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趙莎莎,韓路路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信息與財經學院,安徽宣城 242000)
大數據為經濟社會生活方面提供了一個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渠道,增進了數據信息的搜集、整合和研究效果。高職院校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大數據背景下其面臨的迫切任務就是根據對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培養,特別是加強財務管理等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更多地響應社會需求。
大數據對財務管理人才提出了嶄新的發展要求。第一,財務管理工作人員不僅要處理好相關基礎業務,還應掌握如何察覺和應對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隱患,實現企業績效和價值的持續有效提升。第二,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進程,人工智能也隨之興起,財務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重心也從傳統的基礎工作任務轉移到了財務數據的檢索、整理、分析和預測,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熟練掌握相關技能。財務管理人才需求的轉變,要求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建設要做出針對性的響應,以順應大數據時代對財務管理人才的新需求,因此財務管理課程建設刻不容緩。
大數據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建設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效果有重大影響。[1]課程建設是否有效受以下兩個因素制約:大學生學習能力素質;課程教學后能否滿足社會對學生業務能力的需求。大數據時代要求財務管理課程進行針對性建設,使財務管理課程建設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加凸顯。大數據影響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建設的效果,而提高課程建設的效果就必須深入研究大數據。
通過綜合分析大數據時代背景和財務管理職業定位,目前社會對財務管理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更高的專業理論素養。即學生熟練掌握財務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并據此在業務處理中正確分析財務管理問題,運用所有能獲得的數據,提出針對性的專業解決方案。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比較穩定,憑借短期記憶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面對未來具體的業務工作和紛繁復雜的業務環境,僅憑借死記硬背的理論知識,處理具體業務實踐工作必會捉襟見肘。第二,更高的實踐素養。即大學生在未來的財務管理崗位中,熟練掌握數據的采集、整合、分析和預測,成為大數據財務管理人才。大學生要更快地掌握未來實踐工作所需技能,因此在校期間就應該接受這方面的學習和培訓。第三,更高的創新素養。即大學生面臨的是在大數據時代因素影響下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只有具備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不會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被淘汰。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量數據以及數據搜索處理的軟件不斷涌現,需要大學生不斷學習新的業務知識和提高實踐技能。[2]
我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體系設置存在著較大問題。第一,目前課程體系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明顯失衡的現象。在課程教學環節之中,理論教學內容占據著絕對優勢,而實踐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較少,這種課程體系安排有違高職院校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第二,在具體課程內容設置中,更多的是對過去財務管理實踐工作的經驗性理論學習,而對現代化背景環境下的具體財務管理工作內容的學習安排較少,這不利于將學校內理論學習與大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作進行良好對接,教育效果不好,加大了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第三,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都將財務管理學課程納入專業必修課程,而在審計和財務會計等財稅專業中,雖然一些高職院校將財務管理學課程納入專業必修課程,但多僅安排一學期的時間進行授課。針對其他專業,高職院校將財務管理學課程納入專業必修課程的就更少了,且集中在工商管理和企業管理等專業。
要培養出響應大數據時代下的技能型財務管理人才,教師必須具備一定量的大數據知識儲備和一定水準的財務管理實踐操作能力。第一,大多財務管理教師沒有對大數據知識進行過系統學習,不具備大數據相關理論和實踐操作的知識和能力。第二,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也存在著一定欠缺。雖然他們理論教學經驗豐富,知識淵博,但授課大多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中涉及的實踐內容較少,而且多數教師是剛走出學校的畢業生,從未接觸過財務管理實踐工作,不具備相關財務管理實踐操作技能,缺乏相關財務管理社會工作經驗,難以實現預期的實踐教學效果。第三,面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財務管理實踐日新月異的變化,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師授課內容過于陳舊,缺乏現代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考核方式采用筆試開卷或閉卷理論考試的仍占多數,盡管部分高職院校采用了專業技能考核,但是也是換湯不換藥,考核內容還是以具體指標計算為主,缺乏實踐性的操作測試,難以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專業實踐人才。通過以上單一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能力測試極其單一,評估過于片面。[3]實際上,在財務管理實踐過程中,具有不同知識能力要求的工作職能崗位,針對這些崗位考察的側重點,考核方式也應有所不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考核方式沒有考慮到這些差別,而是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片面評估。一次單一化的理論測驗,難以真正評價一個學生理論學習的優劣,更無法判定未來實踐工作的成果,所以這種考核方式遭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
第一,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資源,常常局限于大學生手頭上的教材和老師指定的參考書,課程教學資源單一且乏味,加之課程內容更新較慢,沒有體現且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對大學生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新要求。大多教師反映財務管理課程教材更新緩慢,不同出版社教材內容大同小異,而且并未注入大數據搜集和處理等相關理論。這導致大學生無法跟上大數據時代專業前沿,不利于開闊專業視野,發散理論思維,難以實現創造力的增強。第二,在大數據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將面對大量的、動態的財務數據,要熟練處理好這些數據,提高未來工作的社會適應性,就需要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融入充足財務數據。[4]但大多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的財務數據是比較欠缺的。第三,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知名度和資金等各方面實力有限,課程建設過程中難以滿足大數據時代實踐教學對軟硬件設施的需求。如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只有少部分高職院校實現校園內網絡全覆蓋,師生能夠實現輕松上網。第四,大數據技術實現了財務管理等課程資源的共享,但高職院校很少自主開發課程資源。許多高職院校教師沒有經過充分篩選,就從網上獲得課程資源,直接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這不利于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難以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持續的檢查,良好的反饋,才能有助于形成課程建設閉環,才能更好地教學,培養社會所認可的人才。[5]多數高職院校教師沒有對當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在市場上的需求信息有足夠的了解,大多大學生認為教師采取的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啃教材”式的教學,認為自身掌握了一大堆“大道理”,但是對于社會上“是否需要,如何做”,還是一竅不通。這樣的大學生走上社會,是否勝任財務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高職院校教師對此也是一無所知,使學與用嚴重脫節。此外,大多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專業的工作經驗,缺乏對財務管理專業的社會需求的了解,使得財務管理教師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際,即便是穿插一些社會實踐教學內容,也多是來源于教材和網絡等途徑的“碎片化”的實踐經驗,師生都陷入了“迷茫和模棱兩可”的尷尬局面。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財務管理人才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更多地響應社會需求,使課程教學更加針對性和實踐性,實現學生在大數據時代下更高的價值。[6]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應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注重提升學生在理論、實踐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第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大學生處理財務管理實踐問題的能力。利用專業實訓演練,設置相應崗位角色,模擬財務管理環境,讓大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財務管理具體實踐工作,通過在校所學的各種專業理論實踐知識,解決現實中相關財務管理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未來財務管理工作實踐中的決策、執行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7]第二,根據最新財務管理實踐工作來進行課程設計。如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應更注重社會上真實具體的財務管理實踐,并適當加大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中的比例,適當減少理論部分內容的講授,這有利于不斷增強大學生學習興趣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第三,重視財務管理課程在財稅和工商管理等專業中的地位,修改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充分重視財務管理課程在本專業大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性,不斷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并安排足夠的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學時。
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針對性和實踐性能力提升的前提是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水平,因此高職院校應著重培養財務管理教師能力。第一,財務管理教師要自覺加強對大數據知識和財務管理實踐技能的學習和演練,彌補在IT知識、軟件操作和專業實踐技能方面的不足。財務管理教師應多走出學校,進入企業進行實習交流,高職院校應鼓勵并提供財務管理教師與企業加強聯系的機會,提升財務管理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積累實踐應用經驗。第二,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轉變以往閉門造車的工作學習模式,讓每一位財務管理教師積極投入到教師團隊中來,多參加各種業務實踐研討會和實踐報告會,通過交流探討,不斷提升自身實踐操作水平。[8]第三,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引進具有豐富財務管理實踐工作經驗的專家人才來充實完善教師隊伍,充分發掘財務管理專業實踐領域專家的引領帶頭作用。第四,密切關注財務管理實踐發展的動向,充實財務管理實踐教學內容,增強財務管理課程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發展的關聯性。
筆試理論考試應結合其他考核形式,才能客觀全面地鑒定大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水平。第一,教師應提高平時成績在最終成績的構成比例,通過個人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等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打分,分數應有班級乃至專業排名,期末以排名前后作為最終成績的一部分,這有利于喚醒大學生課堂學習熱情,增強課堂學習積極性。第二,重視實踐考核內容的重要性,適當加大財務管理具體實踐操作的比重,轉變傳統考核形式中單純理論考核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為基礎,側重考核實踐操作能力的多元化考核形式,有利于提升大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相關知識解決具體專業實踐問題的能力,增強大學生在學校所學與未來專業工作內容的契合度。第三,針對財務管理工作系統中的不同崗位,確立針對性的考核內容,有利于大學生明確學習訓練內容,突出教學細節,提高各個崗位的社會適應性。[9]
第一,高職院校應保證教材內容持續優化和更新整合,不斷豐富教材資源。高職院校應建立“面向未來”“面向社會”的教育教學理念,聯系社會最新專業實踐,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激發大學生不斷追求新本領的學習熱情。第二,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課程建設過程中,應考慮建設開放式的財務管理實訓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真實的企業財務數據,運用情景導入法,使大學生身臨其境,提高處理企業財務數據的能力。第三,通過校企合作,加強與企業聯系,獲得更多的“新鮮”數據,不斷提高大學生運用財務數據解決財務管理問題的能力。第四,大數據時代需要充足的和高水平的軟硬件設施資源。為了解決這一需求,高職院校應在充分運用現有軟硬件設施的基礎上,利用政府和社會等投資主體,不斷充實完善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所需的軟硬件設施。第五,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自主建設適合本校大學生的課程資源。高職院校有關領導應對財務管理專業教師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激發其針對大學生實際,量身定制適合大學生的有特色的、生動有趣的課程資源,增強大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高職教育質量的保證主要來源于課程的質量,課程建設過程中應充分了解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不斷變化的需求,結合大畢業生就業反饋,探索構建“需、教、學”一體化的課程反饋機制。[10]這里的“需”指的是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需求和大學生畢業生專業發展的需求。這里的“教”指的是高職課程建設以及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運行狀態。這里的“學”指的是大學生及其學習內容。第一,深入了解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需求和大學生畢業生專業發展的需求,這是提高并檢驗高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對該方面需求不斷進行分析,構建財務管理課程建設服務社會、服務教學和服務大學生的反饋機制,及時把握行業需求動態,持續推進財務管理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和針對性。第二,建立健全課程建設質量和課程教學質量反饋機制,搜集分析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相關數據,持續監控評估課程建設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從而不斷修正人才培養方向,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滿足社會需求。第三,高職院校要充分了解大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不斷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因材施教,做到學為需而授,學為教而開,通過大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財務管理專業的社會適用性、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切實有效的信息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