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高校體育課程中大多數以田徑教學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一方面,田徑教學可以為進行其他體育項目打下堅實基礎,是掌握各項體育運動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田徑教學是我國各大高校達成體育素質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但從現階段來看,各大高校在進行田徑課程教學時側重于體育成績,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具有較高難度的教學活動,令課堂處于低趣味性的氛圍中,令學生處于枯燥、倦怠、煩悶的課堂環境中,這并不是各大高校開展田徑教學的初衷。田徑教學忽略了田徑運動帶給學生鍛煉身體及愉悅身心的意義,導致學生對田徑運動產生消極心理,對體育素質教育的落實產生了阻礙。
各大高校需豐富教學形式,令田徑課程具有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學習,令趣味性教學成為主要教學方式。在進行田徑課程教學時,要以趣味性為前提,讓學生感受到跑步、競走、跳高、鉛球等運動項目的趣味性,引導學生主動練習田徑運動,如:教師可以通過廣播體操練習,令學生在練習體操的過程中探索怎樣更好地進行田徑運動。
可以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來進行田徑課程的授課,運用新穎的題材探索教學內容,利用游戲環節展開體育課程教學,一方面,提升田徑課程的趣味性,令學生感受田徑課堂所帶來的樂趣;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依據學校自身優勢及學生身體健康程度、安全系數等,設立一個具有特點的田徑課程教育模式,令田徑教學處于趣味性的氛圍中。
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此,高校在展開田徑課程教學時,也應該采取更加創新并且能夠適合大部分學生的教學方法。在這種背景下,趣味田徑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全新的田徑運動形式,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所設計的,主要在學生開展田徑運動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體育游戲,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高校田徑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的教學內容都比較具有功利性,而且教學方法都比較單一、僵化,缺乏創新性,在教學活動當中所體現的趣味性較差。與傳統的田徑運動項目相比,趣味田徑這種方法不僅趣味性非常強,而且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之所以說趣味田徑教學方法體現著實用性,是因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借助真實的體育游戲,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田徑運動的學習興趣。
在田徑教學過程中,采取趣味田徑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在體育活動當中穿插一些真實的比賽和表演等,進而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趣味性田徑運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田徑技能,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進行培養,以體現出趣味田徑合理性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素質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田徑運動的教學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因此,田徑教師必須要采取更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合理運用趣味田徑運動形式,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讓他們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順應教學改革的方向,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現階段,各大高校普遍都設立了田徑教學課程,但依然有少部分高校并未設立田徑教學課程,之所以選擇不設立田徑教學課程有很多原因:大多數學生對田徑運動沒有產生濃厚的興趣,導致選擇選修田徑教學課程的人數較少,無法展開教學;學校體育健身器材及體育場地不能滿足開展田徑教學的需求,很難保證教學活動開展;田徑教學課程教學形式傳統、枯燥、乏味,學生消極性較高,令教師無法順利展開教學活動,而且田徑教學課程安全系數較低,學生大多數會選修安全系數較高的課程[1]。
依照參考各大高校素質報告調查發現,現階段,大部分高校在進行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時,會選擇一些田徑運動項目作為主要參考內容。另外,還有一部分高校將跳遠、滑冰、排球、籃球、乒乓球、游泳等項目作為體育測試項目。
以多種運動作為大學生體育測試項目與《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對大學生的要求相符合,但在進行相關調查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進行符合《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相關體育測試項目時并未產生較高的參與感及興趣,在跳遠運動、長跑運動等方面格外突出學生興趣感較低,而學生具有較低興趣感的測試項目正是考核的重點內容,這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對田徑課程并未產生濃厚的興趣及高參與度。大部分學生對具有較高趣味性及鍛煉性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較高的參與感和積極性,如游泳、排球、羽毛球、競走等[2]。
各大高校在進行田徑教學時,大多數授課教師運用講解體育知識及正確示范體育運動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田徑運動的講解,然后令學生進行田徑運動的自主練習,并未側重運用可以令學生占據課堂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如引導式教學、興趣點教學、解答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等。教師長期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對學生領悟田徑運動的內涵及掌握動作要領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各大高校的體育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核心,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實際領悟及掌握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3]。
田徑運動作為高校體育課程中的重點運動項目,在進行此項運動時,行走、跑步、跳躍、投擲等活動都可以將學生的身體發展水平及身體素質全面提升,令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堅持不懈和樂觀積極的體育競技精神,以推動青年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現階段,各大高校改善田徑課程的重要意義是令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學習田徑課程,明確田徑課程設立的初衷以及對身體健康的促進意義,令學生產生較高的參與度及積極性,從而達到令學生充分鍛煉的目標。因此,各大高校在進行田徑課程教學時,不要一味側重于技能鍛煉的教學內容,要以令學生感受田徑運動所帶來的興趣為目的,令學生參與到田徑運動中,養成積極參加田徑項目的愛好,領悟田徑運動的核心,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優化田徑教學目標,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令學生在感受趣味性教學的同時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要點。
新穎的熱身游戲、有趣的笑話、觀看競技比賽,等等,采用這些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能夠使教學內容變得不再古板枯燥,提升學生對田徑運動的興趣,令各大高校田徑教學取得實質性的成效[4]。
興趣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及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若想令學生在學習田徑課程后取得實質性成效,則需要令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愿意投入田徑運動課堂吸取理論知識,正確掌握田徑運動的要領,如:怎樣提高練習的安全系數,令學生掌握田徑運動的核心內容,并將教師所教授的理論知識及運動動作轉化到實踐中,以達到田徑技能的教學目標,令學生在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感受到田徑運動的樂趣。
詳細來講,可以從多個層次令學生感受田徑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令學生明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了解田徑運動對身體發展水平及心理發展水平的促進作用;各大高校需要將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一切教育的前提,令學生感受設立田徑運動課程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可以得到充分鍛煉的機會;各大高校在田徑運動的課程內容上需要進行改善及創新,令優秀的體育文化與田徑教學相融合,令學生掌握更多田徑運動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田徑運動技能,讓學生感受優秀體育文化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田徑運動的興趣;結合多種教學方式改革田徑運動課堂,使用多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及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宜的方式,在田徑運動課程上也達到素質教育課堂的要求;因材施教,并將趣味性教學和感受性教學作為田徑運動的重點內容,令學生充滿熱情選修田徑課程;教師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教學,如:在課堂上播放體育競技歌曲,令學生熱血沸騰,還可以播放奧運會比賽視頻,感受運動員站在世界領獎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令學生主動參與到田徑課堂中[5]。
以往在進行田徑運動教學時,較大程度側重于技能訓練,但這并不能使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有所提升,現階段,各大高校在田徑教學內容上依然存在較低的認知水平,將田徑教學內容定義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中,將長跑、跳遠等作為田徑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并沒有選擇豐富教學內容,將田徑運動內涵定格在了傳統體育文化中。
對比各大高校體育測試成績可以得出結論,若仍然堅持較大程度側重于技能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對田徑運動的學習興趣將消耗殆盡,從而對課程充滿倦怠、厭煩的心理。為防止以上情況發生,各大高校應以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為教學目標,對田徑運動課程構建進行改善,以趣味性和積極性為田徑課程的主導方向,令學生對田徑產生興趣,對行走、跑步、跳躍、投擲等內容進行優化。例如:在跳躍時,可以結合跳遠、跳高、跳繩等運動形式;在行走時,可以結合原地踏步、齊步走、向前走、向后走等運動形式;在投擲時,可以結合鉛球、扔沙包、扔標槍等運動形式;在跑步時,可以結合小組接力、50米短跑、百米接力等運動形式。要將運動形式多元化呈現在田徑課程中,令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顯著提升,達到養成良好體魄、身心共同發展、掌握田徑運動技能、領悟田徑運動內涵的目標,令高校田徑課程變得豐富多彩[6]。
各大高校將趣味性導向與田徑課堂相結合的工作并不是在短暫時間內就能取得成效的,要想將趣味性融入田徑教學課堂,就需要優化田徑課程教育體制。在進行授課時,教師需不斷總結、改善、探索、實踐,學生也要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即使現階段趣味性導向與田徑課堂結合的工作并未取得較高成效,但相信在各大高校教師的帶領下,趣味性教學在田徑課程中的運用會得到不斷優化。
運用趣味性導向進行田徑課程教學,一方面,可令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令學生能積極投入田徑運動中,達到增強體魄、鍛煉身體的教學目的,令體育教育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從而推動全民投入到鍛煉身體的活動中來。
各大高校運用趣味性導向進行田徑課程教學,有益于學生提高身體發展水平、心理發展水平、體育文化素質、終身體育能力,擁有體育競技精神,形成優秀體育習慣,令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機會,并達到體育素質訓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