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禹,田永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發展專科護士,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專科護理服務水平是《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重點工作之一[1]。在我國,專科護士是指在某特定專科領域具有熟練的護理技術、豐富的護理知識,完成了專科護士所需學習的課程且考試合格者[2],其核心能力發展是護理事業進步與發展的促進因素,也是切實提高護理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前提。ICU專科護士培養是近年來重癥護理領域關注的熱點,其培訓效果得到廣泛肯定[3-6],但關于ICU專科護士培訓對護士核心能力影響的研究較少。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發展在個人及專業發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調查ICU專科護士培訓對護士核心能力的影響,以便為護理管理者及培訓基地發展提供參考,從而提升護理隊伍整體素質及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2019年在我院參加ICU專科護士培訓的241名護士。納入標準:(1)取得ICU專科護士資格證;(2)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排除標準:(1)辭職、離崗護士;(2)不愿意參加本次調查。
1.2.1 理論學習 集中安排一個月的時間進行理論學習,理論培訓師資團隊由醫生、護士、呼吸治療師、影像師等資深教師組成。授課形式包括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授課內容涉及ICU設置與管理、常見各系統疾病重癥患者的治療與護理、ICU院內感染的防控與管理、重癥患者鎮痛鎮靜、重癥患者血流動力學、超聲在重癥疾病中的應用、常見影像學資料解讀、護理科研基礎等方面。
1.2.2 技能學習 通過兩天的操作示范與實踐,學員應掌握ICU常見儀器的使用。包括CPR與心電監護儀的使用、CVP的測量、呼吸機管路的連接及參數設置、微量泵的使用等。
1.2.3 臨床實踐 根據學員的來源和需求將其分配到相近學科的亞專業ICU進行為期2個月的臨床實踐。要求帶教教師具備相應資質,采取一對一帶教模式。學員應熟悉ICU工作流程,掌握常見儀器的使用。
1.2.4 開展科研活動 在理論學習階段,將學員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擬開展的科研項目,每個小組配備護理專業研究生督導一名。在進入臨床實踐前撰寫開題報告,設計項目方案。基地負責人在臨床實踐階段不定期檢查,要求學員以小組為單位匯報項目進展,并對后續工作進行指導。
1.3.1 一般資料 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崗位、職稱等。
1.3.2 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 采用自制的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量表進行評價。研究者首先查閱國內外護士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相關文獻及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研究的相關文獻,對現有資料進行歸納及篩選,形成《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草案》。采用德爾菲(Delphi)專家咨詢法構建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4名專家來自全國18個省市30家三甲醫院ICU臨床護理、護理教學、護理管理和護理科研領域。經過三輪專家咨詢后對《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草案》進行修改,最終形成包括9個一級指標和31個二級指標的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專家評價法評估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綜合評價量表的內容效度,通過問卷調查法評估量表的信度。
量表共9個維度,31個條目,量表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I-CVI)為 0.92~1.00,量表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0.99,評定者間一致性為0.94。說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能真實反映評價對象的能力水平。一般認為加權kappa系數值<0.40為一致性差,0.40~0.75為中高度一致,>0.75為一致性極高。本量表重復測量信度檢驗加權kappa系數為0.77,可以認為該量表具有較高的重測信度,測量結果可靠。量表內容包括職業素質、身心素質、知識水平、臨床護理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發展能力9個維度。9個維度分值相同,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非常差,2=較差,3=一般,4=良好,5=優秀)計分。
采用方便抽樣法對工作單位在四川的ICU專科護士進行調查。指定一名研究人員向其介紹調查目的和問卷填寫要求,并說明注意事項。2019年8月,通過電子郵件發放問卷265份,回復時限為一個月,于9月對未回復郵件的護士進行電話調查,仔細核實問卷內容和答疑,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41份,有效回收率為90.94%。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統計推斷采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及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共納入ICU專科護士241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221名;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0.40±10.70)歲;文化程度:本科163名,大專78名;職稱:初級191名,中級49名,高級1名(見表1)。
表1 ICU專科護士一般資料(n=241)
培訓后,ICU專科護士知識水平、科研能力維度得分較培訓前有所提高(P<0.05),職業素質、身心素質、臨床護理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發展能力維度得分及總分與培訓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ICU專科護士培訓前后各維度得分比較(±s)
表2 ICU專科護士培訓前后各維度得分比較(±s)
維度 培訓前P值職業素質身心素質知識水平臨床護理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發展能力總分4.58±0.57 4.25±0.64 3.98±0.60 4.29±0.61 4.16±0.62 3.93±0.68 3.50±0.86 3.92±0.71 3.90±0.66 3.94±0.71培訓后4.57±0.57 4.26±0.65 4.10±0.59 4.32±0.59 4.21±0.60 3.97±0.68 3.67±0.89 4.04±0.68 3.95±0.65 4.18±0.69 0.821 0.838 0.027 0.770 0.756 0.845 0.031 0.225 0.355 0.169
培訓后,ICU專科護士職業道德、重癥護理專業知識、儀器使用、科研意識及非語言溝通能力條目得分較培訓前有所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ICU專科護士培訓前后得分有差異的條目比較(±s)
表3 ICU專科護士培訓前后得分有差異的條目比較(±s)
條目 培訓前P值職業道德重癥護理專業知識儀器使用科研意識非語言溝通能力4.64±0.47 4.01±0.60 4.23±0.58 3.26±0.95 3.87±0.73培訓后4.68±0.53 4.16±0.59 4.38±0.56 3.87±0.92 3.98±0.70 0.021 0.004 0.030 0.015 0.027
培訓前,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自評得分排名后三位的為科研能力、發展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維度;培訓后,排名后三位的為科研能力、發展能力和教學能力維度(見表4)。
表4 培訓前后ICU專科護士得分排名后三位的維度比較(±s)
表4 培訓前后ICU專科護士得分排名后三位的維度比較(±s)
培訓前培訓后條目 得分 條目 得分科研能力發展能力溝通交流能力3.50±0.86 3.90±0.66 3.92±0.71科研能力發展能力教學能力3.67±0.89 3.95±0.65 3.97±0.68
飛速發展的醫療技術和廣泛應用的信息化監護設備對ICU專科護士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1],“十三五”期間應發展專科護士,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專科護理服務水平,切實提高護理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核心能力發展正是提高護理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前提。研究發現[7],護士的專業核心能力在其個人及專業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可有效引導護士在臨床工作中發揮專業能力,為個人能力及整體素質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礎與平臺,從而有利于個人水平提升及整體護理水平提升[8-10]。在我國,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培養和評價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提升我國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迫在眉睫。ICU專科護士培訓被認為是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11-12],它依靠專業的標準、科學的方法培養出符合現代醫療模式及危重癥患者護理需求的ICU專科護士[13]。針對ICU專科護士的培訓及使用也成為近年來重癥護理領域的熱門話題[14-17]。在我國,ICU專科護士培訓起步較晚,2002年國內才開始ICU專科護士培訓[18]。2010年,我院作為四川省首批ICU專科護士培訓基地,開展了ICU專科護士培訓工作,旨在推動四川省ICU專科護士專業發展。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經過系統的專科理論及技能培訓后,ICU專科護士的核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知識水平及科研能力較培訓前有明顯提升,這也與不斷改進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國內大多數關于ICU專科護士培訓的調查顯示[17,19-20],受護士學歷等諸多因素影響,ICU專科護士培訓無法較好地提升護士科研能力。我院通過引導護士參與科研項目設計的整個過程,包括開題、實驗設計、實施、匯報各個環節,逐步提高護士科研能力。專科護士培訓基地管理小組結合往年參培護士的建議,重新設置理論學習的內容及形式,將原來的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變為集中時間段學習理論知識,同時對理論知識的結構進行優化,因此,培訓后,護士的知識水平也較培訓前有明顯提升。
但是,培訓后ICU專科護士在職業素質、身心素質、臨床護理能力、管理能力、教學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發展能力方面,較培訓前沒有明顯改變,與王若婧等[11]的研究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方面,參加ICU專科護士培訓的護士平均年齡為30.4歲,按照培訓要求,參培護士在原單位已經是護理骨干,具備較好的職業素質、身心素質,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及臨床護理能力,且具備一定臨床經驗。因此,在職業素質、身心素質、溝通交流能力及臨床護理能力方面,培訓前后變化并不明顯。另一方面,臨床實踐中,由于采取一對一帶教形式,且實踐時間有限,參加培訓的護士更多的是從事協助危重癥患者管理、臨床護理工作組織實施和協調工作,并沒有真正進行患者管理,因此管理能力提升并不明顯。此外,教學能力的評定需要通過教學組織和教學表達來衡量,而在培訓階段,參培護士更多的是接受教育而非組織教育。發展能力包括ICU專科護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發展,受限于培訓時間、方式及條件等因素,其教學能力及發展能力較難通過培訓得以體現,因此也沒有得到明顯提升。
對問卷的31個條目得分統計后發現,培訓后,ICU專科護士的職業道德、重癥護理專業知識、儀器使用、科研意識及非語言溝通能力較培訓前均有明顯提升。職業道德及重癥護理專業知識條目得分的提升可能與理論學習階段知識結構改變及醫學倫理、人文相關知識的融入有關。創新的科研項目板塊也對參培護士科研意識的增強有著積極作用。由于我院收治的患者病情較重,除常規的ICU儀器外,高精尖儀器設備(如IABP、CRRT、ECMO)的應用也較廣泛,因此,需要學員掌握更多此類儀器的相關知識,與患者溝通也更加依賴非語言溝通,這也促進了護士非語言溝通能力及儀器使用能力的提高。
ICU專科護士培訓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之處。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培訓前,護士自認為最薄弱的3類核心能力為科研能力、發展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培訓后,護士自認為最薄弱的3類核心能力為科研能力、發展能力、教學能力。雖然科研能力經過短暫培訓有所提升,但如何建立后續督查機制,保證核心能力持續提升是下一步關注的重點。對于作為核心能力之一的教學能力,則需要培訓基地針對參培護士特點進行研究,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理念,以培養、提升其教學能力。
關于ICU專科護士培訓的時間安排,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標準。大多數基地的培訓時間為2~3個月[3,13],也有部分地區采取10個月聯合培訓方式[11],培訓時間的差異導致學習內容及效果的差異。由于我國各地區醫療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同質化的專科護士培訓仍待探索。研究表明[21],國內仍有部分醫院未建立ICU專科護理工作制度,導致ICU專科護士在培訓結束回到原工作崗位后,與其他護士并無明顯差異,無法體現個人價值。對于已取得ICU專科護士資質的護士來說,由于沒有完善的認證及再認證體系,絕大多數為終身制,這也不利于ICU專科護士個人發展。因此,需要制定相應政策對ICU專科護士的工作范圍、認證制度等加以規范,體現ICU專科護士價值,肯定ICU專科護士培訓的作用。而科學、規范的培訓體系是保證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條件。
ICU專科護士培訓對護士核心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知識水平及科研能力方面。但對于管理、教學及發展能力,我們還將進一步探索專科護士培訓的方法,不斷改進,以期提高ICU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本次調查受調查時間段、樣本量、研究區域及研究內容的限制,結果有一定局限性,后續的研究工作將擴大調查范圍、增加樣本量、調整調查內容,以期取得更全面的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