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睿
(內蒙古醫科大學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在醫學類高校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任務。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為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力量。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從醫學類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特點出發,選取當下發生的醫學相關時事與政策,把案例自然融入到《形勢與政策》課中。同時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自覺關注社會熱點,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全面客觀看待社會問題,提升學生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高效達到《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
中國人民在這次抗疫實踐中凝聚成了偉大的抗疫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傳才能歷久彌新,而《形勢與政策》課主要講授熱點大事和時事政策,意在向學生講明當前及國際國內發展的新形勢,并及時宣傳黨和國家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為實現特定目標制定出的新的方針政策。這正是面向青年一代傳承和發揚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把抗疫精神引入《形勢與政策》課是大勢所趨。
《形勢與政策》課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往往不經意地遵從從理論開始,到理論結束,重理論講授,輕方法引導。集中表現為重視對國內外最新形勢政策的講解,缺乏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現狀加入人文關懷[1]。但將抗疫精神引入《形勢與政策》課,則可以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首先,抗疫精神都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真實、感人的事例所體現出來的,而這些事例可以轉化為鮮活的《形勢與政策》課素材,使抽象的理論課程變得更生動、更具親和力;其次,傳承抗疫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對于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以醫學類高校為例,因為此次疫情作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與醫學專業領域密切相關,所以在課程中引入抗疫精神鮮活素材,會大大加深醫學生對此課程的理解程度,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最富有夢想,但是缺乏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奮斗目標。在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上弘揚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人的抗疫事跡,介紹九零后、零零后在抗疫中的成長經歷,可以為新時代大學生尤其是醫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引導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扛起社會的責任。利用現實教學題材將抗疫精神引入教學中,可以幫助醫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傷,為民服務”的醫學精神內涵,認識醫學事業對造福全人類的偉大意義,從而強化對醫學生高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育,對醫學類高校“立德樹人” 根本任務的落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同時,我們可以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引入,抗疫精神對醫學生的醫德醫風的影響、抗疫精神在公民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中的體現、抗疫精神對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影響、抗疫精神中全球的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的實例,深挖其在醫學類高校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醫德,作為一種崇高的職業道德,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醫務工作者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醫療衛生事業人員,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所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應該把握這一關鍵時期,運用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對醫學生進行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對培養高尚醫德、精湛醫技的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新冠肺炎疫情對戰疫一線的逆行者——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通過對疫情防控中涌現的大批最美逆行者感人事例的講授及討論,以及通過在課堂上宣揚醫務工作者始終處于最危險的境地中卻依舊堅守的抗疫精神,能夠有效地加強從醫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是集體主義在這場斗爭中的集中體現,也是抗擊此次疫情取得最終勝利的巨大的群眾力量,抗疫精神傳承和發展了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集體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集體主義重視和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廣大醫務人員舍小家、顧大家,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國人民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愿紅”迅速集結,譜寫了集體主義的時代贊歌。這些都需要在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中著重體現,讓醫學生了解其豐富內涵。
愛國主義精神構筑起民族的脊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古有“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擔當,近有“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的氣概,今有“祖國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情懷[2]。抗疫精神傳承和發展了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各行各業扛起責任,再一次證明: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攻堅難中迸發出巨大的歷史偉力。
所以,在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一定要弘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學習并堅決奉行奮戰在抗疫一線專家、醫護人員的“鍛精神、打不垮、立潮頭”的精神和英雄氣概,從而激發醫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疫情具有突發性、高風險、未知性、蔓延快等突出特點。發生在春節春運高峰期間,人員跨地區流動頻繁,其防控難度已遠超此前歷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武漢宣布暫時“封城”、三十多個省份陸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都采取了史無前例的最高等級應對舉措;面對疫情爆發、升級和擴散蔓延的緊急風險,病例的科學診斷和篩查、病人的及時收治、醫療和生活物資的保障供應、病毒的隔離和有效控制傳播……在最短的時間做出科學判斷和應對,這對城市治理體系的響應及時性和準確性提出了極大挑戰。但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級領導親自指揮、沖鋒陷陣,各個省份積極響應,黨、政、軍隊、群眾、企業、社會相互配合、相互協同,最嚴格、最全面的防控舉措正在一步步落實。中國人民發揚抗疫精神,萬眾一心,將既有的部署落實到位,依法防控,科學施策。經過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考驗,可以讓醫學生切身感受到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水平,特別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這些都是中國人民鑄就抗疫精神的一種體現。
中國積極與各國攜手應對疫情,展現了作為世界大國的國際擔當,踐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承諾,促進了抗疫精神的形成。中國發生疫情以來,接受了大量國際援助,同時多個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對中國表示了支持與慰問[3]。中國對疫情展開的史無前例“人民戰爭”,為遏制疫情付出著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既是檢驗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水平一張考卷,也是國際合作的一塊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要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僅是中國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人類的共同目標。世界各國只有以命運與共的理念推進國際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有效控制并最終戰勝疫情。
所以,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引入以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進國際抗疫合作內容,可以讓醫學生認識到無論是制止疫情在國內的擴散,還是防止疫情在國際間的蔓延,都離不開國際合作,了解國際間的合作在抗擊疫情災難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抗疫精神對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將這些方面轉化為鮮活的教學案例,引入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能有效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鮮活性和感染力,對醫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廣泛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指戰員、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4]作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要準確把握疫情的發展形勢,緊密結合《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特點與醫學生思想實際,搜集整理抗疫精神素材作為《形勢與政策》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深刻總結和反思抗疫精神體現的重要原理,增強抗疫精神內涵的理論厚度,加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環節設計。通過具體詳實的數據和挖掘典型的案例進行總結提煉向醫學生傳播社會正能量,開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醫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等,使抗疫精神引入《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更加貼近生活、生動有效。
高校思政課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因此,精選抗疫精神中先進典型案例融入醫學生《形勢與政策》課對于培養時代新人,增強其價值引領作用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指出,要“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作為新時代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首要崗位職責是選好用講述好抗疫精神,不斷加強其增強價值引領作用。在選擇抗疫精神的先進典型案例時,《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提高政治站位,抵制網絡謠言,應用主流媒體、官方網站等搜集案例,使其的具有真實性、科學性、準確性;同時,教師應找準故事和講授內容的結合點,講透案例背后的學理性,筑牢思想理論的“壓艙石”;在教授抗疫精神的先進典型案例時,教師應借助新媒體平臺,及時有效地分享給醫學生,并組織其開展主題討論,提升課程的實效性,增強其價值引領作用。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利用各種網絡資源,搭建網絡實踐教學平臺,融合抗疫精神內涵,開展網絡實踐教學活動。網絡實踐教學包括:一是教師課前提出問題,讓醫學生結合抗疫精神以視頻的方式錄制講述自己的觀點,并用于線上教學資源,這樣可以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二是針對醫學生特點,利用課堂間隙播放醫學生專業相關的戰“疫”視頻以及抗擊疫情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等,這既能保證醫學生的興趣度。同時也能讓醫學生在專其業方面提供相關素材,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授課形式,上課前教師應該結合抗疫精神,精心選取適量的視頻作為線上教學學習資源。這既能滿足學生的感官學習樂趣,也能達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的,讓醫學生更能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加深學習記憶。
醫學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不僅要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和醫學崇高精神去引導學生,還要把抗疫精神給學生講清楚。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做好形勢與政策課改革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要深入了解醫學生的專業性質和思維方式,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教學規律,立足醫學類高校辦學定位和育人特色,講好當下中國抗疫故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運用這些豐富的鮮活案例對醫學生進行弘揚中國抗疫精神的課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