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綴化是隨著漢語詞匯內部需要而產生、發展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綴。判斷詞綴大致有位置的固定性、詞義的類屬性、構詞的能產性、結構的粘附性、語音的弱化性這五個標準。類詞綴是類似于前綴或者后綴的成分,是人們對語言接觸中形成的活躍的、結合面寬、構詞能力強的一類語素的概括。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是影響詞綴產生的內因,社會發展、語言接觸、語用心理等社會因素是其外因。新興的類詞綴第一種走向是類詞綴的意義完全虛化,第二種走向是有的類詞綴可能會回歸詞根語素。詞綴化新詞產生了諸多良好的語用效果,但也帶來不佳的社會影響,應以一分為二的態度來對待發展的新詞匯。
關鍵詞:詞綴;類詞綴;特點;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151-03
作為缺乏形態變化(inflection)的語言,漢語在進行構詞時,主要借助句法構詞(即通過詞匯的復合構詞),輔以派生、重疊、兒化等形態構詞。隨著社會發展,漢語的詞匯不斷增加,其構詞能力也相應加強。本文試從傳統詞綴著手,在分析其產生淵源、特征的基礎之上,對新詞綴的由來、特點以及新詞語規范進行闡釋。
一、現代漢語的詞綴
(一)詞綴與典型詞綴
馬慶株先生稱:“在現代漢語各級語法單位中,認識分歧之大、術語分歧之大都莫過于詞綴”[1],如何給詞綴下定義且正確區分它,還存在難度。布龍菲爾德提出“自由”和“粘著”說,把詞綴定義為二次派生構詞時附加在詞干上的粘著形式[2]。在缺乏形態變化的漢語中,詞綴是粘附于詞根的語素,無實際詞匯意義且位置固定,它一般用來給詞根增加附加性的詞匯意義,或者表達某種語法意義[3]。根據對應詞根的位置,詞綴可分為前綴、中綴和后綴。前綴的位置在于詞根的前部,如漢語詞語“老師”“老爸”的“老”。中綴是插在詞根中間的語素,如馬來語“patuk(啄)”是動詞,“Pelatuk(啄木鳥)”是把中綴“el”插在詞根中間,以構成名詞[4]。在漢語中,“土里土氣”“流里流氣”“傻里傻氣”中的“里”就是中綴。后綴附著在詞根后部,如“兔子”“簾子”中的“子”都是后綴。
典型詞綴系統是由詞根演變而來的封閉、穩定的系統,其特點在于詞綴的意義已經完全虛化了,其構詞位置比較固定、多表示詞性?!皟?、子、頭、家”等語素被長期認定為典型詞綴,是漢語在沒有與英語等西方語言接觸前早已存在的、因語音節律需要自然形成的虛化成分,與吸收西方語言無關,都是漢語自身內部孕育出來的構詞成分。
(二)詞綴產生的原因
首先,詞綴化是隨著漢語詞匯內部需要而產生、發展的?;厮轁h語詞匯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古代漢語中,漢語的單音節詞可以表達許多無論是具體還是抽象的含義,如“妻”單指妻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限的詞匯外殼無法盛放日益擴大的內涵,固有結構不能滿足需要,引發功能與結構的矛盾,從而引起改變?,F代漢語較古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明顯的雙音節化趨勢,這不僅有利于避免大量同音字的出現,還可以幫助確定語義,符合漢族人講求平衡的特點。其次,中西方文化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綴。漢語構形詞綴的出現說明漢語里某些粘著和曲折成分的存在,這說明漢語構詞中吸收了一定的外來成分,是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三)判斷詞綴的標準
判斷詞綴大致有位置的固定性、詞義的類屬性、構詞的能產性、結構的粘附性、語音的弱化性這五個標準。
1.位置的固定性。即詞綴的位置必須是固定的,具有定位功能的虛詞語素,能夠放在詞根的前面、后面或者中間。如“第一、第二、對得起、來得及、柱子、傻子、車子”等中的“第、得和子”。
2.詞義的類屬性。一是指詞綴具有類義功能(function of class meaning),即詞綴的范疇義,二是指詞綴可以決定詞的語法屬性,即或肯定原詞根所反映的詞性,或改變原詞根的詞性。比如“講解、管理、記錄、郵遞”原先都是動詞,但是加上后綴“員”之后,變成“講解員、管理、記錄員和郵遞員”,動詞變成了具有“+人”義素的名詞。
3.構詞的能產性。能產性指在構造新詞時,其詞綴可以無限量地和詞根搭配。如“家”,現代漢語詞匯中有“畫家、美術家、政治家”等,隨著社會新事物的出現,出現了“買家、收藏家、銀行家”等詞語。
4.結構的附著性。詞綴或前或后地附著于詞根,且兩者關系密切,即中間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例如“每個”“每天”“每人”中的“每”不能算作詞綴,因為其間可以插入大量的數詞,如“每一個”“每四個”,等等[4]。有時,在不同的詞匯結構中,同一漢字或作詞綴或作實詞,其詞匯結構凝固與否(即中間是否可以插入別的成分)是判斷詞綴與非詞綴的標準。如:a.打扮、打掃、打算;b.打人、打球、打魚。其中,組a中的“打”為詞綴,組b中的“打”為實詞,“打”與其后所接成分所構成的結構還可以加入別的成分,如“打球”如加入虛詞“了、過”,動量詞“一場、一次”、時間量詞“一天”等構成“打了人、打一場球、打了一天魚”等詞組。
5.語音的非重度性。受主要詞匯意義的消失的影響,詞綴無法構成重讀音節,一般都都讀成輕聲,這就構成了語法輕聲詞的一種。如“子”作實詞素時,讀作[tsl214],但在“孩子”“帽子”中讀作[dz?],甚至還有個別的詞綴不能獨自成為一個音節,如“兒”,讀音由[?r35]變成[r],“們”由[m?n35]變成[mn]或[m]。
二、類詞綴
(一)類詞綴的定義與特點
漢語的詞綴基本是虛化而來,其虛化的對象就是實詞和實詞素,而虛化的程度是以其定位性為衡量依據的。呂叔湘先生指出:“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和后綴,然而還是差點兒,只可以稱為類前綴和類后綴?!f它們作為前綴和后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是因為它們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存在這種類前綴和類后綴可以說是漢語語綴的第一個特點?!盵5]因此可以認為,類詞綴是類似于前綴或者后綴的成分,其語義開始虛化,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詞綴那樣的虛化程度,是大家對語言接觸中形成的活躍的、結合面寬、構詞能力強的一類語素的概括。
雖然類詞綴具有虛實兼備的特征,但其詞根并沒有虛化到一定的程度,需要繼續發展。類詞綴位置靈活,具有強大的構詞能力,而且它兼備了虛實語義的特征。有一些語素由于語義并未完全虛化,或許還有點實在的含義,如“驢友、棋友、網友”中的“友”可以稱之為“因某種興趣愛好而聚在一起的人”,可以看作是“朋友”意義在于某種程度上的虛化。類詞綴還可以標記詞性,如“度”可為名詞的標記,如“熱度、關注度”等詞語,“型”可為形容詞的標記,如“理想型、大型、氣質型、醬香型”等描述性的詞語,“化”為動詞的標記,如“低齡化、年輕化”等詞語。類詞綴還能使詞根意義類化,甚至改變詞根的基本意義。如“低齡化、同質化、”等詞語中,“╳化”一類的詞語用來指代以╳為代表的某種特性或特質。
(二)類詞綴產生的機制
類詞綴是一種新興的詞綴化現象,作為開放的系統,新詞的產生歸功于源源不斷的類詞綴。從漢語自身來看是典型詞綴的沿用。一些典型詞綴的構詞能力非常強,具有能產性,因此可以在新環境中構造出新的詞語,新的含義。一些實義語素被啟用為詞綴,即新詞綴的產生。
從方言詞和外來詞引用的方面來說,語言呈現出強烈的互補性特色。如“的[di35]”這個詞綴,來源于粵語“的士(出租車)”一詞,是粵語引進英語“TAXI”的方言譯音。隨著改革開放,“的士”一詞也迅速在內地流行起來,之后出現了“打的”“的哥”“的姐”“貨的”等詞語。“的”這個本來作為助詞的、無意義的語言單位“的”被賦予了名詞“車”的含義,成為有意義的成詞詞綴。
(三)類詞綴的產生原因
類詞綴產生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是影響詞綴產生的內因,社會發展、語言接觸、語用心理等社會因素是其外因。
1.類推機制。任何一種語言其內部都有一種類推機制,即由于語法規則的制約,語言發展的規則逐漸向同一方向演進,并逐漸統一。無論在句法,還是在構詞法上,類推性的表現都非常明顯。構詞法中的派生法是語言類推規則的典型表現之一。如漢語中“文盲”一詞,最早例證出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由眼睛的“盲”與不識字不懂文化的“盲”之間相似“通理”經跨域使用復合而成的復合詞。當人們認識到了“盲”的泛化義并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不懂法律的人、不懂電腦的人”之后,語言使用者就出于經濟簡練等原則的促動運用語言的類推機制創造出“法盲、電腦盲”等派生詞來,這時“盲”就可以說是詞綴化了。
2.經濟原則。社會成員在進行交往時,通過最簡便的方式進行交際,達到交流的目的,這是最理想的結果。因此,無論是短語形式還是詞語,有些復雜的概念通過單一詞語不太容易表述,這時候,派生詞比之復合詞更有優勢,因為類詞綴有語義類化的作用,因此其使用頻率也逐漸增高。如類詞綴“熱”構成的詞語指代“社會中,部分群體追求某一方向的普遍行為”的意義,“公務員熱、擇校熱、名校熱”等詞匯反映了這個現狀。
3.社會發展。語言和社會是密切聯系的,語言反映了當前社會的變革。改革開放后。人們在生活、學習中的不同領域接觸到了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現象,因此社會有什么樣的概念需要,語言系統就會及時地創造相的語言形式。新詞語的創造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是復合構詞,此外還有派生造詞、翻譯外來詞等。派生詞這種造詞方法,由于其具有明晰的詞法規則、周邊的特點,能夠大量地創造新詞而被越來越多地使用。當一個詞素位置固定且大量頻繁地使用而逐漸發生語義弱化的時候,類詞綴便誕生了。比如人們稱每個月把工資花完,不留一點結余的一類人稱為“月光族”,在語言交際中以“族”構成的新詞詞族就形成了,“族”的意義泛義、虛化,指“……的群體”,加之“族”字構詞的定位性、能產性及所構詞語的名詞性,“族”這一語素就類詞綴化了。
4.語言接觸。在與外來語的接觸中,漢語發現了外來語在形態功能上有諸多的優點,再加上漢語自身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創造出一定量的詞綴。丁聲樹等先生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于《現代漢語語法講話》中就指出:“‘性’和‘化’都是近幾十年來由于翻譯外國語新產生的詞尾?!蓖趿ο壬凇稘h語史稿》中指出:“五四以后,由于西洋語言的影響,現代漢語有了一些新興的名詞詞尾。真正新興的名詞詞尾是‘品’‘性’‘度’等。……‘性’字和英語詞尾-ty,-ce,-ness大致相當。這也是受了日本譯文的影響。”[6]話雖如此,但是語言接觸為現代漢語詞綴化現象只起到一個啟發作用,更多的是由于漢語自身機制的作用。
5.心理因素。在語言習用過程中,獵奇、求新的語用心理成為了重要驅動,比如字母類、數字化語言由于其簡短、有趣的特質隨著網絡的興起而被青年人廣泛使用。在追求新奇的心理下,某個詞語、某種詞法、句式等頻繁使用可能會使言語形式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語言形式。除此以外,值得注意的是,語言中有一種變異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也是一定的緣由的。新詞綴的出現,也是語言本身要求突破舊有的單調的表達形式,社會中的人們渴望掙脫束縛,感受新事物,享受新語言。
總而言之,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雙重作用下,漢語詞語逐漸開始了詞綴化的詞素的語法化進程,這對新興詞匯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新興詞綴的走向與規范問題
新興的類詞綴第一種走向是類詞綴的意義完全虛化,徹底變成了詞綴。如典型詞綴“老、子、兒、頭”等,它們都是經歷了由實詞到半虛半實,再到完全虛化的階段。處于中間狀態的類詞綴,其未來走向就是虛化,加之語法功能的強化,逐漸成為了典型詞綴。而某些典型詞綴,由于其使用范圍的日漸狹窄(如“阿”只能用在一些方言中),可能會被慢慢地淘汰。
第二種走向是有的類詞綴可能會回歸詞根語素。詞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社會暫時的需要,會產生一些類詞綴,如“帝”——“表情帝”,這是為了娛樂需要,不具備類化的作用,最終退出了社會舞臺。
詞綴化新詞產生了諸多良好的語用效果,但也帶來一些不佳的社會影響。中老年人群對新潮詞語的生疏會給交流來帶一些障礙,使交流的時效性和能動性作用降低了。“春哥、濤哥”這些名詞,想來年輕人對其并不陌生,而中老年人群由于較少接觸網絡,對這些稱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秀、吧”等被商家濫用。我們贊同呂叔湘先生提倡的“寧缺毋濫”原則,冷靜地審視這類詞綴化新詞,要尊重約定俗成的法則,多思考,以一分為二的態度來對待發展的新詞匯。
三、結語
詞綴化的產生是社會語言發展的結果,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和現狀,同時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雖然詞綴化新詞使語言更具有時代感,但是同時也需要接受時間的“大浪淘沙”,使其更加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慶株.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池昌海.現代語言學導論[M].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朱亞軍,田宇.現代漢語詞綴的性質及其分類研究[J].學術交流,2000(2).
[4]郭良夫.現代漢語的前綴和后綴[J].中國語文,1983(4).
[5]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簡介:嚴筱雯(1988—),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寧波諾丁漢大學小語種語言教學中心助教,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