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宇
植根基礎教育一線,面對實踐的新發展,我們會產生一系列教育困惑,面對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我們不可回避地要去解決問題,對策就是教師專業化、班主任專業化。
班主任專業化要指向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這三個層面的發展。
班主任專業精神體現了班主任工作的價值導向。在教育實踐中要有生命意識
、有學生立場、有教育情懷、有個性精神,要學會尊重等。
班主任專業知識體現了班主任工作的記憶導向。在教育實踐中要具備本體性知識,如德育原理基礎、班級管理知識、 青春期心理基礎知識;要具備條件性知識,如相關法律法規、校外教育知識、綜合文化素養知識;要具備操作性知識,如班級文化建設知識、心理團隊輔導知識、生涯規劃指導知識;要具備實踐性知識,如個人魅力塑造知識、特殊問題處理知識、特色班級建設知識;等。
班主任的專業能力體現了班主任工作的訓練導向。在教育實踐中要具備基礎型能力,如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要具備發展型能力,如學習借鑒能力、契機洞察能力、信息篩選能力、知識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自我規劃能力;要具備再生型能力,如決策公關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等。
班主任專業能力的具備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心理學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班主任專業化離不開心理學助力。
當代學生群體特點和個性更加鮮明,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趨明顯,對如何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學習和生活中,高中生難免會碰到種種心理難題和心理困惑。例如: 家庭問題、自卑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以及失眠、焦慮、憂郁等等,學了心理學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調節,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導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在聽舒老師的講座時,她講了一個關于陶行知校長教育故事讓我感觸深刻。故事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陶行知沒有批評她,卻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了糖果。接著,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聽到這里,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王友:“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待王友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給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完了吧。”四顆糖、四句肯定表揚的話卻讓孩子淚流滿面自己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比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的“雞飛狗跳”我們佩服陶校長的高明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肯定一個人的行為或表現所產生的良性改變,要比批判、否定、矯正一個人的行為或表現要好的多。正向肯定比負向否定對一個人的良性改變更有效。心理學知識在教育實踐中運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近年來近幾年大中小學極端事件頻發,這讓班主任們極為頭大。管,怕出事,不管,不負責。該如何管,如何管得恰當、管得有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這就需要班主任具備一些心理學的專業素養。首先,我們要知道影響學生心理發展先天遺傳和后天影響兩方面因素。如: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中的不完全結構、留守(寄養)經歷、家族病史、家庭關系等,成長環境中的學校(中學、大學),社會(城市、鄉村)等, 身體狀況、成長經歷中的肢體殘疾、親人離世、家庭變故、災害、事故等都會影響孩子心理。
再次,我們要明確中學生活是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要階段。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不是絕對的。心理健康狀態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環境、人際、文化等。現在心理健康不等于永遠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有心理不健康的時候。心理不健康時,通過設法調整,可恢復健康狀態。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作為班主任既要把工作開展好,更要對學生負責,通過心理學知識助力專業化道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