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 華 許 周 菲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八步沙林場時提出:“要弘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1]以“六老漢”為代表的三代治沙群體幾十年如一日,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形成了以“不畏艱難、實干苦干,勇于探索、唯實創新,矢志堅守、接續奮斗,勇挑重任、護衛家園”為基本內涵的八步沙精神。這種精神形成于八步沙人民治沙造林的綠色發展實踐中、美麗鄉村建設的綠色發展行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成效中,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體現。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2]。八步沙精神及其綠色發展經驗為我國實現農村生態治理良性發展、鄉村振興持續推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治沙群體扎根沙漠,勇挑重任,當初接過父輩鐵鍬的年輕人也在時光的磨礪下成了老漢。八步沙的綠色發展實踐經歷了千難萬苦,最終實現了綠化沙漠、脫貧致富、長遠發展、代代傳承的夢想。
八步沙林場位于河西走廊的東端、騰格里沙漠的南緣。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到春季寒潮南下,八步沙便風沙漫天,沙丘以平均每年七八米的速度向前滾動,不僅侵蝕周圍的村莊和農田,而且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是沙進人退?還是人進沙退?擺在八步沙面前的是艱難的決策。以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為代表的6位村民,為了保護家園,與風沙展開了一場較量。他們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沙生植物,捍衛生存家園。為了提高沙生植物的成活率,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為尋找水源,徒步走到幾公里外的水源地取水。為了防止村民放牧,輪流值班,半夜不敢入睡,對種下的沙生植物用心守護,細心呵護,萬分珍惜。三代人放棄走出沙漠的機會,留在條件艱苦的家園,不斷努力探索治沙造林的方法,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推進治沙造林事業的發展。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理封沙育林面積37.6萬畝,為八步沙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保障了生存家園的安全,筑牢了八步沙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不斷改進治沙方法,變不毛之地的沙漠為郁郁蔥蔥的綠色家園。他們首先是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栽種樹苗,后來,建立試驗區,用草壓在樹苗上阻擋風沙,但是成活率僅4成。他們并不滿足,請教縣林業局技術員,改進治沙辦法,在固定沙丘周圍構筑立體固沙體系,在活動沙丘上種植飼草灌木,1984年經過數次的檢驗他們所種樹苗成活率達78%。用這樣不斷探索的方式,八步沙的綠色發展開啟了良性循環之路,形成了“以農促林、以副養林、以林治沙、農林牧副多業并舉”的發展方向。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六老漢”們主動承包了治沙工程,并向專業的技術員學習“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治理好沙漠之后,他們開始尋找“生金”的方式,辦理養殖場,利用互聯網平臺將產品推銷出去。第三代治沙人中,第一個大學生利用“螞蟻森林”為林場爭取了1000萬的基金,并利用“互聯網+治沙”模式,打破時空和地域界限,為林場帶來新的效益。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尊重科學不斷實現沙漠綠化,為其他沙漠地區的綠化提供了借鑒,增強了我國發展綠色沙漠的信心。
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代代相傳,縱使困難重重,仍堅持不懈,在堅持綠化沙漠的過程中帶動經濟發展。“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奮斗,郭朝明勸說自己做生意的兒子郭萬剛留在八步沙,“人不能只看眼前的那一點點,要往長遠的看。”[3]在他看來既然決定治沙就要代代傳承下去,不能一時興起。第一代治沙人立下共同承諾,無論啥時候,每家都得出一個人,誰要是干不動了,就讓后人來接班。這一承諾,便是三十年。三代人接續奮斗,在治沙的崗位上勤懇奮斗,始終堅守“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治沙是關系到千秋萬代的事業,要有恒心和耐心,同時也要肯吃苦,會吃苦。正是他們的持之以恒和不畏艱險,八步沙林場甩掉了貧窮的帽子。2018年,在縣政府的幫助下,八步沙開始將治沙與產業富民、精準扶貧相結合,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致富的目標。“六老漢”三代人不斷堅持植樹造林,綠化沙漠,郁郁蔥蔥的綠色沙漠給八步沙人民帶來生態效益,在實現綠水青山中帶來了金山銀山,深刻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大批共產黨員,身體力行,吸引一批批青年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為建設美麗家園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1973年,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在八步沙種植榆樹、沙棗、花棒,公社干部見到后,要為他樹碑立傳,他使勁搖頭說:“我是共產黨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黨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將來給我戴大紅花,樹碑立傳可要不得,萬萬要不得!”[4]治沙之初,他們也曾受到嘲笑、質疑、挖苦,甚至家人的不滿。即便受到所有人的質疑,他們仍保持初心,毅然決然卷起鋪蓋,住進沙漠里。第一代治沙人中石滿老人因病倒下,臨終前他向子女提出要求,把自己葬在八步沙,要替后代人看守著八步沙。正是因為郭朝明、石滿等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八步沙才實現了今天的發展。時至今日,八步沙林場三代人已經堅持了40年,共同努力守護著這片綠色寶藏。在八步沙林場正是黨員發揮了先鋒帶頭作用,才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人義無反顧地參與到植樹造林的偉大事業中,創造了八步沙林場抵抗沙漠化的奇跡,吸引了一代代人的前赴后繼、不息奮斗。
八步沙“六老漢”及其后代通過自身的努力,艱苦奮斗,敢于同肆虐的風沙作斗爭。他們因地制宜鉆研治沙方法,向當地林業局請教科學的治沙方法。三代人輩輩相守,堅持不懈,子承父業,矢志不渝。尤其是黨員干部勇挑重任,發揮帶頭作用,率先參與到治沙工作中,給村民們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八步沙林場的成功實踐離不開“六老漢”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努力。1981年,“六老漢”以“活人不能讓沙子欺負死”的決心,毅然聯戶承包組建了八步沙林場,開啟了一段“誓把沙漠變綠洲”的征程。1993年的一場黑風暴突襲而來,帶走了古浪二十幾個孩子的性命,使“六老漢”更加堅定了治沙信念,他們主動想方設法治沙造林,建設自己的家園。八步沙林場廣植沙生苗木,形成了一條防風固沙綠色長廊,收獲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在綠色長廊保護和涵養下的十多萬畝農田實現了增產10%。同時,八步沙林場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將防沙治沙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承包實施了國家各項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帶動了周邊農民共同治沙造林,并發展了肉蓯蓉、枸杞、紅棗種植等特色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在治沙造林中得到充分保障。正是在治沙實踐中,八步沙人民形成了不畏艱難、苦干實干的拼搏精神。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是當地最大的風沙口。第一年植的樹經過一場狂風所剩無幾,八步沙“六老漢”不甘放棄,總結失敗經驗,學習治沙方法。他們經過實踐逐漸琢磨出了從單一植樹法到壓草植樹法再到喬、灌、草結合的立體固沙法,所植苗木的種類也都是適合沙漠生長、具有防風固沙能力的沙生植物,例如檸條、花棒、白榆等,使得植樹的成活率不斷提高,樹苗抵抗風沙的能力增強,林場防風固沙成效明顯。“六老漢”以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科學分析、永不言棄的態度,因地制宜地總結出沙漠綠化的方法。但沙漠綠化并不是八步沙人的最終愿望,他們還積極將治沙產業化,在信息化時代與時俱進引入“互聯網+治沙”模式,帶動了相關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農民致富。八步沙治沙人一代又一代不畏艱難險阻,不斷探索科學的治理、管理、發展方法,最終實現了人進沙退。在實踐中,八步沙人民形成了勇于探索、唯實創新的進取精神。
八步沙的成功離不開三代人的代代相守,他們堅信生態環境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正是八步沙人的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才換來今日的綠色發展與幸福生活。三代人不移愚公之志,謀求八步沙林場長遠發展,以治沙造林為始,與風沙為伴、與天地同眠,不懈奮斗、艱苦創業,一代人接過上一代人的鐵鍬,獻身荒漠化治理事業,世代相傳。經過長遠堅守,歷經滄桑更迭,八步沙從沙漠變綠洲,但他們的治沙造林的步伐從未止步。治理好八步沙后,“六老漢”們主動請纓,向騰格里沙漠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發起挑戰,在騰格里沙漠構筑了一條穩固的綠色防護帶,保護了鐵路、公路、油氣輸送線路,保衛了人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份堅守不懈、真實樸素的精神,為他們不斷尋求新的突破、新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新一代治沙人繼續為八步沙的發展摸索前進,促進了治沙產業化、治理科學化、管理現代化,深刻踐行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矢志堅守、持續奮斗精神的引領下,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共產黨員的身先士卒、勇于奉獻是八步沙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始終堅守治沙守護家園的初心,為八步沙人民謀幸福的使命。他們在家園面臨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勇敢地同沙塵暴作斗爭,全心全意為自己的家鄉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奉獻自己。共產黨員沖鋒在前,民心追隨在后;共產黨員吃苦受難在前、享樂在后。六老漢以黨旗為引領,矢志不渝、拼搏奮斗的事跡感人至深,一代代治沙人以嚴格標準要求自己,建造起了騰格里沙漠里的綠色長城。八步沙治沙人以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純潔的信仰充實自身、先進的方法治理沙漠,不斷學習、善于總結,使黨旗在荒漠之中高高飄揚,使民心在黨旗的周圍緊緊凝聚,在荒漠中綻放了絢麗之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八步沙取得今日的成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更離不開共產黨員為之努力的堅持與拼搏。共產黨員以最具擔當、最講奉獻、最能堅持的魄力帶領八步沙人民不斷取得了更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加強農村生態治理,對實現農村生態權益平等,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中央一號文件把生態振興擺在鄉村振興的重要位置,把推進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來抓。“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有效方式。”[6]259八步沙的綠色發展正是實現生態治理的一種模式,吸收借鑒八步沙精神能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啟示。
八步沙林場共產黨員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無所畏懼,吃苦耐勞,踏實努力,始終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應當借鑒八步沙以人民為中心的經驗,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廣大農村擁有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源、宜人的氣候,實現農村生態美麗、人居環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7]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關乎鄉村生態振興,關乎美麗中國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深刻體現,所以農村生態治理不能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做到真正為民謀福利。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首先,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不具備城市生態治理的科技、人才、基礎設施等優勢,因此黨和政府要給予農村政策傾斜,更好地保護村民的生態權益,實現公平公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全面考慮各方因素。如污水防治、耕地保護、生活垃圾處理、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處理等,尤其要科學規劃古村鎮,系統治理田園風光,堅決打好農村生態治理綜合防治攻堅戰,真正保障人民的權益。最后,構建農村生態補償機制。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分布著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濕地等眾多生態功能區,承擔著重要生態任務。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占用農村資源,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因此,政府要切實考慮村民的經濟效益,加大對村民的補償力度,調動農村生態保護與治理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8]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在治理中要最大限度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八步沙林場的發展做到了科學治理生態環境。通過向當地林業局請教治沙方法,創新了治理生態環境的方式,運用互聯網等大數據等治理風沙,提高了生態治理的效率。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也要創新發展思路,因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治理過程中要綜合把握各方面之間的關系,不能因循守舊,要推進發展思路的創新。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發展思路創新能夠促進農村生態治理的高效率、高收益。在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要發揮科技的作用,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農村不同的綠色發展模式,要積極開展農村生態治理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不同的發展模式。
首先,要發揮科技的作用。在推進農村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促進科技與農業的深度結合,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發展生態農業。“依托科技的力量,實現農村生活與資源的消費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地區清潔能源的發展,提升農村生活的宜居性。”[9]其次,生態治理要因地制宜。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應遵循綠色發展這條主線,在著力構建綠色化發展模式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模式。例如,甘肅民勤縣因地制宜在沙漠地區種植沙蔥,把小沙蔥發展成大產業,改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定西地區農業用水缺乏,農業種植成本較高,當地人民利用自身靠近乳業基地的優勢,發展草產業,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這些都是因地制宜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典范。最后,要開展生態治理的信息交流。農民生態環保意識較弱,信息交流較為閉塞,加強農村生態治理的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生態治理的信息交流需要基層政府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引導村民學習生態治理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核心理念,從思想上提高對生態治理的重視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10]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也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把握大局,著眼長遠,同時也不可忽視生態治理的長期復雜性、艱巨性。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定生態環境保護的信念,不斷抓生態環境治理。
首先,要堅定生態環境保護的信念。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而復雜,治理過程漫長,必須直面困難,堅定信念把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做好。其次,發揮好人民群眾的力量。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村民是生態環境治理不可缺少的主體。政府要發揮好村民的治理主體作用,動員村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教育,促進農村生態文化建設,在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上提高村民的參與度。只有村民積極參與,從思想上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從行動上自覺培育良好生態行為,才能真正改善家鄉環境。最后,在治理中要著眼大局、放眼長遠,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既不要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也不要導致經濟停滯的生態保護,要找到一條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11]一個人、一代人堅持生態環境的治理并不難,難的是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堅持下去,生態環境的治理要做到堅持不懈,世代把治理工作做好,保護好人類的生存家園。
基層黨組織在八步沙生態治理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村生態治理工作關鍵在黨,要靠基層黨員干部發揮作用,治理的成敗在于黨員干部的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的作用,要把鄉村黨組織建設好,把領導班子建設好。”[6]261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組織的領導,基層黨員干部要自覺承擔農村生態治理的責任、加大對基層組織治理環境的監督力度。
首先,堅持黨對基層組織的領導。加強農村生態治理工作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2021年1月4日,中央出臺《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活動。因此,基層組織要堅持黨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領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其次,基層黨員干部要自覺承擔農村生態治理的責任。治理農村生態環境,離不開基層黨員干部的主動擔當與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為國家的綠色發展著想,時刻服務于農村生態治理,把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為實現鄉村生態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八步沙林場時強調:“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只要共產黨員首先站出來、敢于沖上去,就能把群眾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打開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12]最后,加大對基層組織治理環境的監督力度,把農村的綠色發展作為評價基層組織政績的重要標準。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要提高其在農村生態治理中的比重。要充分發揮廣大村民的監督權、知情權,倡導廣大村民對生態環境治理力度與成果的監督,促進農村基層組織改進工作方式,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組織保障。
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八步沙人民始終為人民利益考慮,頑強拼搏,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在治理生態環境時堅持科學的方法,堅持不懈,著眼長遠生態利益,并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的經驗,為農村生態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經驗和思路。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要做到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這既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的提升,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追求,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治理之路任重道遠,我們相信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努力,發揚八步沙精神,一定能夠取得農村生態治理的良好效果,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和諧,建成美麗鄉村,最終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