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敏,李榮峰,任朝陽,陳志偉
(昭通學院體育學院,云南昭通 657000)
農村學校體育生態化是指農村學校體育生態系統通過內外部生態調節保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并促使農村學校體育不斷發展的過程,其是學校體育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1]。當前,云南集中連片特困區(以下簡稱“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的發展已置身于鄉村振興戰略環境。農村學生全面接受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是云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階段的規劃目標之一[2]。義務教育的質量是肯定不能拋開素質教育而談的,而體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和重要的素質教育手段,且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本身就包含有質量的學校體育之內在要求。因此,鄉村振興戰略下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應以學生全面接受有質量的體育教育為發展目標,而發展的最優之路無疑是學校體育的生態化。文章基于學校體育生態化視角,綜合運用學校體育學、生態學和文化學的相關理論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的發展路徑和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發展實踐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農村學校體育的重要教學資源和生態基礎。當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條件普遍只達到了全面薄改“21條底線”中關于學校體育基本辦學條件的底線要求[3],可見生態基礎不牢。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此有限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也沒有受到該有的愛護和保護,普通存在管理松弛、使用不合理、檢查維修不及時等不良現象,于是本就薄弱的學校體育生態基礎還存在被進一步削弱的風險。
學校體育生態流動包括內外部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其是通過學校體育生態系統的內外部生態調節實現的。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系統是特困區教育系統、體育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其在這三大系統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須完善自身內部生態系統外,還需要暢通學校體育內外部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因此,該如何通過內外部生態調節以暢通學校體育生態流動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事業實踐主體必須思考的問題。
體育教師和學生是學校體育生態化發展的兩大關鍵主體,其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是學校體育生態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專業體育教師嚴重緊缺卻又流失嚴重,體育教師普遍身處體育受重視程度低、工作任務繁雜、工資待遇差等不理想境遇,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不足、教學觀念落后、教學能力不足,且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非科學合理處理引發的“安全至上”風險意識束縛了體育教師的“手腳”,這嚴重制約了體育教師的主體作用發揮,而學生主體受束主要體現在其該有的教育主體地位缺失,學生成為了學校執行體育政策和體育教師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那么,學生上課不認真、大課間活動行為散漫、不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等讓特困區不少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認為學生不喜歡體育的消極體育行為存在就不足為奇了。
生態體育課程將體育課程視為一個和諧的生態體系,系統內每一事物均環環相扣并互相影響。生態體育課程觀認為學習者在追尋個人意義的同時,必須考慮在他所處的生態體系與整體社會環境需求間尋求平衡,以維持有機生態層的平衡狀態[4],其體現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也有利于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學生主體受束、體育效能釋放不理想的現實情況下,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事業的相關實踐主體應建設生態體育課程。
1.體育課程目標要生態化。課程目標應圍繞運動與健康兩條主線來設置,目標內容應涵蓋促進學生發展個性,認識物質環境和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體現實現人與自然、社會、文化和諧統一的過程。
2.體育課程內容要生態化。內容選擇要以健身性、興趣性、科學性、實效性、簡易性和地域性為依據。要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健康(身體、心理、社會方面)水平的體育項目和形式作為學校體育課的主要內容,并引入社會新興的、娛樂性強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盡量避免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保護性抑制。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以及學生的個性、需求差異選擇科學有效的體育項目和形式。還要選擇那些可以發揮體育器材“一物多用”功能的簡易體育項目作為學校體育的內容,讓體育器材擁有“生命”,以及大力開發利用地方鄉土體育資源,這一點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生態化發展尤為重要,因為學生都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中成長,而地方鄉土體育是特定地域內自然、社會和規范環境的產物,地方鄉土體育本就是一種生態體育資源。
3.體育課程實施要生態化。體育教師要正視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平等地位,要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激發、引導,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課程內容、學習方式、學習途徑選擇空間。
4.體育課程評價要生態化。不僅要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體育項目技能,還要結合學生的體育情感、體育品格、健康知識、健康自我促進能力和學生在體育課中表現出的各方面潛能和優點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4]。
構建生態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生態化的核心,當然,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課的補充,也可以參照生態體育課程的構建方式進行生態化的體系構建。
現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下,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經費投入主要來源于縣、鄉(鎮)一級的財政收入,而縣、鄉(鎮)一級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由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決定[5],特困區縣、鄉(鎮)一級孱弱的財政收入使得農村中小學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困難,而體育作為傳統“小三科”之一,經費投入上就更“身不由己”了,這使得特困區農村中小學失去了夯實體育生態基礎的財力保證,也嚴重阻礙了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的生態流動,從而制約了學校體育的生態化發展。
在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經費投入面臨財政窘境的現實情況下,特困區各縣區需優化農村中小學體育的投資結構。首先,各縣區政府應在建立體育經費投入的生均標準基礎上,按學校學生數向中小學撥發體育財政專項經費,讓學生公平享有體育資源,嚴禁將體育專項經費挪作他用,并對體育專項經費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應積極動員地方企業、社團、個人等社會力量對農村中小學體育進行捐資,擴寬學校體育資金籌集渠道,豐富學校體育經費來源。第三,各縣區政府還應明確農村中小學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經費支出中體育所占的比重,并建立一套包括體育教師(工資、編制、野外作業補貼、進修培訓等)最低保障、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和器材配置最低保障、維持日常體育活動開展的最低保障在內的學校體育最低保障制度,且應根據政府財政收入狀況和物價、工價等及時調整最低保障標準并加強執行監督[1],通過一系列舉措來完善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生態系統配置,以及為學校體育生態流動提供能量源。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是體育教師個體與所在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合力,具體表現為體育教師主體動力、學校場域動力和社會場域動力三者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的生成機制主要包括合理目標、主體活動與和諧環境[6],這一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促進學校體育生態系統能量流的良好運行。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生成的關鍵在于體育教師自身。首先,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應基于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對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和對自身專業發展水平的清晰認識,樹立可實現性強和可實施性強的專業發展目標,讓其引導和規范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激發和生成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其次,應樹立以“為學生提供有質量的體育教育”為目的的專業發展理念,應不斷加強對體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體育教學實踐的探索,還要對自身的教育教學得失和實踐行為進行反思,例如前述學生的消極體育行為存在就值得體育教師對其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反思[6]。
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生成離不開學校內部體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社會環境是不可控因素,體育教師只能盡量規避社會環境中不利于自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利用有利于自身專業發展的各種條件,而相比于社會環境,學校內部體育環境的可控性要強得多,特困區農村中小學可以通過加強對體育的領導和管理、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建立科學合理的體育制度規范、健全體育教師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構建良好的體育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等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生成提供和諧的體育環境[6]。然而,當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動力生成的和諧環境建設面臨著校長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低帶來的挑戰,因此建議特困區各縣區教育職能部門將體育業績作為校長績效考核的硬性指標,提高校長對體育的重視程度。
科學合理的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防控和處理機制是學校體育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關鍵一環。當前,特困區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的體育器材利用率低、體育效能釋放不理想等問題與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防控和處理機制缺失或存在缺陷不無關系,突出表現為體育教師為避免承擔風險,“惹禍上身”,基本都不主動安排跳山羊、跳箱、單雙杠、武術刀槍劍棍等活動內容,而是將學生拖進體育的“溫室”。因此,特困區各縣區教育系統應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防控和處理機制。首先,確保學生安全永遠是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的重中之重,應不斷加強體育教師的體育活動安全防護和體育意外傷害防治知識、技能培訓以及學生的體育活動安全意識教育,應定期和不定期排查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器材的安全隱患,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其次,在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相關法規缺位的現實下,建議特困區各縣區教育職能部門結合相關法規制定一套權責明確、內容細化和可操作性強的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防控和處理制度,建議政府出資為校方買責任險,學校動員家長為學生買意外傷害保險,在教育職能部門中成立學校體育意外傷害事故協調辦公室[7]。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抑制體育教師工作中“安全至上”意識下的低“風險”項目選擇、低運動負荷安排、低難度技術傳授,消除體育教師教育教學的“后顧之憂”,分擔學校的風險和損失,保障意外傷害醫療費用,減輕學生由于意外傷害造成的精神、心理和情感傷害,同時讓家長盡可能地滿意于學校對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處理,并對體育教師的教育行為表示理解。
鄉村振興戰略下,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應走生態化發展之路。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事業實踐主體應基于對各種生態環境與學校體育的相互關系的不斷探究,不斷整合系統內外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資源,并不斷通過生態調節使學校體育系統結構和功能趨于合理,從而推動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特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的生態化發展還需要政府部門為學校體育的生態建設提供決策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