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英
摘要:信息污染是一種不良現象,隨著現代傳播手段的不斷發展,危害性越來越大,勢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消極影響。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污染的類型分析、階段分析、危害分析和治理對策四方面入手,對信息污染現象做了討論,共同抵制信息污染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污染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既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指揮棒,又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航程的指南針。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在年輕群體中的深入傳播,原本是歷史性的、規律性的、共識性的理念,在碎片化的傳播中發生異化,混入了干擾性的、欺騙性的、誤導性的信息,這就是信息污染。
當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面對問題,增強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人的教育,教育機構和教育者把握傳播規律,對信息污染現象深入剖析,不斷增強學生信息辨別力,自覺抵制信息污染。[ 1 ]
一、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污染的類型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錯誤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錯誤信息是指信息內容是錯誤的,但是發布者本身沒有主觀上的惡意。此類信息污染多見于一些突發事件甚至是群體性事件的評論,由于參與者處于自發狀態和無組織狀態,無法實地調查,容易感情用事,偏離事實。另一方面,此類信息污染大多沒有惡意,只要應急管理機構發布權威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引導,一段時間后錯誤信息自然銷聲匿跡了。
2.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害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害信息是指信息內容本身是真實的,但是會對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危害。此類信息多見于一些高級科技情報和國家安全信息。有些不諳世事的學生會認為這種信息污染比較夸張,難以理解。[ 2 ]其實,科技倫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此類信息污染會導致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脅,因而科技發展必須遵從科技 倫理。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虛無主義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虛無主義信息是指信息內容是錯誤的,同時有主觀上的惡意,對社會和國家有危害。思想政治教育依賴于嚴肅的教材、嚴謹的討論,虛無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敵。社會上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娛樂至死”的手段,麻痹和破壞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和理想 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污染的階段分析
1.信息污染的生產階段
一般來講,信息生產過程比較規范,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從而保證了信息質量。而也存在一些信息的生產過程比較復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沖突也比較多。當前形勢下,有些信息生產的一般動機是出于某種經濟利益,或是出于某種社會影響。隨著科技進步和新媒體迅猛發展,信息生產量越來越大,所產生的信息污染也越來越多。
2.信息污染的傳播階段
當今時代正是傳播的時代,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打開手機就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傳播階段,信息污染通常的表現形式有:信息超載、信息垃圾、信息病毒等。污染信息不僅占用了大量的網絡資源和存儲空間,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錯位”——信息脫離了原生環境,產生“水土不服”,把真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弱化了。
3.信息污染的再生產階段
信息污染的接受方絕不僅僅是消費者,更大的可能是一個再生產者。相關數據顯示,“網民”的年齡分布越來越趨向年輕化,而青年學生由于知識結構和閱歷有限,判斷力不足,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現象比較嚴重。信息污染本身具有的選擇性接收、邏輯模糊等問題,反復的信息污染再生產必將威脅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定團結。
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污染的危害分析
1.信息污染對教育者的危害
信息污染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復雜。如今,互聯網已經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當中,教育者充分運用網絡的廣泛性、豐富性、及時性等特點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增加課堂趣味,活躍課堂氛圍。但是,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統一思想的導向功能,使得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偏差。教育者除了堅守課堂這個主戰場,還要主動出擊,在公眾平臺上傳播主流意識形態。
信息污染使教師的權威地位被解構。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加速了信息的流動,并且可以對信息的流動進行控制。海量信息的流動反過來又促使搜索引擎等新發明,進一步加強了網絡瀏覽者的探索性。青年學生往往沉浸于搜索引擎的強大和虛擬世界的刺激,覺得思想政治教師說了好多遍,不如自己上網查一查。其實,對現實的把握,問題意識的培養,這是計算機無法提供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所在。
信息污染使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失去控制。在當今信息時代,學生獲取和接受知識更加具有主動性,思政教師掌控主流方向的地位弱化,正常教學的開展已經有了一定的難度。知識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教師如果不了解網絡信息,不能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及動向,就不能為學生傳授最新的社會思潮,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信息污染對受教育者的危害
青年學生長期使用電腦和手機的行為使他們接觸到最新最熱門的信息,也為他們閱讀到受污染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多數青年學生熱衷的娛樂、交友、動漫、游戲網站恰恰是信息污染最嚴重的問題網站。由于青年學生接觸到污染信息后在寂寞無聊、無所事事的環境中更容易發生二次傳播二次污染,從而使有效信息更加難以辨識、難以 捕捉。
除了電子型信息污染,青年學生日常接觸到的還有現場型信息污染和文獻型信息污染。現場型污染是指直接觀察到現場發生的情況而受到的信息污染,比如青年學生臨近畢業找工作參加各類招聘會時,往往會收到琳瑯滿目的企業宣傳冊,其中可能會摻雜一些虛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文獻型信息污染主要指系統化規范化知識載體包含的信息污染。表現為各類圖書、報紙、期刊、雜志等等。比如圖書市場和雜志市場中的“成功學”書籍比比皆是,有的更是暢銷書,廣告鋪天蓋地。其實大多數“成功學”圖書都是“偽知識”,有的更是鼓勵青年學生在專業知識上奉行得過且過和不勞而獲的態度。
3.信息污染對傳播環境的危害
信息污染破壞媒介政治生態。信息傳播的滲透性和信息的自由流動性向國家網絡安全治理提出挑戰。由于政治體制不同,一些狹隘的保守主義者和敵對勢力利用科技上的優勢陰謀抹黑我國政權,企圖利用信息污染制造混亂。
信息污染破壞媒介經濟生態。互聯網時代的經濟提倡“吸引眼球”、“流量為王”。一些信息生產者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用低級庸俗的內容和形式去賺錢。一些網絡公司的內容平臺利用算法推薦、廣告推薦等方式,對信息污染采取默認的態度,實質上是為了經濟效益犧牲社會效益。
信息污染破壞媒介文化生態。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媒介的技術和工具屬性決定著信息的物理形式、時間范圍、速度快慢和管理規模,那么,媒介的社會組織屬性則決定著信息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可見,傳播媒介也是一種信息,它對傳播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比如,電視直觀形象,聲音喚起聽眾注意力,書本能夠長久保存等等。信息污染往往會破壞傳播媒介的“品牌”,使接受者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誤經驗,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信息污染的治理對策
1.加強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當前是互聯網時代,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把握科技發展的脈搏。身教大于言傳,教育工作者自身在信息的獲取、使用、創造和傳播過程中應遵守必要的倫理規范,合理合法地使用互聯網。教育工作者須聯系實際指出信息污染的危害,為信息污染治理樹立榜樣。
2.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
信息化時代,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養,才能達到防范信息污染的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受教育者的信息道德教育,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及提升受教育者對信息污染的“免疫力”。同時要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信息篩選能力、“防污”“排污”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夠有效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利用度。
3.強化網絡運營商的社會責任
建立平臺內容治理體系,加強平臺內容治理能力建設。審查算法推薦機制,算法推薦的機制應該透明化。網頁設計和APP設計對于可能的信息污染應該盡可能提示。在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沖突時,優先考慮社會利益。對于平臺上惡意的內容生產者,必須建立制度管理并嚴格執行。音頻信息和視頻信息和文本信息一樣,同樣需要審查。向用戶提供檢查真實性有效性的第三方機構的鏈接,提供算法推薦的定制版,并保護用戶隱私。
4.加強信息監督審查管理
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不斷促進網絡交往活動的程序化和規范化,使其在實現自我合法利益的過程中對國家制定的制度法律產生理解和認同。鼓勵科研機構對信息污染的研究,發展對信息污染的分級分類標準,設置多級類別,提升信息利用度。對算法推薦、廣告推薦、平臺內容創作等實行監管,實時控制不良信息源的主體,堅決堵塞污染源,加強網絡安全管理,打擊網絡平臺的非法功能。支持國家機構、教育機構在網絡平臺上建立賬號,打造專業化的思想信息平臺,將理論學習和普通大眾完全對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碎片化閱讀情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8SJSZ817)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歐陽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M]..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黃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J]..廣西社會科學,.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