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汪運生,葉帥,鄒玲玲
長期以來,臨床多認為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的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關鍵,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相較于HbA1c水平,血糖波動(血糖變異性)對疾病的影響更深遠[1-2],且其能夠通過損傷內皮細胞功能、激活氧化應激反應等多種途徑參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及發展[3]。因此,給予患者良好的血糖監測,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變化對糖尿病的防治尤為重要。最新研究顯示,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作為一種血糖監測工具,可連續記錄14 d血糖值,進而預測血糖波動趨勢,有利于指導臨床采取有效的控制血糖波動策略[4-5]。本研究以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為基礎制定血糖干預措施,對比觀察了基于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干預以及基于常規指尖采血的血糖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更便捷的血糖監測方式。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體質指數(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HbA1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本研究經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6];年齡>18歲。排除標準: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有感染、手術等可能影響血糖指標監測的情況者;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治療者;妊娠、備孕或哺乳期女性。
本研究價值:
最新研究顯示,能否給予糖尿病患者全面的血糖監測,并根據血糖波動趨勢采取有效治療手段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近年來,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雖因能夠預測血糖波動趨勢而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但尚缺乏與之對應的規范化治療策略,本研究以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為基礎制定血糖干預措施,旨在填補這一臨床空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后。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血糖干預:根據患者日常飲食習慣、營養需求及血糖,指導患者飲食;根據患者FPG、2 hPG及HbA1c水平制定血糖管理方案,由護士嚴格執行,并根據后期指尖血糖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方案,以控制血糖。
研究組患者根據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監測結果予以干預。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3.2 血糖監測 研究組患者均于入組前24 h開始采用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進行血糖監測:上臂背側皮膚常規酒精消毒后,無菌條件下置入傳感器并啟動傳感器,開啟掃描儀(每15 min自動測量1次并記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血糖儀進行FPG及2 hPG監測及指導血糖干預的同時,佩戴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作為后期研究數據收集使用(監測期間的監測結果對研究者單盲)。
1.3.3 基于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血糖干預的構建 成立血糖干預小組,由3名內分泌科醫師(具有副主任醫師及主治醫師職稱)、3名護士(1名內分泌科護士長、2名內分泌科護士)和1名營養師組成,開展血糖干預培訓,學習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使用方法,并能夠指導患者自行監測;根據患者的血糖監測結果及時調整血糖干預措施,掌握層級對應的血糖干預方式;根據患者的血糖及飲食習慣,指導患者按照營養師的營養配置方案科學合理進食等,培訓總時長3 h。
根據患者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監測結果給予患者相應的血糖干預:(1)營養師根據患者的理想體質量、活動強度等計算患者24 h攝入熱量,按照患者的血糖及飲食習慣制定個性化的營養進食方案,其中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60%、脂肪占總熱量的20%、蛋白質占總熱量的20%(主食統一為饅頭,研究期間均由醫院食堂統一配餐),由護士指導并監督患者執行營養進食方案;(2)3名內分泌科醫師根據研究組患者入組前24 h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監測的血糖結果,分析其血糖波動規律,并根據分析結果初步制定及調整藥物用量、用藥時間等(如根據患者血糖峰值出現頻率制定用藥次數,并將用藥時間設定在峰值出現前2 h等),由護士嚴格執行;(3)3名內分泌科醫師每天根據患者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監測結果調整血糖管理方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血糖干預第3、6、9天時空腹血糖變異系數(CV-FPG,即2 d及2 d以上空腹血糖標準差與均數的比值)、餐后血糖波動幅度(PPGE,即三餐后2 h的血糖與其相應餐前血糖差值絕對值的平均值)、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即24 h內最高血糖值與最低血糖值的差值)、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即根據第1個連續兩點血糖差的絕對值大于1個血糖標準差的有效血糖波動方向計算血糖波動幅度,所有血糖波動幅度的均值為MAGE),并觀察9 d內低血糖[6](FPG≤3.9 mmol/L)發生例次、血糖達標[6](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重復測量數據采用多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的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CV-FPG、PPGE、LAGE及MAGE比較 干預方法與時間對CV-FPG、PPGE、LAGE及MAGE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預方法、時間對CV-FPG、PPGE、LAGE及MAGE主效應均顯著(P<0.001)。干預第3、6、9天,研究組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第6天CV-FPG、LAGE及MAGE均低于干預第3天,研究組干預第6天PPGE低于干預第3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第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低于干預第3天,研究組干預第9天CV-FPG、PPGE及LAGE均低于干預第6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低血糖發生例次和血糖達標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低血糖發生例次為(3.2±1.2)例次、血糖達標時間為(5.5±2.6)d;對照組患者低血糖發生例次為(7.4±3.7)例次、血糖達標時間為(9.4±3.6)d。研究組患者低血糖發生例次少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914、4.810,P<0.001)。
表2 兩組患者干預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CV-FPG,PPGE,LAGE and 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6th and 9th days of intervention

表2 兩組患者干預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CV-FPG,PPGE,LAGE and 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6th and 9th days of intervention
注:CV-FPG=空腹血糖變異系數,PPGE=餐后血糖波動幅度,LAGE=最大血糖波動幅度,MAGE=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與第3天比較,aP<0.05;與第6天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CV-FPG PPGE(mmol/L) LAGE(mmol/L) MAGE(mmol/L)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對照組 50 0.44±0.22 0.30±0.15a 0.24±0.12a 2.14±1.38 1.87±1.23 1.46±1.31a 7.21±2.45 6.51±1.86a 5.23±1.40a 3.32±1.24 2.70±1.09a 2.25±0.94a研究組 50 0.36±0.10c 0.21±0.11ac 0.14±0.06abc 1.48±0.84c 1.16±0.62ac 0.75±0.32abc 5.94±1.71c 4.48±1.22ac 3.24±1.09abc 2.55±1.11c 2.04±0.86ac 1.64±0.58ac F值 F交互=0.135,F時間=62.480,F組間=32.840 F交互=0.020,F時間=34.200,F組間=11.890 F交互=1.612,F時間=82.200,F組間=49.340 F交互=0.170,F時間=35.160,F組間=25.010 P值 P交互=0.874,P時間<0.001,P組間<0.001 P交互=0.980,P時間<0.001,P組間<0.001 P交互=0.201,P時間<0.001,P組間<0.001 P交互=0.844,P時間<0.001,P組間<0.001組別 例數images/BZ_32_846_2792_868_2821.pngimages/BZ_32_1309_2792_1331_2821.pngimages/BZ_32_1792_2792_1814_2821.png
目前研究證實,良好控制血糖可明顯降低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生存質量[7-8]。然而,DE BLOCK等[9]研究顯示,患者采用常規血糖干預48 h內僅有22%的時間將血糖控制在了正常水平,距離嚴格血糖控制的目標甚遠。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動脈血或靜脈血檢測血糖僅能反映某一時間點的血糖值,難以反映血糖的波動和變化趨勢,更難以發現無癥狀高血糖、低血糖狀態,無法合理指導血糖控制[10-11]。特別是有研究證實,根據傳統血糖監測結果實施強化胰島素治療可使患者出現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增加6倍[12],90 d病死率增加2.6%[13]。給予患者連續血糖監測,進而預測血糖波動趨勢并采取有效的控制血糖波動策略已迫在眉睫。
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是通過葡萄糖感應器監測皮下組織液葡萄糖濃度而間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監測技術,可連續、全面、可靠地反映全天血糖波動趨勢[14-15],幫助醫師及時調整藥物用量,進而有效預防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發生,達到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16-17],彌補了間斷監測某一時間點血糖值無法體現真實血糖控制水平的不足[18]。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進行血糖監測,并給予基于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干預措施,干預第3、6、9天CV-FPG、PPGE、LAGE及MAGE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隨著血糖干預時間的延長,CV-FPG、PPGE、LAGE及MAGE也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可見,基于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干預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降低血糖波動幅度。另外,研究組患者低血糖發生例次少于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可見,基于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的血糖干預還可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低血糖的發生。
綜上所述,以瞬感掃描式葡萄糖監測系統為基礎制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干預措施;可明顯降低血糖波動幅度、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低血糖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并值得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
作者貢獻:葉軍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撰寫論文,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汪運生、葉帥、鄒玲玲進行數據收集;葉軍、汪運生進行數據整理,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的修訂,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