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敏 南昌工學院
在高校各項管理工作中,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與重點,加強對學生科學、有效的管理,能夠促進高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更好地開展與進行,促進高校各項管理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運行。與此同時,當前,高校的輔導員以及其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由于管理模式、管理思維的局限與落后,很多大學生并不服從管教,這大大地增加了學生管理的難度,影響和阻礙了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也制約了大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基于此,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二者之間得到更好地融合與滲透,積極的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培養大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養,引導大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理念、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更加積極、全面的成長與發展。
在我國高校教育教學中,學校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思想教育教學的重點。在當前教育教學中,高校要求教師人員要以身作則,為學做好榜樣,并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點滴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當然,高校教育是為學生做服務,因此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尤其在學校管理方面,傳統學生管理以強制措施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因此高校管理效果不佳。基于此,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從自我約束做起,化被動為主動,有意識地發揮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則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管理的質量。因高校實施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學校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之,高校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改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內容,并需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內容也做到與時俱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作用,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為學生提供更自由的空間,也讓高校學生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同時也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不斷拓展。高校實施信息化技術管理,能夠通過網絡化管理掌握主動權,同時也能帶動學生加強思想政治的宣傳,對學生起到的影響效果比較顯著。
學生是學校各項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與載體,學校要想實現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和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和方法,多了解、關心與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動態與生活情況,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學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管理核心與教育目標,切實的了解學生的疾苦與難處,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和解決思想上的問題以及行為上的缺陷。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化,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須要對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地位予以充分且全面的尊重與重視,要多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來實施個性化、科學化的管理工作,讓思政教育的作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促進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之間相互促進與補充,共同實現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的目標。
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體系能夠有效引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然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傳統考核評價制度體系之間存在明顯的適應性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創新。例如,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并合理分配相關內容的權重比。《高校學生工作思考與探索(2019)》中《從主體需求出發改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于“用途理論”的分析》一文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考核評價制度體系的優化,應當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實踐能力提升為最終目標,思想政治基礎理論知識僅僅是大學生實踐能力體現的“工具”,轉變高校師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認識,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任何管理理論的制定都是依據特定時代管理實踐下的產物,但是在新時代互聯網科技革命的進程中,過去的理論和思想會引發新的問題,那么究竟要保留、改進還是淘汰,毫無疑問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管理理論將更適合新的實踐和新的社會環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任何一個事物想要發展的必然選擇,學生管理工作要想得到發展,就要改變落后的管理方針,制定個性化服務,在大數據資料中根據學生的特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模式。這種針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夠極大程度的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大數據技術科學應用中,找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獲得學生的數據分析,再結合學生個性化特征開展管理工作。就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制定合理有效的職業發展規劃,讓學生可以高效化學習。
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管理,會影響其未來的成長,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則會為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因此會影響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所以高校要促使兩者得到有效融合,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以此來尋求更好的融合方法,讓學生能與社會實現完美對接。當下推進學生教育管理與思政教育融合,是最為重要的思想引領任務,必須要發揮出教學的載體作用,為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其次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按照學生的發展需求,使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獲得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