住房屋比擁有商品房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贍養方式。
不同類別青年贍養意愿各有不同。整體來看,無論京籍原住青年、京籍遷入青年、非京籍穩定型及非京籍流動型青年大多數選擇傳統贍養方式,但是數據顯示非傳統贍養方式也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研究分析發現,京籍遷入型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傾向于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非京籍穩定型和非京籍流動型青年相對于京籍原住青年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贍養模式。分析影響因素發現,個體特征因素及經濟因素會對青年選擇贍養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城市戶籍、學歷越高,大專及以上,工資越高的青年群體更有可能選擇非傳統贍養模式;擁有房屋面積100平方米和自有平房的青年群體更有可能選擇傳統贍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