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認同視角下地方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民族化策略

2021-01-16 19:35:46裴炅
綠色包裝 2021年11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文化

裴炅

摘要:文化都會呈現出其民族性特征,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是該民族文化認同的堅實基礎,積極發展與振興本民族文化,能激發起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進一步加速,隨之也給很多國家帶來了文化安全問題,我國也面臨日趨嚴峻的文化安全問題,對此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藝術設計方面,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該重視對民族文化的培養,這有助于我們重建積極的文化認同。本文以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民族化策略為例進行研究。

關鍵詞:文化認同;地方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民族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J5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00 (2021) 11-0056-06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認同視角下地方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民族化策略研究與實踐”(湖理工政通[2019]50號;湘教通[2019]291號)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PEI Jio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activ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an stimula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further 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and collision of cultures of various countries, which has also brought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s to many countries. China is also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s, which we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n the aspect of art and design, the local university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which will help us to rebuild the positiv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在萬圣節前夕的一天晚上,突然有一群小學生敲門涌進家來,是我們小區里的孩子,他們一個個手提南瓜燈,口里高呼著“今天萬圣節,不給糖吃就搗蛋”。這一突如其來的場面讓我感到很震驚,因為以前傳統的除夕之夜都從沒有小朋友來家里要過糖。這也讓我感到深深的憂慮: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可他們卻從小被西方文化所侵蝕,造成在文化認同上的轉移,這將給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和挑戰。我作為一名藝術設計的教育工作者,只能從自己的本職工作上盡一份綿薄的力量,這就是引發我寫此文章的緣由。

1 文化的民族屬性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個不同民族文化構成的,沒有民族文化就沒有世界文化,而且任何文化總是在一定的民族區域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由于在政治、經濟、歷史、地域等因素上的差異,因此其文化都會帶有各自的民族性特征。

世界上每個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擁有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該民族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身份標志,也是該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產生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更是提供民族文化認同的主要載體,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不能丟掉了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認同。民族文化由于帶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在文化競爭中會顯現出其獨特的個性化優勢。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人民對于他所生活的群體都有一種認同和歸屬感,這是它在世界民族之林得以自立發展的根本。

積極發展和振興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激發人民的民族認同感與自信心,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是維護民族團結統一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精神力量。積極推銷本民族文化,展現其與眾不同的地域風情,是推廣文化影響力的有力武器。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其更加充滿活力,只有重視和積極發展各民族文化。

2 文化認同與民族文化興衰的關聯

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認為,認同是一種身份的認同,認同理論是建立在全球化時期不同文明之間沖突、對抗基礎上的。而文化認同是表示人們對某種文化的認可、接受和自覺實踐,而且根據該文化形成其自身的思想體系,以此來確認自我身份和追尋價值意義。就是把外在的文化變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審美體系,變成人自身的本質力量的過程。文化認同對群體能起到凝聚作用,體現在對群體力量的整合、對群體的價值規范和對群體的理想引領等作用。

文化認同既可以是人被動地被文化影響,也可以是人主動的選擇,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個人從出生就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其審美志趣、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整個意識體系都受到其所處文化環境的影響,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構建起個人的文化認同體系。在文化單一的時代,對文化本身的認同不存在問題,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不同的文化模式也混雜在一起,由此導致了文化認同的問題。在穩定單一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很難逃脫文化環境的限制,文化認同也會比較穩定。但在當代社會,由于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使原有的文化認同面臨其他文化價值的挑戰,從而造成文化認同的危機,導致人們對文化身份的不確定感和群體的不安全感,缺乏精神的歸宿感,由此還可能會導致如喪失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極端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拜金主義等社會問題。

站在民族的角度上來說,文化認同和該民族文化的興衰聯系緊密。當一個民族的文化越興盛,與之相對應的民族文化認同越強烈。文化認同的堅實基礎是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落后的民族文化必定會受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從而引起其文化認同的危機。英國的約翰·湯姆林森在其著作《全球化與文化》中提出,文化認同的危機是對文化或價值歸屬的不確定,是一種自我身份感的喪失。這種危機的根源在于全球化的文化泛化導致的民族傳統文化情感的淡化、個人語言的喪失、他者認同無孔不入的侵襲、個體文化創造性的日漸衰竭。[1]薩繆爾·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基本價值的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最深層的重要基礎,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文化認同會直接影響民族和國家的穩定與安全,是該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維系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紐帶,也是民族和國家“合法性”的來源。[2]

3 我國文化認同危機的現狀分析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深化,文化全球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經濟、政治上的優勢,向發展中國家輸出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民族成為“全球化的消極接受者,他們毫無保護地聽任邊緣化命運的擺布。”[3]我國也因為受到這些文化侵略行徑的影響,各種文化現象、文化價值流行和泛濫,尤其是兒童和年輕人表現出對西方文化的熱愛和認同,使我國傳統的文化認同價值受到挑戰,傳統文化秩序也開始逐漸崩塌,文化認同和文化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語言文字方面

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族身份的標志,它會潛移默化地對該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產生深遠影響。當今社會,英語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一直到研究生,再加上四六級英語,社會上更是遍地開花的英語培訓班,還有專門的外國語學校和雙語學校,但國學培訓班卻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基本是以讀經為主,很少有像英語培訓一樣有對國學進行系統深入培訓的。現在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習英語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學習語文的時間。這導致現在很多人一些口頭常用語都是英語,如“ok、yes、no、my god...”,而且以在一句話中夾帶英語單詞為時尚。在《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7月出版的第六版中就收錄了239條以西文字母開頭的詞匯。

3.2 價值觀方面

價值觀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理想、信念和信仰。而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價值觀就是他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以自我標榜的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文化為武器,在中國掀起一股西方價值觀的狂潮,使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在政治、經濟、宗教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中國原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價值取向,以儒家的“禮、義、仁”等為核心的行為取向,這些優秀的傳統觀受到了冷遇。

3.3 生活方式方面

一個群體或民族的生活方式變更有時會引起社會信仰的改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利用倡導西方生活方式的途徑對我國進行文化滲透,導致現在有很多年輕人熱衷于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飲食方式,對于咖啡和西餐的熱愛勝于對茶和中餐的熱愛;比起我國的傳統佳節,他們更熱衷于過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洋節;迪士尼樂園成為兒童和年輕人趨之若鶩的樂園;“超前消費、及時行樂、個人主義”代替了傳統的“勤儉節約、集體主義”的美德;并將頭發染成西方人的顏色作為一種時尚追求;崇洋媚外,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加入外國國籍,或移民、或跑到外國生孩子、或將孩子從小就送到外國讀書,很多優秀的人才紛紛移民國外,造成國內大量的人才流失。

3.4 文化遺產方面

一個民族的文化建設與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要使我國在全球化的舞臺上樹立起民族文化身份,必須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但我們的文化遺產也面臨很大的安全威脅。韓國在2005年11月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2004年將內蒙的馬頭琴申報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也被印度尼西亞申請為他們的文化遺產。

4 我國地方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民族化策略

對于“全球化”所帶來的民族和國家文化認同危機問題,世界各國的學者和藝術家們發表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他們對“全球化”理論和可能帶來的結果展開了深入討論。中央美院的邵大箴教授在其論文《當代中國藝術與文化自覺性》中提出,對于藝術而言,在面對“全球化”這一社會思潮時,最重要的是要加強文化的自覺性,要減少和克服文化的盲目性。面對21世紀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的日益頻繁,我們要主動自覺地采取應對措施,在文化藝術方面,我們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促進自身民族文化的發展,建立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要樹立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民族文化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對我們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國家的認同感,從而促進我國的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

要建設我國的民族文化體系,我們首先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文化底蘊。高校作為培養年輕高級專業人才的場所,時代賦予高校進行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藝術設計作為一種以創意活動為主的學科,其創意主題、創意表現都會涉及到文化元素的運用,如果我們在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中,以當地的民族資源為依托,培養學生注重民族化觀念和民族化語言的表達,這將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當他們走向社會,對周圍的人或對下一代也會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筆者將從自己多年從事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出發,來研究其民族化策略,以期能對高校其他專業教育的民族化策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4.1 重視民族化觀念的培養

要順利開展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有效傳承,前提是要樹立民族文化教育觀念,以及各民族都能夠對本民族文化形成自覺意識。

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是從清末民初開始,主要從西方引進了圖案、工藝以及手工教育等內容。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就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到上個世紀末很多高校都開始創辦藝術設計專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設計人才輸出國。但這種快速發展模式,使各院校之間照搬國外的教學內容和辦學經驗,導致各設計院校同質化嚴重。同時,國內在復制西方設計教育模式過程中,拋棄或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使得文化差異和民族特征不復存在。

這些問題引發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們的反思,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化底蘊的多民族文化大國,擺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怎樣構建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高校作為培養高學歷人才的主要場所,也是設計藝術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承擔起培養年輕人民族責任感的職責。這就要求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管理者和老師首先自己要有民族責任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性,才能在管理和教學當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學習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引領他們在設計創作中自覺運用民族文化符號,激發他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他們畢業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后,就能將發揚民族文化的觀念帶到各個地方,影響更多的人。

4.2 增加民族化的教學內容

對于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民族化觀念培養,可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幾個方面具體落實到教學內容里。

在專業建設中,藝術設計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可根據該校所在地的人文或地理、歷史環境特征,開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專業,比如云南藝術學院在2000年開設了“民族藝術與特色產品設計專業”,就是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將當地民族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融入其中。

在課程建設中,可以增設一些與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相關的課程,以及在課程中增加這些相關內容。

可通過開設藝術采風課程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以及傳統藝術和文化遺產的地方,進行民族特色及民間藝術考察,和傳統藝術及裝飾風格考察。可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對民族文化符號及民族文化精髓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悟。

可通過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來豐富課程內容。

1)民族物質文化元素

包括建筑、生活生產器具、服飾等各個領域的物質化元素,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是該民族特有的有形文化載體。如湖南苗族的服飾、織布機、儺面具臉譜,以及被廣泛運用在農業生產、捕魚、狩獵等生產生活中的竹制品等。這些民族物質元素見證著各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2)民族非物質文化元素

包括了代表民族文化非物質化的傳統圖形、傳統書法、傳統手工藝、傳統節慶活動、表演藝術、儀式等文化、藝術方面的藝術形式元素。不同民族由于其地域環境與歷史演變過程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與藝術特征。如壯族的織錦、納西族的版畫等,苗族服飾中的傳統工藝技法繡、挑、織、染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標志元素;還有剪紙、年畫、泥塑等民間藝術形式;民族與傳統服飾以及器物上的圖形也都承載著民族文化。

以上這兩個方面的民族文化元素內容可以融入到設計教育的相關課程當中。比如將民族和傳統服飾融入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中;將民族和傳統建筑融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將剪紙、年畫、傳統圖形、傳統書法、傳統表演藝術、儀式、節慶活動等融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相關課程中;將泥塑融入陶瓷設計專業課程中;而傳統手工藝可按照不同類別融入相關專業設計課程中。這些民族文化元素可為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提供更為獨特的創作素材。

在教材建設中,可動員教師或專業人員圍繞民族特色,根據不同的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編寫民族文化教育的系列教材。通過學習這些教材,可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心。

4.3 加強政府及社會力量對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民族化的促進作用

除了要重視高校本身藝術設計教育的民族化以外,同時也要加強政府和社會力量對藝術設計教育民族化的促進作用。

4.3.1 設計競賽內容的民族化

設計競賽能促進及推動設計藝術思維的創新。競賽對調動人的積極性有重大意義,通過比賽的參與性以及賽后對獲獎作品的線上線下宣傳,可使設計的主題內容得到廣泛推廣。從設計競賽的題目類別上可分為命題類與非命題類,政府或非政府部門舉辦的各種設計競賽都可采用命題或非命題的方式,將民族化的內容納入其中。如2016年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同主辦的“漢字之美”創意設計國際論壇,眾多國際國內的著名文化學者、漢字文化研究者和國際知名設計師在論壇環節中聚集一堂,討論漢字在當今時代的符號象征、創意美感、應用發展等問題,由此也使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得到推廣。

4.3.2 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以及眾多的少數民族,這些都能為我們進行藝術設計創作提供源泉,政府與社會只有保護好民族的文化遺產,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傳承。

4.3.3 拓展傳統節日的視覺形象內容

我國傳統節日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等節日,每種節日都有著各自的民俗活動和獨特的視覺形象。這些視覺形象展現出的民族風情,給我們營造出不同的節日氛圍。視覺形象是屬于藝術設計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范疇,通過對傳統節日視覺形象內容的拓展和豐富,可以增加節日的氣氛和吸引力。因為無形的民族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有形化的方式來進行保存與傳播。這里主要以春節來進行分析,因為春節是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其視覺形象也最為豐富,可將其視覺形象系統歸納為四個方面:1)裝飾物。主要包括春聯、福字、燈籠、門神、年畫、窗花以及其他近年來出現的如中國結、生肖等裝飾品。2)服飾。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老百姓過年時除了會穿上新衣服外,與平時穿著沒太大差異,而少數民族的節日服飾更具有民族特色,更能烘托節日氣氛。3)行為活動。包括各種慶祝活動和民俗行為。一些比較普遍的慶祝活動有放煙花鞭炮、舞龍舞獅、逛廟會等;民俗行為主要包括貼春聯、吃年夜飯、送恭喜、拜年、守歲、給壓歲錢、祭祖、掃塵等。4)飲食。春節飲食中的代表是年夜飯,主要包括餃子、年糕、餛飩、長面、元宵等食物,南北各地各具特色。

對于傳統節日視覺形象系統的拓展,不僅僅要增加其原有內容,還要在原有內容基礎上進行形式的創新,或者開發出新的內容。因為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更喜愛一些有時代感的東西。我們可以遵循“舊的元素,新的組合”的設計原則,將原有的傳統視覺元素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進行創新。比如春節的裝飾物,可以采用變形、重組以及色彩多樣化等創新方式。同時,在制作上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使其更精良;在材料上可嘗試不同的新型材料來表現,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的高品質民族化飾品,使傳統節日的飾品能成為平時生活中的裝飾品。重視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可相對減少人們對西方節日的狂熱,能更好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5 結語

在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帶來的破壞和消解,使我國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脅,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采取應對措施,積極發展與振興本民族文化,激發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以當地的民族資源為依托,培養學生注重民族化觀念和民族化語言的表達,以增強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進我國的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 [英]約翰·湯姆林森,郭劍英譯.全球化與文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4.P1.

[2]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 [德]賴納·特茨拉夫主編,吳志成,韋蘇等譯: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P12.

[4] [美]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 [美]邁克·費色斯通,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 趙帥.中西交流與文化認同:l940年龐薰栗《工藝美術集》視覺文化研究[J].美術與設計,2016.2.

[7] 張鴿.文化創意設計中的文化認同[J].文化產業,2021.6.[8] 趙昕,許丹桂.文化認同視域下城市體驗式環境圖形設計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5.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湖南師范大學作品
大眾文藝(2021年14期)2021-08-15 18:40:10
《星.云.海》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誰遠誰近?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雕塑(2009年5期)2009-11-30 08:18: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国产第一页亚洲|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性欧美在线|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色综合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男人资源站|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91丝袜|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伊人激情综合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制服丝袜一区|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狠狠v日韩v欧美v|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任我操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色视频久久|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综合网|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精品日产AⅤ|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AV毛片|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