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菲 曾超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十分注重對人才的培養。近些年來對技術型、專業型的人才也比以前需求度更高,所以,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有學識、有能力的優秀專業型技術人才來積極改善人們生活質量。不過現階段高職院校在這個板塊還做的不夠,有很大的漏洞,主要是因為 高職畢業生社會適應力差找工作難,生存需求得不到解決,難以發揮出其本身技術價值。由此可知,高職院校教育必須要與時俱進,需要形成積極的改革創新機制。
作為高職院校里具有潮流性、時代性的專業,物流業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而不斷火熱,全國范圍內開辟此專業院校也越來越多。為了推動經濟發展,黨和國家對物流專業提高扶持力度,時至今日有了一定的科研、人才及教學優勢。高職院校的也受到相應激勵,形成了自身核心發展力,開設此專業培養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是為了解決社會對此類人才供需矛盾。為了提高人才培養標準,需要明確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除此之外,還需要花費農村經濟與科技一定的時間,若未制定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培養方案,就會導致培養出來的物流人才脫離市場,造成需求過剩現象,這樣不僅浪費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資源[2],也會影響學生的就業發展。我國的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究,已達成更新辦學理念、走特色化辦學之路的共識。由此可見,特色化辦學方式將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方法。
企業為了跟緊時代步伐而不斷變革企業的經營模式,不過學生僅僅只是在學習理論知識沒有與市場緊密地聯系,導致學生掌握技能比較落后,思想也不夠前衛,這使得學生不了解當今的市場形勢,無法熟練操作專業設備,從而被物流行業所淘汰。再者高職院校的學生未來發展定位不清晰,設置的培養目標太過廣泛,而導致目標與實際教育脫節。
作為職業技術學院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實現實理結合,這樣的模式主要是提升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優勢。但將實踐環節納入教學當中,對于一些學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通過實踐讓學生領悟到知識應用比只學習理論有效得多。但是學生進行實踐課的學習就必須讓學校耗費實踐器材、實踐設備、實踐課程、實訓室等實踐成本的支出,這需要花費數目巨大的資金,普通高職院校負擔不了這樣的投入。所以想為學生提供相應環境也是有心無力。沒有良好的硬件設施,學生所學知識跟不上社會的腳步,能力水平也會受到限制,大型企業更是不會與之合作,他們會認為難以對校內的學生進行管理,并且物流企業認為這種投資回報太慢不劃算,從而不愿意與高職院校在實踐課程上合作。但是學生沒有在學校得到實踐課程的培訓,往往比較缺乏實際操作的能力技術也不能得到保證,畢業以后進入社會無法像在學校一樣運用所學理論。
學生能力高低都在于教師如何去培養和教育,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的不僅是理論知識扎實的老師,也需要懂得實踐經驗的老師,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水平 想得到持續發展,就需要招聘一批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這幾年高職都在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資金、物力投入比較龐大,這讓師資隊伍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當前“雙師型”教師能力不足,在許多方面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師資來源不足導致雙師型教師少,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的福利待遇偏低,但對師資的學歷方面偏高,雖然這些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實際的動手指導能力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擴招生源導致教學壓力加大,對教師需求量不斷提升,審核標準不足,導致雙師型教師比例不斷被稀釋,和教育部規定的雙師型教師占比標準還有距離;再次就是該類教師缺乏足夠的社會培訓機構,一方面該類教師培訓機制自身的系統不完善,另一方面就在于大部分高職教師自我發展規劃水平低,不具有拼搏意識;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企業與教師沒有得到很好的交流,企業更多的是在乎利益,參與度低。這幾種問題的共同作用就導致了當前高職雙師型隊伍的不足。
高職院校培養專業人才需要結合本地人才需求現狀,如此可以做到供需平衡,能夠根據需求培養專業型人才,根據市場需求轉換學校課程調整來滿足市場需求,這對學校和企業兩個方面都有利。同時,專業群在高職院校的設立需要具備前瞻性,不能只根據市場目前的需求,還需要放遠目光推測企業往后需要的人才,人才培養要盡量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要時刻關注市場信息以及做好市場調研工作,順勢調整培養計劃和規劃學習重難點內容。目前的高職商科專業群包含許多專業,比如物流管理、市場營銷以及金融管理等,這些專業裙的建設可以大大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周圍企業提供更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于在專業體系診斷方面來說,全方位的診斷能夠有效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和解決,不單純屬于學生和課程兩方面問題,還要對教師進行考察,確定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培養所需要求符合,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高級的教育工作。通過這樣的詳細調整來保證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改善,同時提高對教育評估體系改進力度。總而言之,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診改與專業群建構方案如下。
緊密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流通人才的目標,以物流專業為核心,校企共同夯實“三位一體”人才培養平臺,實現校企在人力資源、設備資源、技術資源、文化資源方面的“四融合”。需要積極執行“一體化”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學校本身具有的實習平臺來實現“五共”專業崗位實踐活動,讓產學教研合一,通過這樣的項目實施逐步提升崗位能力;聯合企業利用校外實習基地資源進行項目化、綜合頂崗實習,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班”人才培養,使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和具體工作崗位上得到鍛煉和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此專業的具體工作的認識,而且使學生有效改善自身技術水平,提升綜合素養,提高個人競爭力。
1+X證書制度為當前高職院校帶來了眾多有利因素,該制度具有的核心理念便是“藝多不壓身”,在執行該制度過程里高職院校需要積極了解高職物流管理是教育部首批指定“1+X”證書制度試行專業,故而更需要發揮典范作用,為其他商科專業群提供先導示范。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的建設與發展更應彰顯出高職商科專業群的特點,即“雙核心交融輻射”,并基于行業企業真實生產情境,此基礎和導向將以具體項目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行,開展課程設計要以“領域—任務—能力”為主線共同構建書證融通的1+X證書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擁有基礎知識以及高級技術技能,讓高職學生具有核心競爭力,提高此類人才就業率,滿足社會人才渴求。
通過“內培外訓”“引才借智”等途徑,推動以物流專業為龍頭的商科專業群發展,形成專業帶頭人、高水平教師、雙師型教師、校企雙棲型教師、高校兼職教師組合而成的“校企互通、專兼互融、動態組合”的高水平專業教師團隊,形成教師隊伍特色,為學校人才培養奠牢基礎。
通過實施物流教學資源庫,創新免費共享、全天候、全覆蓋、易學便用的運行模式。在此建設和運行模式下,大大提高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資源的品質,讓具有共享性、實理結合、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去滿足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的發展需求,也能夠使得各分院和企業溝通交流,讓整個學院切入到產業鏈之內。讓教師隊伍、物流企業、專業學生、乃至于企業職工都擁有完美的學習平臺。
對于我國目前發展狀態,經濟發展成為職業教育的風向標,培養專業人才成為職業院校的最高目標,以此來滿足社會需求。故而高職院校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緊密聯系,并能夠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優勢。物流管理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需要迎合市場崗位需求,打造出符合市場要求的技術人員,構建一整套完善的物流專業管理體系。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抓住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相關的課程設施設備,在此基礎上培養出優秀的技術人才儲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