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彪
分娩是指胎兒與母體分離轉變為獨立個體的過程,我國臨床以自然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分娩為主要方式,其中,自然陰道分娩更被醫學界認可和提倡,該方式對母嬰健康較好,且能大幅降低產婦并發癥和創傷,但陰道分娩對陰道的損傷較強,且產婦宮縮痛感劇烈,若遇到難產則不利于母嬰生命安全。剖宮產是針對骨盆小、胎盤異常以及胎兒發生異常等狀況的孕婦采取的方式,可避免產婦宮縮痛苦,是挽救母嬰生命的有效措施[1]。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剖宮產率控制在5%~10%最佳,最多不超過15%,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其對產科麻醉效果與安全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硬膜外麻醉是臨床常用的剖宮產麻醉方式,但由于產婦手術中的舒適感較差,肌肉不夠松弛,所以尋找其他保障母嬰安全且產婦舒適感更好的麻醉方式逐漸得到了更多的重視。目前全麻也被應用于剖宮產手術中,但對麻醉劑量和藥品的要求極高,加之母體身體素質各異,心理狀態也不同,全麻對新生兒的呼吸和循環均有一定影響,一旦選擇失誤則會嚴重干擾產婦體驗,并威脅母嬰安全,因此,麻醉藥物的選擇尤為關鍵[2]。以往瑞芬太尼應用于剖宮產全麻中有一定爭議,但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對藥物與血流動力學方面的認識不斷提高,瑞芬太尼的優勢越來越受到關注。鑒于此,選擇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2 例孕婦為研究對象,分析瑞芬太尼在剖宮產全麻誘導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2例孕婦為研究對象,根據單盲分組法進行1∶1比例分組,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各26 例。參照組年齡最小22 歲,最大38 歲,平均年齡(28.18±3.28)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標準中Ⅰ級12 例,Ⅱ級10 例,Ⅲ級4 例。觀察組年齡最小22 歲,最大38 歲,平均年齡(27.18±3.61)歲;ASA 分級標準中Ⅰ級13 例,Ⅱ級8 例,Ⅲ級5 例。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為第一胎,且為單胎妊娠;經檢查符合剖宮產手術的標準;孕婦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且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心、肝、腎、肺器官功能存在損傷者;并發糖尿病與高血壓者;精神疾病史者;免疫功能障礙者;對研究內涉及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手術前,對孕婦進行相關的基礎性檢查,檢查過程中不可使用對麻醉效果有影響的藥物,并預見性的做好母嬰搶救準備;麻醉前需對孕婦的生命體征予以監測,如心率、脈搏、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3];在左橈動脈做穿刺,并對動脈壓的數據予以監測;借助血流動力學系統對孕婦其他臨床指標予以監測;其中,參照組麻醉誘導方式選擇丙泊酚(北京費森尤斯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J20160089)、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責任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和阿曲庫銨,劑量分別為1.5 mg/kg、1.0~2.0 μg/kg、0.8 mg/kg,用藥方式為緩慢靜脈推注,利用面罩給氧3 min 后進行氣管插管,且術中利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進行維持麻醉,并按照孕婦的實際情況調整麻醉深度。觀察組麻醉誘導方式選擇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阿曲庫銨,劑量分別為1.5 mg/kg、1.0 μg/kg、0.8 mg/kg,用藥方式為靜脈緩慢推注,利用面罩給氧3 min 后進行氣管插管,且術中利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1、5、10 min)Apgar 評分,新生兒臍動脈血氣指標,孕婦不同時間(麻醉前、切皮時、分娩時和結束時)心率與平均動脈壓。臍動脈血氣指標包括pH 值、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Apgar 評分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分娩1、10 min 的Apgar 評分與參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分娩5 min Apgar 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臍動脈血氣指標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的pH 值、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與參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孕婦不同時間心率與平均動脈壓比較 麻醉前和結束時,觀察組孕婦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與參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切皮時和分娩時,觀察組孕婦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Apgar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新生兒不同時間Apgar 評分對比(,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新生兒臍動脈血氣指標對比()
注:兩組比較,P>0.05
表3 兩組孕婦不同時間心率與平均動脈壓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療健康的認知程度也隨之提高,且在孕婦分娩時對于剖宮產的認可程度也逐漸提高,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剖宮產率呈逐年遞升的趨勢。傳統剖宮產手術的麻醉方式為椎管內麻醉,但在麻醉技術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及短效麻醉藥物的不斷面世,臨床在剖宮產手術中選擇全麻方式的比例不斷提高,特別是對于椎管內麻醉方式存在禁忌證、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異常、大出血等情況的孕婦,全麻為其剖宮產麻醉方式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5,6]。臨床在剖宮產全麻中的用藥多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而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其安全性與麻醉效果更加。阿曲庫銨是一種藥效迅速的非去極化型肌肉松弛類藥物,其維持時間較短,但是起效較快,能夠不經過肝腎代謝,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其藥物原理是通過競爭膽堿能受體,對乙酰膽堿的傳遞起到阻斷的效果,兼有穩定心血管的效果,近年來常應用于剖宮產全麻的手術中[7]。丙泊酚是一種烷基酸類短效靜脈麻醉藥物,常用于臨床全麻的誘導與維持中,也是一種新型的、迅速的、短效的麻醉藥物,具有較高的脂溶性,能夠在胎盤中通過,將胎盤作為通道經過臍靜脈并到達胎體,進而達到麻醉的效果;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丙泊酚經肝臟代謝率達到50%,其余部分會在靜脈導管輔助下經過下腔靜脈進入體循環中,而當其達到腦循環時藥物的濃度已經在流通的過程中被稀釋,因此藥物濃度較低,而低濃度的丙泊酚適宜應用在剖宮產全麻誘導與維持中,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對新生兒長時間的呼吸抑制,有助于氣管插管時造成的應激反應,降低炎性進展與器官損害的幾率。芬太尼與瑞芬太尼均為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物,其中芬太尼屬于阿片受體激動劑,具有較強的麻醉性質與鎮痛性質,芬太尼的溶脂性較強,在經過胎盤時容易被其吸收,并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孕婦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且會增加新生兒呼吸抑制發生的幾率[8]。瑞芬太尼屬于芬太尼的衍生物,相對于芬太尼而言更具親脂性,可在胎盤屏障中輕松通過,并在成人血管外廣泛分布,通常瑞芬太尼經過靜脈用藥后1 min 內就可實現有效濃度,麻醉效果持續時間為5~10 min,而麻醉效果終末半衰期為10~20 min,其起效快,代謝快且半衰期較短,并可經過血漿與組織中非特異性酯酶水解完成代謝,其中約為95%代謝后會通過尿道排出。有關文獻報道,瑞芬太尼在先兆子癇合并血小板異常和肝功能障礙孕婦剖宮產中能夠有效降低孕婦對氣管插管的應激反應;此外,瑞芬太尼因在體內沒有蓄積,其副作用較少[9,10]。相關研究表明,瑞芬太尼消除速度較快,且年齡越小其消除的速度越快[11,12],因此應用瑞芬太尼進行剖宮產術中全麻誘導有利于麻醉效果,避免孕婦出現大幅度的深淺波動,更具有安全性。
綜上所述,瑞芬太尼在剖宮產全麻誘導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可保證孕婦血流動力學穩定性,減少對孕婦循環功能的負面影響,并能降低孕婦應激反應,對維持孕婦心排血量和穩定生命體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