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宇,楊 光,劉 淼,朱煒琪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低碳生活是一種經濟、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協調現代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保護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夠有效緩解地球日益匱乏的能源和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等問題,還可以推動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使其更加清晰地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新時代公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大學生是學習社會新技術、掌握新思想的時代先鋒,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很強的塑造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樹立牢固的低碳環保意識,還能使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養成低碳生活方式,不僅有利于營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向著綠色低碳生活,即低碳、節能、適度的生活方式的總趨勢慢慢過渡,生活要素、生活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應該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向綠色低碳化方向轉型。從廣義上講,人類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地順應自然發展規律,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從狹義上講,綠色生活涵蓋了物質、文化、社會、精神等人類基本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消費、出行、休閑等[1]。
為了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針對大學生日常具體生活方式,即學習過程、行為習慣、消費水平三方面展開調查。通過微信和QQ平臺線上發放問卷共300份,有效問卷281份。2016~2019級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15.1%、35.6%、28.1%、21.2%。
在學習過程方面,主要調查了紙張打印方式、教材來源和學習用具使用情況。數據顯示,學生通常選擇單面打印,占比81%。對于教材的選擇,大多數人更傾向于購買新教材,學生選擇使用二手教材的僅占31%。對于學習用具的使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都紛紛表示文具丟失情況較嚴重,使用頻率為一學期一更換的達64%。可見,當代大學生低碳意識較差,亟待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行為習慣方面,主要調查了出行工具、作息時間和上網時長。在步行和校車這兩種選擇之間,76%的學生選擇乘坐校車去上課。零點以后入睡的學生占43%,晚上十一點前熄燈睡覺的學生僅占11.5%。大學生平均上網時長在7小時以上的占比達52%。可見,大學生應該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以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在消費水平方面,主要調查了一個月內的聚餐次數、外賣次數和購物次數。聚餐次數在5次以上的占42%,外賣次數在10次以上的占63%,購物次數在4次以上的占41%,這種情況在2018級學生中尤為明顯。消費作為物資資料生產的環節之一,能夠預見性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多數學生對聚餐、外賣、購物都是比較熱衷的,對食物餐盒和衣物浪費重視度較低。
第一,外在因素。近年來,全球一體化成為了發展趨勢,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趨同求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由此滋生[2]。在校園中一次性物品使用率極高,以資源消耗為核心的所謂時尚生活更加刺激了大學生的購買欲望,而忽略了自身的實際需求。現代家庭模式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作為家中唯一的子女自然備受長輩關懷,對于物質的要求更是供大于需。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存在食物浪費、紙張浪費、資源浪費等現象。青年階段是形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高校是學生接受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直接場所,但是當前部分高校過度注重應試教育,沒有將低碳環保教育落實到位,未開設相關課程,缺少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不足。
第二,內在因素。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浪費現象令人堪憂,其自我約束力不強,對自己的實際需求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擾。雖然人人都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但是執行力卻不高,缺乏實踐參與意識,過度鋪張消費也反映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3]。
高校應建立并完善資源節約機制,實行數字化校園,推廣無紙化辦公方式,努力建設綠色校園。高校后勤部門可以定期發布水、電等能源的使用情況,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巨大的能源消耗量,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踐行低碳生活方式。
社團是高校中的第二課堂,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社團對低碳生活的宣傳和引導,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低碳環保的理念。此外,社團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積極開展低碳實踐活動,鼓勵在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從點滴做起,逐漸培養并提高大學生的低碳意識,真正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大學生要通過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低碳消費觀的引導下,大學生要自覺培養并踐行低碳聚餐、低碳出行、低碳購物等行為。從生活細節入手,如做到出門隨手熄燈,白天少點燈;草稿紙可正反面使用;出行選擇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避免乘坐私家車,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減少日常生活中的鋪張浪費行為等。讓低碳理念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提高節能減排意識。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高知識、高接受能力的青年群體,應該是構建低碳社會的生力軍,是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帶頭人。當今社會要以踐行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為導向,提高能源使用率,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校應引導大學生踐行低碳之路,提高大學生的低碳意識,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