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 吳金宇 鞠再雙
食管癌屬于目前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特別是胸上段食管癌發病率最高。而因胸上段食管癌位置較為特殊,手術治療難度較多。因此,多數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主要以放射治療為主。但因病灶區域需跨越胸廓的入口,解剖位較深,會導致放療時胸部與頸部交界處的劑量分布不均,同時,病灶與骨髓較近,限制了靶區劑量濃度,增加放療后局部復發率[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三維適形放療技術、強調放療技術的不斷應用,使得放療治療進入了腫瘤放射治療的新時代。以上兩種放療技術均可以準確、精確地提高靶區照射劑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照射[2,3]。因此,本次針對胸上段食管癌中三維適形與調強放療劑量學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 年1 月~2020 年1 月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收治的48 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進行編號,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男15例,女9例;年齡44~76 歲,平均年齡(60.53±7.14)歲;病變長度3~10 cm,平均病變長度(6.54±2.17)cm。觀察組男16例,女8 例;年齡45~77 歲,平均年齡(60.82±7.68)歲;病變長度3~11 cm,平均病變長度(7.20±2.33)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本次研究,且所有參與者均知情,并同意。納入標準:確診為胸上段食管癌者;首診病例;無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稱者。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腫瘤轉移者;合并其他腫瘤者;不愿參與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定位方法 患者機體保持仰臥位,行CT 掃描,即從全頸至肋膈角下3 cm 處,掃描層厚:5 mm,保持掃描連續性,不間斷。在取得掃描圖像后,向三維放療計劃中傳遞相應的圖片,并勾畫出危及器官、靶區。
1.2.2 靶區勾畫 食管壁全周性增厚,或是局限性增厚,食管壁厚度需要>5 mm,局部管腔以不規則狹窄為標準,結合食管鋇餐造影結果、食管鏡檢查結果,勾畫GTV,GTV 下界外放2 cm,上界向外入2 cm,前后、左右均外放0.5 cm,包括GTV 及其四周食管、食管旁組織等病灶為臨床靶區(CTV)。在CTV 基礎上外放0.5 cm,為PTV。
1.2.3 放射治療計劃 觀察組實施滑窗技術,控制好射束劑量、入射角度,對五個共面野進行照射,GTV 210 cGy/次,總劑量6000 cGy,95%PTV>6000 cGy;PTV 200 cGy/次,總劑量6000 cGy,95%PTV>6000 cGy。肺V25≤25%,V30≤20%;脊髓<20%,脊髓計劃區<45 cGy。對照組根據病灶的不同,采取不同野組合楔形板,對危及器官進行遮擋,并對各照射野樹重,進行重復調整,盡可能地降低危及器官的照射劑量,促使高劑量區可與靶區實現適形。PTV 200 cGy/次,總劑量6000 cGy,95%PTV>6000 cGy。危及器官全肺V25≤25%,脊髓劑量<45 cGy。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劑量學(PTV、GTV 的平均計量、最大劑量、V95%)、危及器官受照射劑量與體積(危及器官即指脊髓計劃區、脊髓最大受量與肺平均劑量,將肺可接受的5、10、20、30 Gy 照射的肺體積占全肺的百分比應用肺V5、V10、V20、V30 進行表示)[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劑量學比較 觀察組PTV、GTV 的平均劑量與最大劑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TV、GTV 的V95%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危及器官受照射劑量與體積比較 觀察組患者應用V5 野實施照射,兩組放療計劃中,機體脊髓耐受劑量為脊髓最大劑量。觀察組脊髓計劃區中的最高劑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放療時,全肺V10、V20、V3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肺V5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技術劑量學比較()

表1 兩組治療技術劑量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危及器官受照射劑量與體積比較()

表2 兩組危及器官受照射劑量與體積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多數食管癌臨床以放射治療為主,對于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來講,因病變部位較厚,食管行經處與脊髓較近、組織密度等的影響,在開展放射治療時,易出現腫瘤靶區劑量分布不勻現象,導致放射治療無法取得顯著的療效[5]。臨床為了改善此現象,開展了三維適形放療技術、調強放療技術治療,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應用性較廣,與常規放療相比,其可將照射劑量更加均勻的分布,提高放射效果的同時控制放射性損傷發生幾率。如患者病灶較大,或是出現淋巴區域轉移,應用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時,無法把握靶區劑量均勻[6,7]。調強放療技術是三維適應放療技術上完善出來的一種治療措施,其在頭頸部腫瘤、前列腺癌腫瘤中已取得顯著效果。且其與三維適應放療技術相比,調強技術靶區劑量分布更均勻,同時還可有效保護正常組織[8,9]。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PTV、GTV 的平均劑量與最大劑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PTV、GTV 的V95%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調強放療技術覆蓋率較高,同時靶區適應度較高,靶區劑量不均勻性較低,由此說明,調強放療技術在靶區適合度較佳。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應用V5 野實施照射,觀察組脊髓計劃區的最高劑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危及器官為脊髓,調強放療技術應用后可以快速減少照射體積,減少對四周正常組織的照射劑量,有效保護正常組織[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放療時,全肺V10、V20、V3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肺V5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全肺低劑量照射時,調強放療技術,野數增多與所受照射劑量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在胸上段食管癌中三維適形與調強放療技術劑量學有一定差異,后者效果較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