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明代節日詞研究

2021-01-16 11:18:19葉洪珍
河西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文化

葉洪珍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教育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國的傳統節日人文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傳統節日發展到明代,節日活動豐富,節日功能穩定。明代詞人生長于深厚的節日土壤,實踐著多彩的節日活動,創作了大量節日詞。筆者通過查閱《全明詞》(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中華書局2004年版)和《全明詞補編》(周明初、葉曄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統計出明代節日詞(包括元日詞、元宵詞、清明詞、端午詞、七夕詞、重陽詞、除夕詞)約1200首。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呈現形式,明人在詞中描摹節日物象、描繪節俗活動、抒發節日情思,反映出詞人對節日文化的熱愛、賡續,也使節日詞本身具有了民俗文獻的價值和承載節日文化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明代詞人在節日詞的詞牌選擇、詞韻推敲,以及文本中典故的運用、詩詞的化用等方面深受傳統文化和前代文學的影響,特別是宋代節日詞的滋養。明代詞人在節日詞中的寫作傾向及創作態度,彰顯出詞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

一、追懷節日相關人物及故事

傳統節日在形成過程中會產生某些傳說,在流傳過程中也會涌現文人雅士的節日故事。某些與節日相關的人物和故事歷經歷史的選擇與沉淀,往往成為節日密不可分的部分。那些讓人們在節日懷想起來的歷史人物及各類故事,往往具有豐厚的精神內涵和美好的文化品格,極富價值和魅力。詞人在作品中追懷這些人物和故事,便是在認同和賡續民族傳統文化。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富有文化底蘊的節日,積累了許多人物故事與歷史遺跡,明代詞人在重陽詞中常借用文人雅士的重陽故事來傳情言志,也使辭章更含蓄蘊藉,彰顯出詞人對傳統文化的追憶和親近。“龍山落帽”是明人在重陽詞中使用較多的典故,《晉書·孟嘉傳》載:“九月九日,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地,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嘆。”[1]明代詞人多用此典,韓邦奇《木蘭花慢·重陽》:“便短發、蕭蕭從渠落帽,也自無妨。龍山高人已往,看龍山依舊晚蒼蒼。”落帽也無妨,龍山依舊郁郁蒼蒼,詞人以“龍山落帽”之典將豪情逸致表現得淋漓盡致。高濂《高陽臺·重九》:“盡幽閑,佩萸力健,落帽人狂。”詞人自比“落帽人”孟嘉,展現了曠達的胸懷。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次友人韻》:“戲馬臺荒,龍山人老,往事休追惜。”古時的重陽節,宋武帝劉裕曾登戲馬臺,孟嘉有“龍山落帽”的雅集,詞人感今懷昔,憑吊與重陽節有關的古人、古跡。“白衣送酒”也是明代重陽詞常用的典故,《續晉陽秋》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2]陶淵明以“白衣送酒”的故事和“采菊東籬下”的詩句表現了閑適的生活和悠然的興致。明代詞人接受并發展了這一典故的內蘊,如韓邦奇《臨江仙·重陽》以“白衣攜酒至,黃菊幾枝開”抒發灑脫的情懷。

關于端午的起源,受眾最廣的說法是端午源自紀念屈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唐·文秀《端午》)。歷代端午詩詞涉及屈原者頗多,明代端午詞中與屈原有關的詞句比比皆是,多是悼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潔品格,寄托懷古的幽情,書寫現實人生的感悟,即“吊屈添來余恨”(許谷《風入松·癸亥端午》)。“三閭大夫”是楚官職名,屈原曾任此職,劉基《燭影搖紅·重五》:“筠粉初銷,海榴花外絲絲雨。青槐綠柳又新蟬,凄咽黃鸝語。”端午時節,榴花似火、細雨如絲,槐樹青青、綠柳成蔭,蟬鳴陣陣、鶯啼聲聲,詞人對此佳景,思緒卻飄向千載之前,遙想當年屈原的事跡,感慨不已,“想當年、三閭故楚”。“靈均”是屈原的字,孫承恩《賀新郎·舟中值重午》:“我欲將興亡作鑒,悃誠誰托。惆悵靈均今已矣,水底英魂寂寞。又誰辨、醉醒清濁。感事羈懷頻吊古……”時值端午,詞人漂泊水上,不由地追憶投水殉國的屈原,他想借鑒過去興亡的歷史,然而一片誠懇之心,誰又能解?可惜憂國憂民的屈原早已葬身水底,再無知己,空余悵惘。劉炳《水龍吟·己巳端午》:“魚腹沉冤,眾人皆醉,一樽誰酹。”詞人以“魚腹沉冤”來感嘆屈原忠而被謗、投江殉國之事,充滿無限嘆惋。與端午源自紀念屈原的說法類似,在民間傳說中,寒食源于紀念春秋時被火燒死的介子推,有禁火之俗。寒食與清明相連,逐漸被清明合并,高濂就稱清明時節為“禁煙時序”(《喜遷鶯·清明》)。后人在千年以后仍然追思介子推的忠孝和堅守,延續著禁火慣例。

牛郎織女的故事婦孺皆知,牛郎、織女、喜鵲等形象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牛女故事經久不衰,明代七夕詞多處提及牛女故事,如“牛女雙星會鵲橋,銀漢夜迢迢”(黃淮《南鄉子·七夕嘲女牛》);“靈鵲橋成,銀河喜度,迢迢今夜,年年此會”(韓邦奇《醉蓬萊·七夕》)。月崇拜為古代的自然崇拜之一,是典型的社會文化現象。月的神秘性激發了先民的神奇想象,嫦娥奔月的神話家喻戶曉。月意象承載著國人對家鄉和團圓的期盼,月情結滲透于中華文明史中,“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人在中秋詞中寫月時,常涉及“嫦娥”這一形象,“嫦娥過我,飛輪碾破秋碧”(陳霆《酹江月·中秋上劉太守》);“嫦娥今夜,共誰談笑如玉”(夏言《念奴嬌·中秋對月》)。無論是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是嫦娥奔月的神話,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代代流傳。在文化傳承的歷史長河中,明人在七夕和中秋詞中運用這些形象和故事具有承先啟后的意義。

此外,某些典故雖與詞人描述的節日本身無關,但符合詞作的情境,契合詞人的情感,利于表情達意,也會被詞人納入辭章中,進行藝術地書寫和鮮明得張揚。劉基《金錢子·五月五日作》:“王謝亭臺,杳不知何許。獨立蒼茫,亂鴉啼、滿城鐘鼓。”王、謝是東晉世家大族,冠蓋簪纓,然而人事代謝,王謝后裔流落不知何處,當年繁華一去不返,詞人在此處用“王謝亭臺”之典表現歲月的流逝、世事的變遷。劉炳《水龍吟·己巳端午》:“愧相如多病,歸來鬢痕如縷,往事風流莫記。”西漢司馬相如患消渴疾,后因病免職,住在茂陵,詞人用“相如多病”一典寫自己年老體衰,表達年華老去的傷感。陳霆《水調歌頭·中秋》:“起舞答清興,歌罷唾壺殘。”詞人用晉朝王敦“唾壺擊缺”的典故,表現自己感慨時局、憤懣不平的激昂之情。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次友人韻》:“杜老飄零,沈郎瘦損,此意天應識。”詞人使用“杜老”“沈郎”,自比晚年漂泊的杜甫、多病消瘦的沈約,渲染節日不能歸家、無人陪伴的孤苦情狀。明人在節日詞中使用典故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受傳統文學影響之深、之廣,于此可見一斑。

二、化用前人節日相關詩詞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典詩詞文溫以麗、意深而遠。明代詞人在創作節日詞時,善于從前代文學寶庫中尋覓佳句,加以化用。如此化用,既為詞作增添文采,又賡續了前代文學的精華。“自有淵明始有菊”(辛棄疾《種梅菊》),明代詞人在寫重陽菊花時,常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展現出對陶淵明構建的菊花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的認同。“東籬下還見菊花黃”(韓邦奇《木蘭花慢·重陽》),“自有竹籬斜徑、菊花開”(葉小鸞《南柯子·九日》)。這兩處詞句便是化用陶詩,意蘊閑適,情境悠然。明人亦用“采菊東籬”之恬淡意境反襯感傷情緒,如“采菊有誰忘世慮,催租底事妨詩句”(邵亨貞《滿江紅·丙午重陽……望九山》)。茱萸是重陽的重要物象,歷代文人多有歌詠,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劉禹錫評價:“(唐)詩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維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學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為優。”[3]韓邦奇《沁園春·重陽》:“佳節難逢,茱萸細看,劇飲高歌總不妨。君聽取,但此身粗健,莫更思量。”“茱萸細看”“此身粗健”化用了杜甫的佳句,借茱萸意象表現時序流轉,寄托健康長壽的訴求。

杜牧《清明》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受此詩影響,“杏花村”這一意象廣為流傳,韓邦奇《踏莎行·客中清明》“杏花村、有酒縱如泉”便援引了這一意象。中秋節是一個詩意盎然的傳統節日,中秋詩詞汗牛充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中的經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鳴,黃淮《臨江仙·中秋》“嬋娟千里共”與陳霆《水調歌頭·中秋》“付與嬋娟千里,今夜盡人看”均化用了這一名句。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將去年元宵夜戀人相會的甜蜜與今夜戀人不得相見的惆悵進行對比,情調由溫馨轉向感傷。劉炳《水調歌頭·禁城春闈元夕》“舉酒強歌笑,獨憶去年人”和楊慎《誤佳期·壬辰元夕》“今夜風光堪愛,可惜那人不在”明顯借用了《生查子·元夕》的詞風和“不見去年人”的句意。

另外,有些詩句雖然與節日沒有直接關系,但與詞中的物象、情境相符,有利于抒情達意,詞人也會得心應手地進行化用,這樣的詞句在明代節日詞中俯拾即是,體現出明人對前代文學的熱愛與傳承。如沈宜修《菩薩蠻·重午》“芳草遍天涯,王孫歸正賒”化用《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史鑒《哨遍·端午日飲都玄敬于豫章堂》“斜陽竹西歌吹,分明不是揚州路”化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劉炳《水龍吟·己巳端午》“興亡多恨,灑青衫淚”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陳大成《慶清朝慢·中秋》“半夜江城鐵笛,楊柳岸殘月新涼”化用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高濂《惜分釵·中秋憶舊人》“香霧集,清輝濕”化用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楊慎《江城子·丙戍九日》“山似戟,割愁腸”化用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三、使用宋人節日名篇的詞牌

宋詞成就巨大,為后代詞人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豐富的資源。宋詞中名家的節日詞名篇極富魅力和生命力,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中秋》和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名家名作具有品牌效應,能產生示范作用。明人自覺接受宋人的經典詞作,沿用宋人節日名篇的詞牌,甚至仿效其中的情感和風格。這是一種文化認同心理,明人與宋人雖然隔著漫長的歲月卻達到同調的共鳴;這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行為,明人使用宋人節日詞名篇的詞牌,彰顯了文化自信,賡續了中華文脈。

“念奴嬌”又名“酹江月”“百字令”“大江東去”等。蘇軾以《念奴嬌·中秋》寫中秋,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又有“一尊還酹江月”寫月。這兩首詞用《念奴嬌》詞牌寫中秋、寫月,對后世中秋詞的影響極大。明代中秋詞大量使用“念奴嬌”這一詞調,在約200首明代中秋詞中,約29首以“念奴嬌”(包括其異名)為詞牌名,約占15%。例如:王直《念奴嬌·中秋》、李福謙《念奴嬌·中秋》、焦竑《念奴嬌·己巳中秋》、夏言《念奴嬌·中秋對月,次李漢老韻三闋》、趙重道《念奴嬌·金陵中秋宴集》、張岱《念奴嬌·丁亥中秋寓項里作》、陳堯德《酹江月·中秋》、文征明《酹江月·中秋無月》與《酹江月·甲子中秋出試場對月》、陳霆《酹江月·中秋上劉太守》、周用《百字令·中秋詠月》、費宷《大江東去·中秋夜月》等。蘇軾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影響深遠,催生大量仿作。在約200首明代中秋詞中,約15首以“水調歌頭”為詞牌名,約占8%。例如:陳霆《水調歌頭·丁卯中秋醉后大書》和《水調歌頭·中秋》、許谷《水調歌頭·中秋作》、徐之瑞《水調歌頭·壬子八月十五夜》、李漁《水調歌頭·中秋夜金閶泛月》等。“念奴嬌”和“水調歌頭”如此受到明代詞人青睞,很大程度上由于蘇軾及其《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所產生的品牌影響力。“念奴嬌”和“水調歌頭”這兩個詞牌在宋詞(以《全宋詞》為統計對象)中使用頻率的排名分別為4、2,在明詞(以《全明詞》和《全明詞補編》為統計對象)中為4、19。[4]這兩個詞牌在宋、明兩代的使用頻率也從整體上體現了明代詞人對宋詞的繼承與發展。

“鵲橋仙”詞牌以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來名調,最初就為七夕而創制。“鵲橋仙”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是七夕詞的翹楚,產生了巨大的名篇效應。明人寫七夕詞多沿用《鵲橋仙》詞牌,在約180首明代七夕詞中,約50首以“鵲橋仙”為詞牌名,約占28%。戴冠、楊慎、王世貞、馬守貞、施紹莘、彭孫貽、吳柏、沈麖、王微、沈宜修等詞人均作了同詞牌、同詞題之作——《鵲橋仙·七夕》。

此外,還有少量明代節日詞模仿宋代節日名篇,不僅用其詞牌,而且仿效其風格和情感,一般以“用××體”“效××體”標識,如沈謙《醉花陰·重陽即事用李易安體》。此詞取法李清照的重陽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寫相思,與《醉花陰》詞風相近、情感基調相同。

四、追和宋詞中的節日名篇

錢允治《類編箋釋國朝詩馀·序》云:“詞至于宋,無論歐、晁、蘇、黃,即方外、閨閣,罔不消魂驚魄,流麗動人。”[5]明代詞人“崇宋”心態一以貫之,他們崇尚前賢、推重宋人詞作。在節日詞創作中,明人不單單使用宋人節日詞名篇的詞牌,甚至所用詞韻也力圖與宋詞原作保持一致。他們通常會在詞題、小序中標明“步××韻”“次××韻”“用××韻”“和××韻”等,出現了頗具規模的追和宋詞現象。這里說的“追和”,指依照宋詞原作之韻,不一定用原作之字。“明人追和最多的詞人,當屬宋代文學中成就最高、人氣最旺的蘇軾,他一人之詞便有明人多達167首的和詞”。[6]“近200首和詞便是這場狂熱的和詞運動的絕佳結果,其中單獨《念奴嬌》一首即和詞132首——不得不令人驚嘆名篇的傳播能量”。[7]明代許多詞人在創作中秋詞時,多追和蘇軾的中秋詞《念奴嬌·中秋》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們一般會在詞題、小序中直接指出其和韻對象。武文斌《念奴嬌·中秋,步東坡韻》、陳?《念奴嬌·中秋,和東坡韻》是和蘇軾《念奴嬌·中秋》而作。孫永祚《念奴嬌·中秋月下登金山,和東坡大江東去韻》,是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而作。陳霆有兩首《念奴嬌·和宋人中秋月韻》,此處的“宋人”指南宋詞人趙彥端,這兩首詞為追和趙彥端的《念奴嬌·中秋》,間接受到了蘇軾以“念奴嬌”詞牌寫中秋詞的影響。徐世俊《水調歌頭·次坡公中秋韻》、卓人月《水調歌頭·次坡公中秋韻》、費宷《水調歌頭·桂州閣老以中秋月夜和東坡〈水調歌頭〉見示,次韻》、夏言《水調歌頭·中秋夜和東坡韻》等詞題就直接表明是追和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代詞人追和宋詞,特別是追和宋代節日詞而作的節日詞,以呂希周為多。呂希周的節日詞均為次韻宋詞之作,包括《晝錦堂·上元作,次王介甫韻》《東風齊著力·清明作,次胡浩然韻》《江城子·端陽作,次黃魯直韻》《春從天上來·七夕作,次吳彥高韻》《萬年歡·中秋作,次胡浩然韻》《玉女搖仙佩·重陽作,次周美成韻》《醉蓬萊·除夕作,次葉少蘊韻》。其他尚有史可程的《水龍吟·清明,用東坡韻》、梁云構的《滿路花·客里清明,用朱希真韻》、吳綃的《鵲橋仙·步秦少游韻》等。

明代節日詞中還有一類追和宋詞之作,其詞題和小序中并沒有“和韻”“用韻”“次韻”“步韻”等標識,更沒有指出追和的對象,因此無法一眼判斷其是否為和韻之詞,也很難找到原詞作者的線索。這就需要依據詞牌、詞韻,仔細比較同詞牌的詞作,方有可能發現某首明詞與某首宋詞在用韻方面的一致。陳霆有《水調歌頭·丁卯中秋醉后大書》:“乾坤容我醉,風月放人閑……拂袖理松菊,浩氣壓云端。”陳霆另有《水調歌頭·中秋》:“仙風清玉佩,香霧藹云鬟……起舞答清興,歌罷唾壺殘。”仔細分析這兩首詞,其實是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韻,是“隱性”和韻,依然屬追和宋詞之作。紀松實《鵲橋仙·閏七夕》:“夷則還逢,鵲橋再駕,瀲滟銀河待渡……柔情不斷似前宵,相逢更覺相思苦。”細細查閱下來,這首詞乃和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之韻,也屬追和宋詞的“隱性”和韻之作。

結語

縱觀整個明朝,節日成為詞作的重要題材,節日詞的創作蔚為大觀。明代詞人踐行節俗活動,接受節日文化熏陶,將節日物象、節日活動和情感等訴諸筆端。小而言之,表現了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生命體驗,帶有濃烈的個性特征;大而言之,表現了他們對民族節日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帶有深刻的人文精神。明代詞人在節日詞中追懷與節日有關的人物和故事,化用前人相關的詩詞,使用宋人節日詞名篇的詞牌,以及追和宋人節日詞名篇創作節日詞,傳承和弘揚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和強大的文化力量。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91视频首页|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看国产毛片|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99久久精彩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色|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色婷婷久久|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看片网| 色香蕉影院|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亚洲天堂啪啪|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黄色高清|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 色偷偷一区| 国产美女免费| 热99精品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成肉网| 国产你懂得| 国产精品第一区|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黑丝一区|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激情综合网| 在线色综合|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