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衛,高朝冉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 453007)
緬甸面積67.6578萬平方千米,人口5288.5223萬(2016年統計數據)。主體民族為緬族,占總人口的68%。法定少數民族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官方不承認的少數民族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語,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1]。目前有250余萬華僑華人在緬甸居住,并熱心于華文教育事業。從1904年緬甸華僑創辦第一所正規華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緬甸華文教育歷經曲折和滄桑,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
1872年,就有華僑在仰光開設私塾、蒙館,傳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后,在緬甸的關帝廟、寺廟之內都設立有蒙館、中文私塾,甚至凡有華僑商店或工廠一間或住戶十戶以上的地方,都設有蒙館教育華僑子弟讀書識字,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浸染。
創辦于1904年的仰光中華義學,是緬甸近代以來第一所正規的華文學校。這基本上與清末政府頒布學堂章程實施新學制(1903年)、興學堂同步進行。戊戌變法后,1903年康有為在緬甸成立了緬甸保皇會分會,在新風氣的影響下,林國重、陳金在、杜誠浩等人設立中華義學,后改為中華學堂、中華學校。
1909年后華僑紛紛辦校,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中華女子學校福建女校、英華學校、挽華學校、禮義學校、光育學校、思明學校等。其中教會學校開設華語班,或兼授中英文。1912年緬甸兩個最大的城市仰光和曼德勒有華僑學校10余所。華文教育得到迅速發展,1915年全緬有華校100多所,遍布華僑所在的城鄉[2]。
1911年到二戰前,緬甸華文教育大發展時期。第一,中華民國成立激發了華僑的辦學熱情,到1930年華校總數達到了208所,二戰爆發前又增至250多所,其中有5所中學,1000多教職工,2萬多名學生[3]。華校建立有統一的華校領導機構,以便于各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同時,緬甸華校的課程設置較為合理,除國文、國語外,還有歷史、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學科課程。有的華校還開設有英文和緬文。這是緬甸華文教育的鼎盛時期,華校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十分重視學生與當地文化的結合。
日本侵入緬甸后,華校全部停辦。華僑中學等個別學校遷往緬北八莫,仰光中華國民學校遷往杰柳。日軍強迫推行奴化教育,創辦新中華學校,編制為高初兩級小學,教科書仍用原有課本,刪去不利于日本殖民統治的內容,增設日語課程[4]。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緬甸華文學校復辦。據統計,1950年緬甸有華文中學1所,華文小學兼中學7所,有學生六七千人。復辦學校校舍簡陋,經費緊張,生源不足,學生華文水平低。1951年緬甸政府開始對私人辦學進行控制,《私立學校注冊條例》明確規定,20人以上的私校必須在開學前三個月申請注冊,但沒有限制華校的教材、課程等自由權。這種背景下,華文教育又呈現發展的新態勢。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仰光華文學校和南洋中學興辦外文班,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到1962年,緬甸有259所華文學校,39000名學生[5]。
奈溫政府執政期間,緬甸政府推行“緬甸化政策”。從1963年開始嚴格管制華校,規定緬文課程必須授足,否則不得在課余時間增加華文課程。1965年4月,政府頒布《私立學校國有化條例》,將私立中小學全部國有化,包括200多所華校。同時規定,除了單科補習學校可以存在,其他正式的私校一律廢止,從此正規華校銷聲匿跡。到1967年“6·26”排華事件發生后,政府又禁止了為數不多的華文補習班。自此,緬甸華文教育一落千丈,但并不禁止宗教辦學[6]。眾所周知,緬甸政府支持外僑創辦宗教學校,緬甸印度人一直以教授可蘭經之名堅持辦學,華人也開始效仿這種模式,大小規模不等的華文宗教學校相繼成立。一些華僑華人子弟借助到寺廟念中文佛經之機,接觸和學習漢語言文化。
20世紀80年代末,緬甸政府開始調整內外政策,華文教育有了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于是,一些華文補習班經過整合升格為正式華文學校。緬北迫切希望發展華文教育,因此有更多的華校創辦。相較而言,曾一度紅火的仰光地區發展很慢,原有的幾所尚處于頑強生存態勢。此階段新辦以及合并成立的華校,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學生有幾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緬甸華文教育進入復蘇階段。除了華文學校、華文補習班外,還開辦有各種中文電腦班。此時的華文教育基本放棄了佛教色彩。如2002年華僑新辦的“福星語言與電腦學苑”很是紅火,僅漢語程度班就有8個、電腦培訓班有5個,還包括水平考試班、漢語會話班等班級,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年齡的華僑華人子弟學習漢語言文化的需要[7]。此外,原來親中國臺灣的學校也開始放棄政治分歧,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把華校創辦得風生水起。
現今,福建、廣東華僑華人主要聚集在下緬甸(仰光及中南一帶),云南華僑華人集中在上緬甸(北部曼德勒等區域)。下緬甸華文教育發展較好,其中東枝市學校規模較大,有數千名學生學習華文。這些華校多采用中國教材,學生華文水平較高,—般能用華語溝通和華文書寫。總的來看,緬甸華文教育的發展現狀:上緬甸比下緬甸辦得好[8]。準確地說,目前緬甸在發展華文教育方面有著較好的趨勢。第一,私立中小學辦學有了合法地位。私立學校一度被禁辦,直到2011年12月政府頒布法令,興辦私立學校的禁令得以解除。盡管沒有給華文教育以明確的辦學態度,但的確借助興辦私立學校的東風,華文學校尤其是補習學校得以發展起來。在仰光有不少國際學校將中文納入課程體系,作為一門外語來開設,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第二,中國臺灣地區對緬甸華文教育態度的轉變。以往中國臺灣地區大學是緬甸華裔學生升學的主渠道。2007—2009年因多種因素關閉對緬甸的招生。2009年以后又開始招生,每年50~100人不等。中國臺灣地區對緬甸僑務態度的回暖,大大激發了緬甸高中階段的教育和華文教育。第三,與中國內地的合作力度加大。除了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組織華裔開展活動等常規支持外,近年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又進一步拓寬了與緬甸方合作的渠道。2010年8月云南海外文化教育中心緬甸中心在曼德勒設立;2009年起中國僑辦在緬甸設立12所“海外華文教育示范學校”;2015年1月緬甸第一所孔子學院在曼德勒外國語大學成立。同時,為了豐富緬甸華裔青少年的課余生活,增強他們對祖籍國文化的認識,多次舉辦“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如2017年5月25日,舉行“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德宏營),緬甸九谷、洋人街等地方120名華裔青少年參加本次以探尋中華文化,尋找民族認同感為主要活動目的的夏令營[9]。這些舉措為漢語言文化在緬甸的廣泛學習與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盡管面臨如此好的發展機遇,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20世紀60年代,緬甸排華運動以及華文教育的國有化運動,使華僑華人社會遭受重創,以至長期以來不敢大膽放手發展華文學校。尤其是興辦華文學校還要靠關系或借助政府政策進行,沒有合法的地位和保障,以至于華文教育的興衰起伏全在人為。這種辦學的尷尬境地,從根本上阻礙了緬甸華僑華人的辦學積極性。
如何選用和運輸華文教材是緬甸華文教育的一大困境。在緬甸廣東工商總會補習班義務教授白話(廣東話)的會長趙業華透露:“我們目前最缺乏的是教科書”。他呼吁海外熱心人士捐助華文的教育課本:“不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我們都要。”對于緬甸政府禁止華文書本入境問題,將通過合法途徑申請。另外,緬甸華校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也十分匱乏。由于政府投入資金不足,又不允許學校創收,因而校方無力購置漢語教學必需的設備和資料。緬甸兩所外國語大學圖書館所藏的中文書籍幾乎都是中國國家漢辦贈送的,種類和數量均十分有限。漢語系電腦、語音室等也皆為中方所贈。
目前,師資斷層、老齡化、后繼乏人是緬甸師資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而言,年級低班級,教師缺乏問題不明顯,而年級越高,教師越少。此外,由于受教育經費的制約,緬甸各華校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2010年約等于人民幣500元。工資待遇低,很難吸引年輕人從教。即便有年輕教師任教,一般堅持1~2年就會辭職,不是說教師不敬業,而是養家糊口且自身生活保障,而這些都成了華文教師的渴望。此外,緬甸華文教師教學水平亟待提高。華語對華僑華人而言,在緬甸基本是作為第二外語來開設,很多華文教師根本不懂第二語言教學理論,因此缺乏教學針對性,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所在單位因資金匱乏又不能為其提供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所以全緬華文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時難以提高。
由于緬甸華文學校沒有合法的地位,所以多以補習班的形式存在,因此學習漢語言文化的時間就得不到保證,多是在政府學校授課時間之外來學習,有時因政府學校調課、加課等因素,也會造成與預定學習華文的時間相沖突,不得不停止華文授課。鑒于此原因,造成華文生源流失嚴重。更何況很多高中華裔要準備高考,所以高級華文補習班的生源會更少。再則,學習華文在緬甸的出路也不廣闊,其地位遠遠趕不上英文。對于華僑華人子弟而言,在長期的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早就種下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學好英文可以有更多出國的機會,而且留在他國就業的機率也大一些。
如今緬甸根本沒有把華族作為當地少數民族看待,也沒有給予一個少數民族應有的待遇。更不要說謀求母語的發展了。這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爭取華文學校的合法地位。除了華僑華人社會進行捍衛漢語言文化的斗爭以外,可以借助中緬教育部門高層互訪的平臺,加大漢語在緬甸的推廣力度,采取高校學習漢語引領政府學校學習漢語的“自上而下”模式,逐步擴大漢語的影響力,讓緬甸政府看到國民學習漢語的潛在價值,從而促使華文教育早日實現合法化。第二,多方努力提高華文教師的待遇和專業能力。在待遇提升方面,華文學校可以多組織緬甸或其他國家華商大亨捐贈,成立教師發展基金會,也可以通過與官方學校合作辦學方式,爭取一定的經費支持,以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同時通過選拔優秀教師到國外參加華文專業培訓、進修和學歷提升等方式提高自身水平。也可以不出家門,在本地接受援緬機構的華文教師培訓,如2001—2010年,云南省僑辦聘請國內教師到緬甸作短期培訓,這種送培形式有利于提高本地華文教師的教學水平[10]。第三,積極營造良好的華文教育發展環境。緬甸華僑華人社會要為華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長遠謀劃,一是要與當地政府及社區人員搞好關系;二是自編符合本地華文教育特點的教材,以滿足華文教學的需要。三是要淡化與中國的政治關系,多與祖(籍)國進行語言文化交流,多爭取中方在政策、經濟等方面的支持。
未來的緬甸華文教育發展前景還不明朗,能否走出低谷,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那就要看“緬甸國內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華人的影響力和訴求;中緬關系的走向;國際形勢的變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