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麗 河北經貿大學
隨著社會發展,傳統文化產業難以滿足日益龐大的市場需求,基于此,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的有效融合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逐年興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等三項內容,并將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出版、設計、電影、攝影、視覺藝術等核心文化產業及音響設備、印刷設備、軟件、廣告等擴展文化產業。約翰·霍金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由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四個產業部門組成,產品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1]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高風險性和強融合性,強調創新驅動作用,通過與科技融合提高創意產業產品的文化內涵與附加值。
文化創意產業是消費需求改變、經濟結構調整、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我國的經濟結構優化轉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高度重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工作,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優化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把握文化科技發展趨勢,找準文化和科技兩種思維,統籌多方因素引領文化科技進一步融合。當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屬于朝陽產業,產業趨勢一路高漲。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成為當前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逐漸開設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基建進一步完善。
隨著5G 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突破性技術被應用于社會活動,文化創意產業產品的科技融合程度將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但是,當前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融合的程度尚且不夠深入。這需要文化創意產業科學規劃發展策略,推動科技融合進一步深入。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內容。想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就要向優質內容進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領域的優質“IP”,兼具活躍用戶和文化沉淀的特點,發展潛力巨大,不僅可以原生狀態下創造經濟效益,還能通過再開發和再創造生產衍生文化產品,拓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渠道,模糊固有文化形式的發展界限,增強文化創意產業活力,提高相關產業的經濟收益。
但是,隨著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融合的進一步深化,全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多渠道、高頻率、無門檻,盜用、山寨、無授權轉載等違法違規行為難以禁絕,無形中對文化創意主體造成了重創,大大消磨了創意主體繼續進行文化創新的興趣和動力。保護文化創意,就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一是思想上要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宣傳文化創意產權的重要性;二是進一步完善中戶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與相關條例,為文化創意的主體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企業配合相關部門監管知識產權問題,積極維護創意主體的文化產品;四是技術上善于利用身份證識別、數字加密、版權描述、新型審核等新方法,借助高科技捍衛原創者。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只要保證文化創意產業擁有取之不竭的優質IP,就是為文化創業產業與科技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大力支持,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是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的重要保障。新興產業普遍存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其是培養方式和評價機制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同樣存在這方面問題。文化創意產業的專業人才,既要掌握核心技術應用能力,也要掌握優秀文化創新能力。要通過構建面向市場的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要建立針對文化創意專業人才的職稱評定和職業資格認證機制,對新興文化科技領域的工作進行厘定。要支持高校開設文化創意和科技融合相關課程和專業,建立文化創意產業職業學院,針對性培養文化與科技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企業要主動加強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搭建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平臺,在人才聚集區開展文化創意創作活動,充分利用人才資源;要加大對文化科技高端人才引進的工作力度,研究文化科技融合相關政策,分析企業未來規劃中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并提出吸引高端人才與團隊集聚的目標方向和領域類型。
隨著科技進步,文化創意產業不斷接受新科技,但總體上,科技應用還沒有全面滲透文化創意產業,沒有形成全產業鏈優勢。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越界”發展,聚焦“文創+”新思維,促進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區塊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成果向文創領域轉化運用,培育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型業態。
比如,區塊鏈技術將網上數據信息的內容、作者、時間統一綁定,可以通過數據共享將數據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資產,還可以降低文化創意產業的違法違規事件發生概率。大數據技術通過儲存、整理、分析、應用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數據,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指明發展方向,還可以指導相關企業尋求多產業跨界發展新出路。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促進虛擬會展、在線體驗等文化新業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