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叢 黃丹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正處在需要高質量高層次人才之時,各行各業對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求賢若渴,尤其體現在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原創制造緊密相關的設計類學科,所以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本文通過對英國多所設計類教育發展前沿院校進行研究分析,結合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總結了四點培養設計類人才創新精神的改革方向,為培養具有新時代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設計學;創新;創新精神;人才培養;英國教育;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00 (2021) 11-0051-05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廳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湘教通〔2021〕94號);2020年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0—1321);2020年湖南省教育廳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HNKCSZ-2020-0865);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湘教通[2020]322號文件)
Cultivating Creative Spirit of Talents in Design
——Inspired by A Number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TANG Cong, HUANG D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School,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It is time to need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mproving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our country. All industries are thirsty for innovative talents, especially in desig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riginal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ere are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goals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of many universities in the forefront of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UK and comb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teaching mode in China,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four reform direction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design talents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the design talents who have innovative spirit in new era.
Key words: design; innovation; innovative spiri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education in the UK; design education
《中國制造2025》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均指出,創新是提升各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領國家發展的第一動力。一方面,5G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技術的蓬勃發展使設計學科面臨更高的要求和更快的變化。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等發展思路讓設計學科迎來了更多復雜的問題。這些改變使設計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具有創新思維、擁有創新精神的設計類人才才能找到解決路徑。因此,推動設計學科進行教育改革,探索一種激發學生創造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今社會發展緊迫需要的。正如聯合國《教育2030行動框架》中所提出的觀點一致,要加大力度培養學生好奇心、勇氣和堅韌性,發展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性技能。
目前,在我國大學的設計類專業教學過程中,能夠普遍意識到要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但是意識和實際情況產生了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專業界限分明,而設計作為一個復雜且多學科性的創造性活動被獨立開來[1],使得學生忽視了設計學科復雜性和認知規律,阻礙了學生對于設計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設計實踐能力的發展。另外,在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中,同質化、單一化的特點使學生的思維特點得不到激發,學習熱情不足,從而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精神。
1 設計學科大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的表現
首先,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不夠是我國設計類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灌輸型教學模式覆蓋廣、占比大,使學生的主觀訴求得不到滿足,興趣愛好得不到挖掘。學生習慣性地成為教育的接受者,行為被動、思想依賴、創作盲目等特點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頻繁發生,求知欲不強導致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除了體現在學習過程中,在學生就業成為設計實踐者后也存在著主動性不夠,獨立思考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得設計師更傾向模仿,而不是原創開發。在我國設計教育龐大的體量下,設計人才卻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學生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均不高[2]。
其次,部分學生對專業不自信,根據《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設計學類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8%,低于人文專業平均值。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中包含了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對設計專業和行業沒有信心,或者對自己從事設計行業沒有信心。
再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足。在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少會系統性地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環境、人文等與設計的關系,學生解決了當下的“小問題”,但忽略了從長遠角度思考的“大問題”。正因如此學生對周圍世界的使命感、責任感不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創新動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大格局、大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也是給學生建立清晰的、遠大的職業目標。設計教育既要鼓勵個體成功,更要培養具有回饋社會且有時代擔當的人才[3]。
2 培養設計類人才創新精神的思路
2.1 激發學生以“興趣”為出發點,專業方向更加包容和開放
設計本是一門創造性的學科,設計教育應該將開放的思想貫穿教育過程,鼓勵學生從興趣愛好出發。UAL中央圣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簡稱CSM)產品設計專業第一階段的首要學習任務就是讓學生愛上產品(Love Product),愛上設計產品(Love Designing Product)。鼓勵學生從設計源頭思考人類、社會和環境,讓學生利用設計技術武裝自己去天馬行空地實現所思所想和認為有意義的東西。而且強調今天的設計師不僅要擁有前沿的設計技術,還要保持敏捷性、前瞻性和適應性,更要充滿好奇心和野心。與之相似的是,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簡稱CCAD)引導學生從最根本的事物開始探索,課程討論的主題本身往往不屬于任何學科或是跨學科的,如“人和動物”、“被生產的空間”、“崇高”、“藝術與人類學的對話”、“攝影中的身體”等等。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激發學生對這些主題進行思考和討論,要求學生介入哲學、科學、政治、人類學和神學等各種領域的研究,以這些研究討論作為一個起點,目標是看學生怎樣介入到問題中來,提出怎樣的假設和態度[4]。
其次,人的發展和素質是有個體差異性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個體差異帶來的創造力是現代設計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5]。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簡稱UAL)開設了20個專業,每個專業有5-10個不等的專業方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課題,包含時下熱門的和預測未來熱門的學習方向。幫助學生在將近一百多門課程中,找到與自己興趣完美匹配的課程,且將其作為重要的培養內容。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簡稱LBORO)設計學院在入學初期不給學生設定具體專業方向,而是讓學生接觸大量有興趣的課題和選修課,其中包含設計前沿的方向,如包容性設計,情感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然后在學設計的過程中探尋自己的興趣方向且做出選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以上案例中的設計類院校不謀而合地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學生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氛圍中不斷探索。與之相反的灌輸式教學違背了教育規律,會扼殺學生興趣,形成學習惰性[5]。因此,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學生選擇專業,到學習專業內設定的課程,即“學生—專業—課程”這一過程向更加靈活、自由的課程選擇模式發展。具體來說,設計類人才培養從激發學生原始興趣為起點,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與興趣相關的專業課程,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逐漸清晰的研究方法,且以此作為專業方向甚至職業發展發向,可以將其歸納成“學生—興趣—課程—專業方向”。這一模式,不僅為不同的人才提供獨特的發展機會和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而且學生通過做喜歡的事,極大地發揮了求知的主觀能動性。在其中,教師充當鼓勵學生發現和挑戰問題的角色,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創新路徑,使其成為專業領域中充滿自信的、能提問的、具有高度創新精神的參與者。
2.2 給予學生全方位支持,使學生成為教育教學主體
包括UAL在內的多所英國的設計學院以學生視角為主要出發點進行專業介紹,回答學生“在這所學校中學習能獲得哪些支持”,除了提供專業課程,還有小組討論、導師一對一輔導、實驗工作室、自評和互評、特邀設計師講座、實地考察參觀、就業幫助、企業合作、交換生機會、展覽等形式教學靈活貫穿每個學期。LBORO給學生提供的支持具體體現在創建了豐富的實驗工作室,包括綜合材料(陶瓷、金屬、玻璃)、印刷、木工綜合、3D打印和紡織品等12個,各實驗室設備先進齊全,任何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到任意實驗室在專業技師的指導下實踐自己的設計方案,這不僅為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多樣化的教學體驗還使學生保持了學習熱情。其中老師的責任是利用啟發與引導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探索。除此之外,學校根據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活動,提供了適合小組討論、獨立創作和自我展示的不同場所,促進學生展示個性和進行具有創造思維的活動,同時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校園資訊和開放性學術資源,為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與生活提供良好環境,促進學生獨立主動地學習、探究式地學習。
因此,幫助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中,保有其學習中的創新精神,應從實現“教學生什么知識”到“為學生提供什么支持”的觀念轉變開始,真正考慮學生的各方面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相比傳統的授課式教育,以學生為出發點對學習中所涉及的課程設置、學習方式、學習條件和提供的就業和交流機會等進行全方面考慮,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弱化人才培養統一教學要求和質量標準。
2.3 發揚課程項目制的優勢
要創新就要與時俱進,課程內容不斷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才能為學生提供新思想[5]。學校聯合相關企業、機構,與之協同創新社會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將單一的教學任務變成復雜的、真實的實際課題,進行多角度,多立場的設計思維訓練,讓學生直面課堂中難以理解的問題。目前,這種基于真實課題的項目制教學形式被廣泛應用[6]。愛丁堡大學設計學院(Design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四年制產品設計專業課程中,從第二年開始將20學分課程進行項目化,第三年和第四年的240學分課程均以項目制學習展開,占總課程的54.2%。項目制學習同樣體現在UAL產品設計本科專業中,總共三學年,每年120學分,項目制課程占第二年80個學分,占第三年100個學分(圖1)。兩所學校的項目制課程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進階,讓學生從不同方向和層次思考不同的問題。相對于傳統的講課模式,項目制學習中學生從被動地獲取知識點變為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成為有能力的復雜問題解決者。通過溝通、協作、打破學習界限,在較大的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專業領域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形成專業創造力。
在我國,項目制學習的運用更多體現在本科學習階段末期的畢業設計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項目制學習應在更多年級課程中運用,根據不同階段增加項目難度。一方面,學生對社會話題進行思考,正確理解設計承擔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設計立場和培養職業向往。另一方面,通過參與課題項目,學校與相關企業、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得到指導與反饋,專業建設也由此不斷深入調整推進,以最大限度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
2.4 對學習過程中所有環節進行綜合評價
UAL產品設計專業規劃細則明確了10項課程結果要求中,除了知識掌握、實現作品、溝通與表達外,有4項是考核設計過程,強調了設計是以過程驅動的學科。同時包含UAL和LBORO在內的多所設計類院校的評價方式都是多維度的,其包含從設計構思到項目設計的小組和個人口頭報告,研究報告書、工作室實踐、設計過程記錄集合、視覺展示、研究論文和作品模型等,考察過程管理部分占總分數的35.7%,28%的占比來評估視覺呈現,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分別占14%和22%(圖2)。這種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作為評價原則,不完全以結果為導向,不設定針對所有課程的統一評價方法,讓所有參與進來的教師和管理者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分。另外,每門課程評價后會給予學生詳細評價反饋,成為學生改進下一門課程的指導方向。通過反饋結果對教學方式做出靈活調整,形成“評價—反饋—評價”的良性循環,學生的學習體驗受到重視,逐步形成高效激發更多創新精神的評價體系。
3 結語
本文以創新精神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設計人才現狀進行分析和英國大學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探究,給我國設計類人才培養提供了思路。設計類人才培養應從支持原始創新,自由探索出發,將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教育全過程。在大學人才培養改革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讓設計人才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保有最大的激情和最持久的探索,即創新精神,是我國未來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也是讓設計人才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趙江洪.設計和設計方法研究四十年[J].裝飾,2008(09):44-47.
[2] 許曉慧.“基于2025中國制造”高效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36-137.
[3] 張凌浩.適應未來轉型為導向的新時代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創意與設計,2020(1):09-13.
[4] 王小峰.從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看英國當代藝術教育[J].觀察與思考,2013(1)21-23.
[5] 鈔秋玲,王夢晨.英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探究及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5,35(2):119-128.
[6] 張弛.海外設計學科前沿人才培養模式趨勢研究[J].設計教育,2020(0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