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燕 朱秀芬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乳制品等在從產地到消費終端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防止污染變質、減少庫存損耗、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特殊供應鏈系統。[1]
呼倫貝爾作為一個農產品主要供應地,出產大量的特色農產品,對農產品的儲存、運輸等也提出較高的要求。近幾年呼倫貝爾市在政府支持和當地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農產品冷鏈物流有了較快速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導致物流因素成為發展地方經濟連接外部市場的瓶頸。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品健康安全日益受到重視,對農產品新鮮度和營養性的要求也漸漸提高。呼倫貝爾地區憑借呼倫貝爾草原羊肉、呼倫貝爾牛肉、呼倫貝爾鯉魚、呼倫貝爾藍莓、呼倫貝爾馬鈴薯、呼倫貝爾黑木耳等綠色產品成為全國主要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近年來,農產品收入已經成為呼倫貝爾市主要收入之一。
2018年,呼倫貝爾市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46.64億元,比1949年增長424倍,年均增長9.1%。202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提高到495.31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5%,占全年生產總值的42.25%。[2]一方面,如此大比例的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儲存、運輸勢必帶來冷鏈物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伴隨著中俄蒙國際物流園區成立,大量農產品也銷往俄羅斯、蒙古等國,呼倫貝爾農產品成功走進了國際市場。伴隨著農產品市場銷售范圍的不斷擴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也在不斷地擴大。
2015年八部委批復了《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規劃》,確立了呼倫貝爾市的戰略地位,使得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呼倫貝爾市成為國際商貿物流區的核心城市。呼倫貝爾政府2017年提出,要加強國家冷鏈物流示范市的建設,加速濱洲鐵路沿線城市物流帶的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以“聯通中俄蒙、輻射東北亞”為導向,建設現代化、跨境農產品物流體系已基本形成。以海拉爾中蒙俄國際物流園區、阿榮旗嶺東物流園和滿洲里口岸農產品進出口加工倉儲物流園區為重點,形成嶺東、嶺西、口岸物流園區布局,三大農產品倉儲全部建成,已經成為在全球有影響力的物流節點。并涌現出牙克石大興安國際物流園區和滿洲里森富中俄跨境商貿物流綜合園區等全國優秀物流園區。
1.建立協調機制
2020年11月5日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發布《呼倫貝爾市冷鏈物流發展實施方案》,對“十三五”期間呼倫貝爾市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做出安排和布署,從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點任務、實施步驟等方面做了具體的說明。為保障該方案的順利實施,建立由市多部門聯合推進的協調小組,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市政部門、國土規劃部門、農業部門、商貿流通主管部門分別負責總體規劃、運輸環節、項目用地、農產品產地的生產性冷庫設施建設指導、冷儲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指導,聯合推進全市冷鏈物流建設。
2.加強政策扶持
根據冷鏈物流行業的特點,在各項政策方面給予支持,為冷鏈物流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對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在建設用地、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根據冷鏈物流企業經營特點,重點對承擔政府保供職能的企業在稅費減免、冷鏈運輸綠色通道等方面按食品企業優惠政策執行冷鏈物流企業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執行工業企業(倉儲用電)最低標準,以降低物流成本,促進冷鏈物流業持續健康發展。[3]
呼倫貝爾市目前在冷鏈儲藏、運輸等硬件設施方面相對完善,在海拉爾區、滿洲里市、牙克石市、鄂溫克旗、陳巴爾虎旗、扎蘭屯市、新巴爾虎右旗、阿榮旗等地都建成相應物流基礎設施,其中都包含了與當地主要農產品儲運相關的冷鏈物流設施。但是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相對落后。雖然2016年“內蒙古農畜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就已經搭建,新建成的物流園區也在政府的要求下加入了平臺,并進行了相關的建設,但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單個企業對客戶信息、訂單信息等采取了現代信息化手段,建立自己的網絡系統,但是相互之間信息不能共享,從而影響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效率,會造成總體的物流資源不平衡,出現閑置與緊缺同時并存的現象,特別是在運輸資源這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
2018年至2020年,在市政府的推動下呼倫貝爾市冷鏈物流建設有較快發展,但多數都是新建成的項目,還有很多是處于建設期的項目。大部分都是以某一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為主,建設冷鏈物流系統,且多以物流自營為主,冷鏈倉儲及運輸設備設施基本就是服務于自身,企業自行運輸受規模和地域范圍的影響都會導致運輸成本升高。目前順風集團是與呼倫貝爾市在冷鏈運輸方面有較多合作的企業,但是外運運輸成本會非常高。例如從海拉爾到呼和浩特市10公斤的羊肉運費需要160元,平均每斤羊肉要負擔8元的運輸成本。調查發現如果是運往黑龍江哈爾濱,或哈爾濱鐵路局管內運輸,冬季的運輸成本相對較低,單位產品的運價平均不足1元,但超出這個區域范圍就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夏秋季節是呼倫貝爾市的旅游旺季,各地消費者對牛肉、羊肉、藍莓等農產品的需求量加大,但夏季高溫會大大增加冷鏈儲存成本。農產品對物流配送要求較高,對每個企業來講,大量的農產品要運往全國甚至運到國外,精準化的配送服務并不經濟。
呼倫貝爾市物流企業小而散的問題較為突出,大部分物流企業屬中小規模,經濟效益比較低,相當一部分物流企業只能提供單一服務,有的只有并不標準的冷庫,有的只能提供冷藏運輸車。許多外省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在呼倫貝爾市尋找其合作伙伴時,都會因當地冷鏈物流企業分布較分散,資源難以整合,運作起來成本太高,雖然2016年開始政府就出面和大型物流公司協商冷鏈物流合作事宜,目前也并沒有太實質性的進展。究其原因就是呼倫貝爾市農產品冷鏈物流集約化程度低,供應鏈上下游對接不上,缺乏上下游企業的協調與整體規劃,投資成本過高,現有的冷鏈物流多停留在運輸和儲存上,不能夠做到對上游面向產地整合資源控制供應端,從而縮小了增值空間;對下游面向需求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還不夠完善,導致冷鏈物流難以達到規模化經營。
冷鏈物流的運營與發展,離不開專業化的人才,當前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都比較缺乏。在呼倫貝爾市也不例外,調查資料顯示:呼倫貝爾市70%的冷庫從業人員是普通員工,大多數都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直接上崗,也少有從業經驗及冷鏈物流專業化知識,難以勝任現代先進的物流設備設施操作和管理工作。許多企業冷鏈物流人員配備不足,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也很普遍,導致冷鏈物流效率低下。
以龍頭企業帶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按照標準化要求配備車輛定位及溫度監測和控制系統,開展全程冷鏈監控,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訂單管理等都實行信息化管理,實現配送作業標準化。構建信息化平臺實現市場需求和冷鏈資源之間的高效匹配對接,提高冷鏈資源綜合利用率。推動地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之間的信息數據共用、資源共享,實現共同配送。密切聯系供應鏈各主體,以整合農業網絡,用信息搭建起從“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通道。
呼倫貝爾地區地域遼闊,雖然在不同的旗(市)都有較大型的具有一定冷鏈物流資源的企業,例如農墾集團、呼倫貝爾市鼎吉羊畜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新右旗)、呼倫貝爾市享自然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鄂溫克旗)、呼倫貝爾寶隆農牧產品加工倉儲物流中心(牙克石)、草原冰鑫冷鏈物流(扎蘭屯)都是屬于當前冷鏈物流相對完善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最先一公里”能夠充分發揮冷鏈物流的作用,但是在企業產品外運方面就成為瓶頸,這些企業之間距離也較遠難以形成合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與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結合起來,更廣泛與開展冷鏈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降低自身運行成本。目前只有少數企業與順豐、京東等第三方物流合作,大多是基于電子商務的合作。順豐的運輸成本還是比較高的。當下,蘇寧及圓通、韻達、申通、中通等大型快遞公司也都紛紛開始聯合上下游的相關資源建立冷鏈物流,進入該市場,下一步會有更多的物流企業參與進來可以大大節約物流成本。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中提出,鼓勵農產品產地和部分田頭市場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貯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加強先進冷鏈設備應用,加快補齊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加強面向城市消費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發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溫配送。冷鏈物流平臺企業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與小微企業、農業合作社等深度合作,為小型市場主體創業創新創造條件。[4]
目前,呼倫貝爾市的冷鏈物流企業多以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為主,需要完善產業鏈,加強處于供應鏈上游的種植、養殖企業的合作化組織,發展農產品加強種植、養殖戶的電商合作組織整合上游供給資源,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為主的冷鏈物流動作模式,以農墾集團等為代表的組織模式,同時注重與電商冷鏈物流的對接,有效提高產業集中度,整合上游資源,解決“最先一公里”的短板以解決生產資源分散,爭取創造更多的價值增值。同時對處于“最后一公里”的下游銷售終端加強管理,也可以考慮發展連鎖零售企業,整合下游小微零售企業資源,發展共同配送。
1.聘請專業人員對冷鏈物流從業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等。例如新進的冷鏈物流專用設備,可以讓廠方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必要的培訓指導,并完善售后服務。
2.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例如呼倫貝爾技術職業學院開設物流專業,有多名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呼倫貝爾學院也開設與物流相關的專業課,相關企業可以邀請專業教師對企業的員工進行培訓。還可以考慮與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達成合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學生實習提供機會,同時也便于企業發現人才,做好人才儲備。
3.政府加大對冷鏈物流的支持力度,開啟綠色通道,為區內外高端人才的引進創造條件,企業完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打造良好的用人環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完善的冷鏈物流系統既可以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又可以帶動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促進我市農民穩定增收,從而促進呼倫貝爾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將為呼倫貝爾市綠色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國際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