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張柏琦
(山東華宇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近年來,學界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改革問題的研究較多。迄今為止,已有很多公開發表的學術文章(1)關于“綱要”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近年來主要有包東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傳播力研究》,2020年第17期),陳金平:《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初探》(《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9年第11期),孫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教育教學論壇》,2019年第2期),祝元梅:《“專題教學+體驗實踐+考核改革”教學體系探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安順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李玫姬:《基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探討》(《昌吉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王振興:《試論新形勢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改革》(《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等。。在已有的理論成果中,涉及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的較少。關于此問題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為當前的教改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目前學術界對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的探究主要集中在課程資源的配置問題上,具體包括實踐教學、專題教學兩個教學環節。
郭曼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實踐教學改革探析——以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為例》[1]一文中,從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及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兩大方面展開論述,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厘清了“綱要”課程實踐教學就是課堂以外教學這一誤區。第二,提出“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應做到兩方面:其一,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小組合作學習,互助、互學、互促,共同進步。其二,充分利用地區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在開展實踐課的同時,關注到“協同育人”“三全育人”模式的有效開展。此文從課上、課下兩個維度進行實踐教學的探討,在課下維度設計中,列舉了紅色講座、參觀學習、紅色經典鑒賞等方式,但未闡述這些方式如何具體進行,對學生是否自主選擇實踐形式、學生在實踐中是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等問題缺乏一定的思考。
黃濼在《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實踐路徑研究》[2]一文中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做了探討,從相互融合的內在聯系、重要性、問題、路徑幾方面展開論述,結構完整、邏輯嚴密。作者從以下兩方面論述實踐教學的方法:一方面,在學校內部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與課堂教學形成配合,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構建校園交流平臺,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掌握學生的動態。文章跳出“綱要”課的界限探討了“思政課”的教學改革,但是缺乏對各門課程特性的思考,除高校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外,未提出其他實踐方案。
此外,許多學者從地方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探究“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楊宗興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論析》[3]一文中提到以下兩點:第一,在整合實踐資源時“以地方資源為抓手,挖掘開發校外資源”,并將地方資源細致分為歷史資源、人文資源、紅色資源、時代資源四類。地方資源有效彌補了校內資源的不足,而且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增強教學時效性。第二,此文對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提出構建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對“綱要”課程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總體來說,在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實踐課程改革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不夠,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未得到充分提高。根本原因是實踐課程改革沒有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辦學理念,忽視了民辦應用型高校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引領地方發展的辦學目的。
王娟娟、行文利在《民辦高校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專題式教學探究》[4]一文中,從教學改革目標、設計思路、達到效果、注意問題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主要包含以下內容:第一,指出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三個問題:一是專題需要更加精細化和專業化。二是教學內容需要多位教師備課,并由專人負責專題。三是專題式教學的開展需要學校的支持和幫助,施行小班課教學,改善相應的考核方式。第二,文章總共設計了從“千年奇變”到“人間正道”六個專題,內容緊扣課程邏輯,較為連貫。但對于具體的上課環節,未做更加詳盡的探討。文中提到專題式教學更適合小班課,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討論和思考,但關于如何組織討論、討論的主題怎樣擬定未做詳細說明。
沈學玕在《民辦院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教學模式的思考》[5]一文中,主要探討了以下內容:第一,探究了專題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對于專題教學的設計要緊密結合民辦院校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來展開,圍繞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和共性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第二,文中結合歷史人物的事跡,設計了從“光緒與晚清政局”到“鄧小平與改革開放”共十個專題講座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結合以上兩篇文章可以看到,目前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的專題教學多是對舊有教學模式的優化,還應進一步將辦學理念滲透到課程改革中,促進課程改革的有效性。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參見《求是》雜志2020年第17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需要思政教師的正確引導,并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綱要”課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6]。因此,上好“綱要”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民辦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及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學界現有研究成果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有效彌補了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社會效益日漸凸顯[7]。民辦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辦學規模和辦學實力。民辦應用型高校能否上好思政課,對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育意義重大。因此,如何上好思政課及“綱要”課是各民辦應用型高校要面臨的實際問題。
第三,當前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正在從注重知識傳授到重視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民辦高校難免會忽視對思政課程的建設與完善,而“綱要”課程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受到相應影響。此外,“綱要”課程內容龐雜,主要講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近180年的歷史,要在有限的學時里完全按照章節講授難度較大。因此,無論是從課程設置上,還是就課程自身實際情況而言,探討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總之,隨著國家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民辦高校數量不斷增多,探討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的教學改革更具重要意義。
第一,民辦應用型高校由民間團體出資辦學,決定了民辦應用型高校多具有地方特色,因此民辦應用型高校帶有適應地方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引領地方社會發展的辦學目的。由于高校的辦學目的直接影響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多方面內容,因此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也應該考慮到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引領地方發展的層面,使其符合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目的。以“綱要”實踐課程為例,實踐課可以跳出紅色資源范圍,立足于高校所在地域的豐富歷史資源,這對于地區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實踐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地方,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同時,實踐課也促進了高校與地方文博機構、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帶動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使高校更好地實現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引領地方發展的辦學目的。此外,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無論是在實踐教學還是專題教學中,都應該緊緊圍繞民辦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理念,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角度出發,更好地促進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例如,在“綱要”實踐課程的選題、田野調查、考核等環節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便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二,當前對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的細節探討還不夠深入,且缺乏關于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的探討。民辦應用型高校教學與考核過程都應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出發點,而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書本知識而進行教學與考核。例如,在開展實踐課時,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實踐探究題目,在對地方進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進行考核時,可以從實踐課的選題、實踐內容、PPT的制作、總結匯報等環節對實踐課效果進行考核。提高實踐課在總成績中的所占比例,適當減少對書本知識的考查。通過全面、全方位的努力,不斷提升課程改革效果。
綜上所述,關于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雖是熱點問題,但目前對此課題的研究仍較為薄弱。學者們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對實踐教學、專題教學等環節的思考上,即對現有教學內容的優化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忽視了對民辦應用型高校辦學目的和辦學理念的思考,難以深入并滲透到課程改革中。民辦應用型高校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引領地方發展的辦學目的決定了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配置、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制定與施行。辦學目的、辦學理念、資源配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教學模式,形成了統一的整體。民辦應用型高校“綱要”課程改革應該綜合考慮各個環節,進而達到課程改革的目的,實現課程改革的突破,落實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3)參見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中的基本要求第三條:突出創新性。完善課程教材建設機制,優化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推動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