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 張家瑋 韓忠治
摘要:.2020年中國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村的再建設和新發展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國家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而建設現代農業迫切需要高素質的新農民。為此,重新定義新農村與新農民,在黨的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路上培育新時代下的農民和建設新時代下的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協調,對實現四個現代化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 新農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多次被提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加全面、更為深遠的重要意義。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新時代,更賦予了農村和農民的新之義。
一、新農村的建設
1.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1 ]脫貧攻堅在黨的十八大會議后提出,為了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的重要戰略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主要矛盾的方面是我國農村人口走向小康,我國農村戶籍人口達五億多,而農村的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在少數偏遠地區的農村生產力還是相對落后,生產工具仍停留在初步階段。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 ]為保證農村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抓手。
2. 農業現代化之于農村
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農業操作模式已經與現代農業廣泛的需求不相協調,立足時代發展要求,發展現代化新農業成為建設新農村需求中的前提,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利用科學的技術、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使農業水平大幅度提高,極大地解放和發展農民的生產力,建立新型的農村模式,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拓寬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渠道。[ 3 ]只有客觀的考慮到某個社會中一切及其相互關系的全部總和,考慮到該社會發展的客觀階段,考慮到該社會和其他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據以制定正確的策略。中國共產黨根據現階段農村發展的客觀需要提出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為農村的發展提供動力,而農村又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兩者有序結合,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3. 農村發展的適宜性發展選擇
根據矛盾分析法來講,中國農村發展問題是普遍的,是廣泛存在的,而針對某個地區的某一部分,不論是從經濟水平,還是地理環境,或文化特色來說是特殊的。并不是說哪一種固定的農業模式,發展態勢良好的情況下就一定通用,南橘北枳的道理就在眼前,在考慮發展某一地區的經濟狀況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水平、地理環境、文化特色,還要考慮人口生產力的素質和特點,針對性地進行發展。在考慮到地方性發展的問題和難題時,政府要提供適宜且適時的解決方案和政策,這樣在政策上極大解決農民們迫切面臨的困難和提高農民們工作的積極性,要應急農民之所急、農村之所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 裕。[ 3 ]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時,扶貧政策也應從矛盾的特殊性出發,因地制宜的給不同區域的農村劃分脫貧致富以及發展的標準。
二、新農民的定義
1. 農民的地位
農民在中國的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國近現代革命,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階段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過程中,農民作為最可靠的同盟軍力量是不容忽視的,而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更是通過發展農村根據地和依靠廣大農民階級所壯大的。而黨旗上的錘頭和鐮刀,象征著工農階級的聯合。
2. 新在何處
新時代揭示了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花結果,中國力量從內而外的迸發出來,新農民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的新農民。新時代下的新農民,也有著內容豐富的要求,從思想覺悟、工作本領等方面都對農村的建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從思想上來看,新時代的農民應有砥礪奮進,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動力,積極的擁護社會主義事業,在扶貧工作中,扶貧扶智,樹立農民自立自強的本領,與思想建設是有密切的關系的。新時代的農民從工作上來講,應有先進的工作技術和工作能力,掌握使用現代化科學的設備方法,用于現代化農業的操作。科學的技術和合理的政策的施行,有助于促進經濟方面有困難的農民脫貧攻堅。
3. 新農民對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時代的潮流滾滾向前,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在我國,農村人口高達五億多,占全國總人口的40%左右,新時代條件下,新農村的新農民將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主體,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地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三、新時代下的新農村和新農民
1.新農村應對新農民有吸引力
談起農村,聯系是貧窮和落后,但新農村的具體要求卻與往日談起的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4 ]新農村從多個角度,清晰詮釋了新農村的主題和內容。
2. 新農民應對新農村有積極建設作用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五個要求,其中生產發展要求的是科學合理地發展及實現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推廣現代化生產養殖,畜牧等農業技術;而生活富裕是指新時代農村背景下的農民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實現農村GDP穩定長遠的發展;鄉風文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認識和文化水平,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方向上整體靠攏;村容整潔,關乎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不能以經濟發展來破壞農村固有的良好的生態文明條件,應以經濟的發展,更好地促進農村的生態文明發展,打造美麗中國;而管理民主作為最后一點,正應和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手段,有效地保證了農村基層民主制度,保證人民群眾的權力。新農村的目標已經提出、政策已經實施,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農民積極的行動落實。
3. 新農村和新農民的良好促進
農村是因為有農民的存在,才叫做農村,而農民是農業活動的主體,而農村又是農民的依靠。打造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農村,應以新的思維來看待農村,不應以不合時宜封建老舊的觀點和認識誤解農村的含義。農村在中國幅員遼闊,遍布在中國的各個角落,而其數廣大的農民兄弟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責任。新農村顧名思義,它是與舊時部分切割,是有揚棄意義的農村,從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來全新規劃和認識農村,也是新農民的思想認識要達到新高度的地方。新農民的思想工作技術的提高,都為新農村打下基礎,而新農村全方位的建設,促進了新時代條件下新農民全方位的發展。
建設好新農村的關鍵是建設好農業現代化,中國實現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中國人民脫貧攻堅,離不開農村人口的脫貧致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果共享到每一個中國人,離不開每一個農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也離不開每一個農村。中國是一個整體,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是整體性范圍的規劃,并不是某一時刻,某一點瞬間要達到的,要立足時代,從整體出發,抓住重點,統籌兼顧。建設新農村,就要努力打造好它的經濟文化底蘊,幫助每一位農民實現人生價值、擺脫貧窮、樹立理想信念,做新時代下的新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劉占行)
參考文獻:
[1]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展[N]..人民日報,2015-10-17(002).
[2]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3-07(002).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4]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在上海工作期間對推動“三農”發展的思考與實踐[N]..人民日報,2018-09-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