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藝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約翰·湯納·威廉姆斯是著名的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和電影配樂家,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參與電影音樂工作,1971 年以《屋頂上的提琴手》首獲奧斯卡獎。在此期間,他多次為多部電影進行電影配樂。1979 年擔任美國波士頓流行樂團的指揮。1993 年為電影《辛德勒名單》配樂,進入名人堂,頒發榮譽獎,在此期間共獲得49次奧斯卡獎提名。除了電影配樂以外,約翰·威廉姆斯還創作了許多其他類型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單簧管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長笛和小提琴協奏曲、豎笛和大號協奏曲等多種體裁。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創作的配樂,即小提琴曲《希伯來的天堂》。這部配樂是他的一次經典且突破性的轉型,約翰·威廉姆斯沒有使用他個人擅長的大型交響樂,反而以小提琴獨奏作為整個音樂的基調,使影片的配樂呈現一種感傷的懷舊色彩,體現了紀錄片氣質的風格。影片的主題旋律由小提琴、吉他、長笛和鋼琴輪流演奏,渲染出不同的音樂情緒。尤其是猶太裔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爾曼對影片主題與變奏的深情演繹,顯得分外凄涼,讓人肝腸寸斷,與電影畫面的呈現完美貼合。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改編自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說,經長達10 年的籌備,終于在1993 年的春天由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進行拍攝。影片講述了在二戰時期猶太人被納粹黨瘋屠殺的恐懼氛圍中,德國人辛德勒不惜冒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
辛德勒·奧斯卡,一個普通的商人,在沒有任何資金來源的情況下來到了德國,并開始了他的發財夢想。但是,他做到了,他利用自己各方面組織能力和公關能力打通了各個環節,其中包括結交納粹軍官和精明能干的會計師斯泰恩。之后,辛德勒讓斯泰恩去聯系猶太人的那些富商,以生產物資跟他們作為交換,獲得利潤。在這樣循環往復的運作下,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廠,并且利用市場上廉價的猶太籍勞動力進行軍事用品的生產,掙到了一大筆錢。戰爭成就了辛德勒的事業,讓他過上了上流人的生活。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變得唯利是圖和麻木不仁,而是懷有一顆崇高的正義的心靈。隨著納粹黨對猶太人進一步地瘋狂屠殺,辛德勒對此越來越不滿,他決定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于是,他跟斯泰恩一起制定了營救計劃,支付了大量的錢賄賂納粹官員以解救工廠的猶太人,并且將他們運往自己的家鄉的一個工廠生產炮彈,幫助他們逃離火海。最后,戰爭結束之時,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被救的猶太人為回報他的救命之恩,給辛德勒送了一個金戒指。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們銘記在心。
這首小提琴獨奏曲的曲式結構是一首帶再現的三段曲式。調式調性是d 和聲小調,節拍是3/4 和4/4,速度是慢板。下面就從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分別展開陳述。
在呈示部(5-25)中,4 小節的引子之后,就以弱起小節A 音開始進入主旋律。主旋律的動機是一弓拉奏兩個連續向下的五度跳進的八分音符和旋律音的級進下行,再重復最后2 個音并且級進上行到調式的屬音A(見圖1)。之后的旋律音進行方式都是按照動機的呈現方式加以呈現與展開。動機陳述完了之后就正式地進入了主題小提琴獨奏旋律了。同樣是兩個八分音符屬到主的跳進加上C 音級進下行到G 音,后面緊接著是C 屬七和弦的和弦分解和降B 音到F 音的級進下行的旋律進行(見圖2),來闡述一種悲傷、哀傷、緬懷的主題旋律,且符合猶太人被法西斯瘋狂屠殺之后,對死去的猶太人的緬懷的情感。緊接著旋律在音程跳進的度數上有了一點點變化,從動機的純5 度跳進擴展到大6度的八分音符向下的跳進,同時也是A 音到F 音的級進旋律下行和級進上行到調式的屬音A 音,并且屬音拉奏時值長、在強拍(見圖3),情緒往后稍微推進。緊接著又重復了G 音到降B 音的大6 度跳進,再回到與動機相似的那個旋律下行音階(見圖4),情緒再一次擴張。呈示部的最后2 小節就是在前2 小節的基礎上改變了2 個八分音符跳進的度數關系,從大6 度擴展到小7 度的跳進,其他的依然原樣重復并且結束在主音D 上(見圖5)。
到這里為止,呈示部的主題旋律陳述完畢。這是整個主題旋律的開端,再往后,主題旋律的陳述也是從弱起小節A音開始的。不過,這次主題旋律的完全重復是提高了一個8度的完全重復,最后也是結束在調式主音D 音上(見圖6)。在小提琴最擅長抒情的音區上進行重復,大大地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極大地渲染了情緒。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在展開部(26-33)中,旋律音區就回到了低音區,而旋律音和節奏形態以及旋律進行的方式也與呈示部呈現出很大的差別和對比。主題旋律的發展也和剛開始陳述的主題旋律有了差別,這主要體現在節奏形態變密和時值變短等方面。此外,連續的級進音階上行和級進音階下行(見圖7)的搭配造成了音樂情緒的跌宕起伏。一直到進入再現部之前,展開部的音樂主題的發展都有很大的起伏,不僅和呈示部形成反差,而且主題發展具有邏輯性和統一性。到了再現部的前一個小節,作曲家用了rall 這個速度標記進行了2 次級進上行的音階(見圖8)。
在再現部(34-49)中,調式調性由d 和聲小調轉到了a 和聲小調。主題旋律又提高了8 度進行了變化重復發展一直到結尾。其主要的動機材料和因素和呈示部的動機材料因素一樣,最不同的是在結尾處。作曲家將這首曲子的結尾落在高音區,并用了a 和聲小調的D 到T 的進行,并且旋律音是導音到主音的傾向以表示整首曲子的結束(見圖9)。
旋律中的木管樂器組當中的配器,運用了不同木管樂器的音色組合成混合音色為弦樂solo 做背景材料,如長笛、英國圓號、降B 調單簧管。它們用相同的節奏形態進入背景材料以及作為一些和聲性的背景支撐與長音支撐。此外,豎琴和單簧管以相同的節奏形態為弦樂組中的小提琴solo做背景材料及和聲層。因此,木管樂器組的作用就是為主奏樂器弦樂作鋪墊與描繪。
弦樂樂器組當中的弦樂器,皆為小提琴且以四個十六分音符進入,為小提琴solo 做鋪墊,而大提琴與中提琴則以震音的演奏技巧拉奏。長笛與主旋律交映、低音提琴撥奏和拉奏相結合的形式,一直持續到該樂曲結束。但是總的來說,其他樂器音色的組合都是為小提琴solo 做背景材料、前景材料和特定化音色的描述,從而充分體現小提琴solo 在該樂曲的重要地位,以便表達哀怨、凄涼、無奈的情感。
弦樂器組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有著統一的、優美的、最接近人聲的音色,它被稱作為管弦樂隊的“靈魂”。演奏技巧眾多的“它”可以滿足任何風格、感情的需要。同時,藝術魅力、藝術風格的體現還需與電影畫面完美結合,所以電影當中的主題曲是整個電影中的亮點。它完美呈現出猶太人在當時的處境中,被納粹黨迫害的悲慘、哀傷的感情。這也進一步表明,接近人聲的樂器——“小提琴”通過其特定演奏技法可以適應各種電影畫面表達情感的需要,所以弦樂器在音樂藝術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藝術的魅力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