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 玎 金 鋼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就是區別于鮑威爾的“自我意識”、施蒂納的“唯一者”和費爾巴哈的“類的集合”的“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人,是在物質世界中從事“五種”生產實踐活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純粹思辨領域的無差別的“虛假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一書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哲學思想和“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時強調,“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地關系。”①顯然,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從事實際生產活動的“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概念的提出及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的“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屬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從思辨的抽象的無差別的“類本質”到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的有個體差別的“現實的個人”的升華。以“現實的個人”為本質規定對人進行界定,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革命性變革。
從《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②《〈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③《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④三篇文章可以窺見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理論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一)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馬克思進行了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之間的差異》的撰寫。文章中,集中論述了“個體自由倫理”并且論證了“原子自動偏斜學說”的重要性以及“個別自我意識”的對人民自由發展的獨立性和能動性指導。他采用比較論證的方法,肯定了伊壁鳩魯“原子的偏斜運動”理論的提出,對自然哲學發展的重要推動意義,肯定了偏離直線的運動是自由的理想和由天性引發的反抗。進而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也具有“偶然”和“個性”相統一的“自由性”。馬克思所說的“個人”,還帶有“原子”或“精神”色彩的概念。受到青年黑格爾派思想的影響,此時的馬克思思想上帶有唯心主義的特點,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決定了人的存在,從而形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認為世界產生的本源來自人們的內心想法。但是馬克思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在生活中實現所謂“個人自由”。
(二)1843年底到1844年1月,馬克思在對“個人自由”實現途徑的研究中,思想產生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在編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過程中,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立場,強調了“人”的現實性,批判了唯心主義對“人”的形象的理想化,模糊化,并且從唯物史觀的層面強調了“人”的發展性和歷史性特點。“統一于公民與市民的個人”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進一步理解,這一時期的思想成果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得到了體現,用內涵更加深刻的“抽象的個人”取代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之間的差異》中的“原子的”或“精神的”個人。
(三) 1932年,馬克思已經去世,恩格斯整理發表了他的遺著《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批判繼承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類本質是人向往自由的天性,此處他將對類本質的理解整理發展為勞動的觀點。同時,他還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的“自我意識”當作區分人和動物的類本質的觀點,指出費爾巴哈的“人”,只是一種抽象的“感性對象”,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沒能跨過純粹思辨領域。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規定為物質生活中的現實生產實踐活動,提出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勞動的本質,人的本質要通過現實的物質生產勞動才能實現的觀點。在揭示人的本質規定問題上,雖然馬克思和費爾巴哈都使用“類本質”的概念來闡釋其理論觀點,但具有本質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區別在于馬克思所使用的“類本質”概念是從市民社會中的實際勞動為根據的。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但馬克思透過這一淺層的認識,深入認識到人類更深層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把人的本質規定指向“感性活動本身”。此時,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問題上的認識雖然超越了純粹理論領域,但還帶有明顯的“費爾巴哈痕跡”,還沒有完全克服德國古典哲學的純粹哲學思辨的思維模式。因此,馬克思雖然提出了不同于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概念,但對人的本質的規定——“自由的有意識地活動”,并沒有完全脫離人本主義思想。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的寫作。書中提出唯物史觀的出發點——“現實的個人”概念,對人類思想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費爾巴哈在純粹思辨領域中談論“人的類本質”,因此缺乏社會實踐基礎,不具有普遍意義。費爾巴哈在揭示人的本質規定時只看到了人的“自然屬性”,卻沒能理解人的“社會屬性”。因此在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規定中,人只是“人本身”,人的本質就是“類”,“類”即理念化的“愛”和“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類”,再無其它任何關系。德國古典哲學家就是從這種思辨領域的“虛假的人”出發,研究“現實的人”。馬克思在批判施蒂納的“唯一者”時指出,在施帝納所理解的“人”,是脫離物質世界的只存在于人的頭腦中的概念和觀念而已。可見,其對于“人”的理解,也是抽象的個人,是純粹思想的產物,只能存在于思辨領域。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第一個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決定了人類歷史的產生,并由更多人推動和發現了歷史的進程和變化。其中人的肉體組織和肉體組織制約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組織基礎。⑤從這一層面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建立在對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研究的基礎上。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相互有區別的人,而不是沒有具體區別的思辨的抽象的人。人首先要有生命保持肉體的存在,才能改造自然,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把“歷史”理解為“人的歷史”。沒有“人”就沒有“歷史”,“歷史”等于“人的歷史”。“歷史”就是“現實的個人”的實踐過程及結果。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現實的個人”。
在《形態》中,強調“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⑥理論的重要意義,并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論證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揭示了基于“實踐活動”過程所體現的“人的本質”。“現實的個人”是在現實生活中,付出勞動進行物質生產的人,他們運用自然世界中的資源和組織,進行對自然的改造活動,從而推動人類歷史的進步與發展。自然環境限制了人類展開生產實踐的形式。實踐活動以滿足“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目的,這正是人與動物的“真正界限”。人和動物的共同特征都是有生命的肉體的存在,本質區別是人類可以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從而為自己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人能借助外在工具和內在智慧來提升勞動效率,而動物只能從自然界獲取現有資源。生產資料本身的生產是“現實的個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因此,人是勞動——生產實踐的產物。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通過社會關系產生了社會交往。交往活動的產生,是生產發展的前提,生產方式決定交往形式。交往的發展使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但任何個人都不可能脫離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
《形態》將“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分為五種:1.物質生產。“現實的個人”改造自然、創造自然的前提條件是延續生命的存在。延續生命,就必須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在這種依賴于自然界的實踐活動中也生產著物質生活本身;2.不斷再生產。人的需要不是既定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更不是一次性能夠滿足的。“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產生新的需要,從而產生了第一個歷史活動。”⑦生產和交往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催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只能在不斷再生產過程中得到滿足。物質資料再生產是再生產的基礎;3.人本身的生產。人本身的生產,指的是生命的延續和繁衍后代,是人類社會歷史不斷發展的基礎條件。延續原有生命所需的物質資料生產和新生命的生產是人本身的生產的兩個基本內容;4.交往關系的生產。生產活動必然產生交往關系。不存在離開了交往關系的生產活動,也不存在脫離生產活動而獨立存在的交往關系。任何生命形式的產生,都是由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這兩個“雙重關系”決定的。社會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不管這種交往的形式與目的⑧;5.意識形成。思想意識的形成是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生產實踐為基礎而形成的思想活動,意識的活動離不開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⑨。意識的延續和精神的傳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延續不斷的重要條件。五種生產活動,是把握人的本質規定——“現實的個人”的五個現實維度。
“現實的個人”作為客觀實在,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性和歷史性特征。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非既定”的,由此產生了現實的人和現實生產生活環境的統一。隨著社會現實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實的人的概念也有所深化。無論是人類社會歷史,還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的個人”,其發展的“形式”和“內容”都沒有特定的規定性;發展的過程也是靈活多變的,沒有統一的模式。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規律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永恒發展和無限變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和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現實的個人”的生產實踐和交往關系的發展也因時間、空間和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階段性特征。任何一個“現實的個人”都是社會歷史發展中生成的人,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
“現實的個人”理論,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立論支點。“現實的個人”理論在“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中的哲學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實踐層面,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堅持“現實的個人”為中心的實踐旨歸;第二理論層面,“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對“現實的個人”理論的創新性表達;第三現實層面,“現實的個人”是共享發展的主體。
“依靠誰執政”和“為誰執政”是執政黨執政根基和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問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力量的堅實根基和長期執政的重要保障。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這一層面來看,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賦予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穩固體現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政之基,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從而帶領中華民族,實現歷史賦予的偉大復興使命。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新時代黨和政府完成各項指標任務的工作導向和價值取向。初心和使命決定著“現實的個人”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基礎。黨的工作只有落實好基礎民生問題,才能夠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解決現實中的人的問題,強調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避免了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產生脫離現實的錯誤,是鞭策黨和國家持續前進的動力。⑩忘記初心和使命,違背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就會“變質”“變色”,脫離人民失去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價值不在于其理論建構,而在于其實踐落實。中國共產黨是否能夠贏得民心,贏得時代,不決定于提出的響亮的口號和宏大的理論,而取決于人民對黨的工作是否滿意;取決于人民的切實利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障;取決于黨的工作重心和黨章宗旨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實現。這就體現了黨的工作理念的實踐價值。
《形態》中,緊緊圍繞著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詳細闡述了現實的人的本質和生產生活實踐的意義。“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其“人民”就是“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改造自然、創造歷史的主體,更是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體現了黨的工作理念,而且為黨實現工作價值提供了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與此同時,也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具體的闡釋。在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中,包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對高質量教育的期待,對工作就業的需求,對提升收入的企望,對社會保障體系改進的要求,期待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政策的優惠,希望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舒適等。由此可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著現實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就必須要制定目標明確、內容詳盡的計劃,并且計劃要能夠與時俱進,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保持個體的存續狀態和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首先條件,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人類歷史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
人民改造自然,創造歷史的特性,決定了人民是推動黨和國家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夠保證黨的工作的正確性,才能夠實現黨緊緊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立場。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黨治國理政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民的重要性,繼承了馬克思理論的與時俱進的特性,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本質意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強調,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傳承,是對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工作目標的深化理解,更是新時代、新征程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必然要求。深刻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對現實的個人理論的闡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真正實現我們黨達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政治理想。
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質規定時指出,豐富的產品供給是滿足人的“需要”本性的根本途徑,而這種“需要”的本性,使“現實的個人”成為推動發展的主體。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明確提出黨在新時代的政治理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唯物史觀的立場上闡釋了“依靠誰發展、為誰而發展”的動力源泉和發展價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人的徹底解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指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并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實現的發展是造福于人民的發展,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國家-民族-個人”是構成中國夢的三個不同層面。從個人層面來看,每一個“現實的個人”都是追夢人和圓夢人,是圓夢過程中的發展主體和利益主體。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較為長遠的目標,結合時代的發展歷程和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物質資源只有結合人的生產勞動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解決現實的個人在發展過程中由社會發展變化而產生的諸多矛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體現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解決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要以民生問題為出發點落腳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發揮人民群眾自由發展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實現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富強。初心和使命決定了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為人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工作目標。物質文明建設是實現民生發展目標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和保障。“人民福祉”不只是包含物質方面,也包括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環境、公平、正義、民主等各個方面。增進人民福祉的過程就是為人民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和社會生活環境。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二者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體現了人和社會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將民生問題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實現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它是由多層次的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決定的。民生問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最大的政治問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充分體現“民生問題”在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發展的程度如何?發展的效果怎么樣?評判標準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獲得感是基礎,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是條件。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三連跳”,已進入經濟騰飛、社會文明進步的新的歷史時期,在推進人的徹底解放進程中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力量”“智慧”“方案”。但,問題和矛盾仍然客觀存在。民生問題的“木桶效應”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發展是解決發展中國家“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的基礎。民生問題,從根本上講屬于重大的政治問題,并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體現了人民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主體地位,更加體現了人民自由發展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人民的思想,體現了無產階級的特性,更體現了對人民利益和人民立場的維護。只有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才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人民群眾一道共同創造歷史偉業。沒有人民的擁護與支持,中國共產黨就會失去執政地位。沒有人民的自由發展,社會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要重視和發揮人民的力量,只有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的強生和民族的復興才能成為現實。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28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248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頁。
⑩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求是網,2019年12月27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12/27/c_112539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