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夢迪 于佳怡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提要] 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逐步深入推進,我國現行企業也逐漸加快“走出去”的步調,其主要方式即拓展境外投資。境外投資已日益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力、加大對外開放的首要途徑。而國有企業作為境外投資引導者,主要目標是確保投資在境外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但在當代社會大背景下,國家發展狀況和投資環境均較為復雜,情況變化莫測,境外審計制度尚不完善,實施國有企業境外投資審計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亟須解決。
(一)外部風險
1、政治風險。政治風險即投資所在國政權更迭、對他國投資資本的態度所帶來的投資風險。政治風險目前已成為當前境外投資的主要風險,一是投資所在國由于政府政治的不穩定及社會政局動蕩,地緣政治沖突不斷;二是當地政府也存在違約或政府換屆的風險,拒不履行已簽署的合同或協議;三是政治壁壘也導致企業投資目標可能無法實現,直接給投資企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2、法律與合規風險。企業自身對當地的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沒有充分的了解及執行,不僅可能帶來經濟損失,甚至會對企業聲譽造成影響。另外,當地的法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的企業自身不適應,沒有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而導致經營不合規,受到處罰造成負面的影響和損失。
3、社會文化風險。社會文化風險是指企業跨國經營、并購等經營活動引發的文化習慣及社會風俗不同而給企業投資收益帶來的不確定性。投資企業在經營中沒有充分尊重和了解當地的社會習慣和風俗習慣,沒有與當地的政府和民眾進行充分的溝通,沒有認識到投資項目對當地的重要性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由此帶來的風險,影響了企業投資目標的實現。
(二)財務風險
1、籌資風險。目前,國有企業境外投資所面臨的籌資風險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資金需求預估存在偏差,對境外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預估不準確,導致項目資金需求實際使用時出現缺口,從而引發緊急性籌資障礙風險;二是外源債務性融資,因籌資的數量、期限、資本成本率等因素導致無法償還所引起的債務風險。這兩方面籌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成為引發國企嚴重財務危機與海外項目巨額風險的導火索,是國有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帶來財務風險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2、營運風險。境外投資項目大部分具備投產時間成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成本高、效率低下的特征,因此在投入生產后,其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將成為防范營運風險的主要環節。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大多以粗放式模式進行境外投資,目的在于渴望實現規模經濟,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提升其核心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其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不合理、國有資產運營不靈敏以及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不恰當競爭,在此基礎上,輕則導致無法實現境外投資部分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重則導致大幅虧損。境外投資后,對投資項目所處的經濟形式往往缺乏認識,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較弱,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調整經營管理、整合資源、維持基本經營,使得實際回報率小于預期,形成難以彌補的營運風險,只有不斷加強對國有企業境外投資項目中財務管理問題的重視程度,才能減少事中營運風險。
3、流動性風險。在境外投資的金融風險中,流動性風險隨處可見。由于國際資本市場的分散化,國有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交易價格、支付方式和資金流轉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率、貿易壁壘、信貸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就會導致流動資金難以支付、短期資產無法換取應急資金、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現金流動中斷等流動性風險,從而導致投資失敗。伴隨著我國國有企業的審批境外投資項目的手續和程序日益復雜,以及國際市場經濟形勢和政治格局的變化,同時大多數境外投資、項目和并購的進行仍采用現金形式進行,這些因素無一不在潛在地增加我國國企境外投資的流動性風險。
(一)境外審計范圍受限。2014 年,國務院首次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提到了“審計全覆蓋”,明晰了境外國有資產投資屬于我國審計監督范圍之內,成為強有力的信號。但是,由于該文件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不如法律規定有強制力,因此國有企業海外經營業務的審計需要進一步推進,要采取法律手段,確保國家執法,防止境外國有資產的流失。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國外子公司與國內公司之間的物理距離,一些國家和地區存在安全形勢隱患和簽證制度,給境外審計帶來了許多困難,審計范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二)境外審計經驗缺乏。現階段,無論是國企的內部審計人員還是政府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工作任務大都是對境內的國企進行審計,而進行國有企業境外投資審計,對兩者而言都是陌生的領域,在此基礎上審計工作強度、難度和范圍都存在高標準、嚴要求,對以往的工作任務都有所提高,也對審計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基本知識、職業素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嚴重的違紀行為,審計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道德素質、靈活的協調能力、法律、金融、計算機、企業管理等知識,才能勝任境外審計的工作。目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和國家審計都尚不能滿足境外審計的要求。大多數審計人員從事國內審計業務,對國內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有充分的了解,普遍缺乏對國外政治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實踐的深入了解,難以準確判斷外國國有企業的經濟環境、復雜的業務形式和經營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工作。
同時,除了上述問題外,境外審計業務還缺乏評價標準。海外業務與國內業務有許多不同之處,如業務的復雜性、進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方式。如果審計人員根據國內國有企業的經營標準對其境外業務進行審計,就有失客觀性和公正性,影響審計結果。也存在一些國企為滿足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而進行海外經營,這些形勢下的國有企業短期內可能會出現虧損,但從長遠發展觀入手,可能會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帶來巨大的利潤,也有一些項目在初期投資階段確實虧損,初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但只要他們將來繼續經營,就會逐漸盈利。綜上所述,如果對境外業務的審計不注意這種情況,盲目叫停,可能會導致前期投入的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因此應該制定明確的境外業務評價標準,將國內業務標準和海外業務標準結合起來進行評估。
(三)境外審計時間和審計程序難以保證。由于受到東道國簽證制度的影響,不可能向國外派遣大量審計人員,也不可能在國外進行長期審計。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效地完成工作,全面了解宏觀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狀況、政治結構的穩定性、被審單位的運作和管理模式、投資所在國的戰略目標和內部控制制度,收集充分的審計證據,這就提高了境外審計的難度和強度。與此同時,也存在在小語種國家不了解語言、海關、政策和制度等問題,審計人員調查取證困難明顯增加。審計結束后,如發現審計證據不足,難以再次收集相關審計信息。此外,還有外方人員對審計調查不予配合的情況,增加了外方審計溝通的程序和證據函等審計程序。
隨著國有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他們在海外投資和監管境外國有企業的難度越來越大。為了保障境外國有資產的安全,確保境外國有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政府審計部門必須共同努力,各司其職。
(一)加強與投資東道國的交流。國有企業在境外投資過程中,由于不熟悉東道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由于東道國的法律制度體系與政策導致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則國企在境外投資中風險最大的就是法律風險,因此在國企進行境外項目投資決策階段,應充分地與擬投資的國家進行溝通,減少信息不對稱和法律制度差異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在發展境外國有企業的過程中,還應及時向投資所在國征求企業發展的建議和對策,并根據東道國提出的建議和對策,改變企業發展戰略和前景藍圖,使其向更適合的方向長遠發展。境外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主動遵守投資國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按照東道國的市場和貿易規則有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與此同時,在對國有企業境外項目或境外國企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國家審計人員、企業內部審計人員與外國人員應進行更多的多維溝通,避免信息堵塞,更多地了解投資國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行業風險狀況、市場格局等。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尋求境外人士的幫助,以協助我們的審計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風險分析指標體系。在國有企業境外投資過程中存在著多種風險,這些風險受到不同投資方式、行業和地區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境外投資風險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以規避境外投資過程中的風險,確保境外審計過程中的審計重點和審計資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完善風險分析指標體系。風險分析指標應包括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風險進行定量、定性的評估和評價,促進國有企業做出合理的境外投資決策,督促審計機關對境外的國企進行審計,基于采用風險導向審計,合理規劃審計工作,提升審計效率,完善審計結果。其次,運用科學的數學模型分析方法,提高風險分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重點借鑒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現有經驗。同時,審計人員在對境外國有企業進行審計時,應積極運用風險分析指標,全面、客觀、準確地評價外國國有企業面臨的風險,在境外國有企業面臨的風險指導下開展審計工作。
(三)開展境外協同審計。在對境外國有企業進行審計的過程中,由于政府資源有限,審計力度不夠,境外審計工作難以完成。此外,在此過程中,政府審計人員可以借助社會審計的力量,共同開展審計工作。而風險導向審計的審計模式在社會審計領域具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在對境外國有企業進行審計時,可以運用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判斷,提高審計效率,改善審計績效。同時,我們還要借鑒境外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力量,他們在日常工作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審計經驗和方法,熟悉內部控制制度、業務流程、境外國有企業戰略定位以及在日常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全面認識內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內部審計應該在對境外國企進行審計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形成協同效應,保障國內外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推動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