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平,張立民,郭亞雄,馮妞妞,杜舒婷,趙小祺,王小榮,姜 華,趙自剛
(河北北方學院基礎醫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的發展、大量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醫學知識更新日漸加速。在這種形勢下,教師僅僅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應該教會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為此,探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主題[1]。從1987年開始,我院在病理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就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開展了“醫學文獻閱讀、書寫文摘卡片及文獻報告和交流”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發揮了積極作用[2]。面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醫學新知識的途徑與手段逐漸增多,為了讓學生主動、系統地學習學科前沿知識,我們繼續面向醫學生組織了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這一活動除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外,也為其創造了文獻檢索、獲取、閱讀和報告的機會,培養了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本次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面向我院2015級臨床醫學、麻醉學專業461名本科生,要求其在課余時間進行文獻檢索、閱讀,完成全部病理生理學教學任務后進行文獻報告。要求每名學生閱讀1篇與所學病理生理學知識相關的、近3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研究性論文。學生精讀文獻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制作PPT。文獻報告會上,每名學生用5分鐘時間向全班學生報告,另有3分鐘時間用于答辯和交流。PPT的背景、字體、顏色由學生自由選擇,內容主要為文獻題目(包含發表期刊、時間、作者、作者單位)、研究背景、擬解決的問題、主要研究方法、實驗結果與分析、研究意義以及啟示或體會。評分項目:準備充分,內容完整,重點突出;PPT制作形象、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界面美觀;匯報時語言表達清晰,邏輯性強;報告信息詳細、準確、恰當;能主動分享文獻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亮點,激發共鳴。文獻報告評分計入課程總成績,報告后教師及時將評價反饋給學生。
學生報告的461篇文獻,主要來自《中國病理生理雜志》《中國現代醫學雜志》等,內容涉及心功能不全、缺血-再灌注損傷等(見圖 1、2)。
為了在今后更好地開展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了解本次活動的效果,文獻報告結束后,我們從學生對待本次文獻報告的態度、有何收獲、培養了哪些能力以及學生認可程度4個方面設置了16個問題,對參與學生進行調查。發放調查問卷461分,收回427份,有效問卷427份,有效回收率為92.62%。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認真閱讀文獻、精心準備報告(95.08%),但是仍有學生沒能對所閱讀文獻認真分析或是充分理解(74.00%),不能很好地對文獻進行客觀評價(70.49%,見表 1)。
調查結果顯示,文獻閱讀與報告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92.74%),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啟發(93.21%);通過文獻閱讀和報告,學生注意到了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94.15%),了解了一些新的實驗方法(92.04%),進一步加深了對動物實驗的認識(83.61%,見表2)。
圖1 學生文獻閱讀與報告數量排前10位的期刊
圖2 學生報告數量排前10位的專題
表1 學生對待文獻報告的態度
學生認為進行文獻報告有利于培養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96.49%)、語言表達能力(94.61%)、自主學習能力(95.08%)、邏輯思維(96.02%)和創新思維(94.85%),開闊了視野(97.66%,見表 3)。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70.49%),也愿意再次進行類似的匯報(57.85%);明確表示不喜歡文獻閱讀與報告(9.60%)、不愿意再次匯報者(12.88%)較少(見表4)。
表2 學生在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中的收獲
表3 文獻報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表4 學生對文獻報告的認可情況
隨著我國醫學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高等教育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就要將“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3-4]。“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充當教學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則扮演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索者角色。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正是基于這種理念設計而成的。學生通過檢索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獻,在認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制作PPT,并向全班學生報告,同時回答老師和同學的問題。經過文獻閱讀與報告,學生不但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主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作用。
大部分學生認為,專業文獻閱讀不但能夠開闊視野、加深對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能使他們發現一些平時沒注意到的課程教學內容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產生一些新想法、新思路。課下交流過程中,有的學生表示“以前覺得病理生理學很難理解、章節之間很雜亂,沒有一條主線,通過閱讀文獻發現,病理生理學前面主要講的是內環境紊亂的一般特點,包括內環境的水、電解質、酸堿度、氧含量的平衡破壞,后面就是講疾病狀態下內環境紊亂的特點,比如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前后呼應,很好理解”。有的學生說:“病理生理學知識是一個整體,前面我們學習缺氧,在后面休克、缺血-再灌注損傷以及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的學習過程中,還是涉及缺氧,只是我們要用前面的知識解釋后面的現象;前面我們學習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后面學習疾病狀態下的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前后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文獻閱讀雖然是課外閱讀,但是不知不覺中將學生所學理論知識植入到文獻設定的具體應用情景中,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都會迅速提高。除此之外,有些學生也反映,在文獻閱讀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想法、新思路,了解一些新的實驗技術和疾病模型,不但開闊了視野,也為參與課外科研設計和創新性實驗打下了基礎。
文獻報告將傳統“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這種單向的知識傳授過程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文獻報告要求學生針對病理生理學學習過程中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閱讀專業文獻,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內容自己查閱資料,在完全理解、吃透的基礎上對文獻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制作PPT進行講解。醫學生學業負擔較重,通過閱讀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報告分享的機會不多,因此大多數學生非常珍惜這種機會[5],而二次加工過的文獻對聽報告的學生來說也更容易理解、接受。雖然每個學生只報告一篇,但是對于全班學生來說,聽到的卻是近40篇,整個過程對學生科研思維的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科學之美在于邏輯性,科學研究中完成的專業文獻邏輯性更強。因此,在學生閱讀、報告過程中,除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闊視野外,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創新意識培養必須有具體的載體,文獻報告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載體。比如,一名學生閱讀文獻《右美托咪定對缺氧/復氧誘導的A549細胞凋亡及caspase-12表達的影響》[6],分析缺氧/復氧誘導A549細胞內質網氧化應激的發生機制后,自己創新性地提出可以在平時增加運動、緊急狀態下降低體溫等方式,來對抗缺氧/復氧對機體造成的損傷。這就是創新意識和思維自然形成的過程。對于我國普通高校學生而言,大部分不善于表達自己,不會主動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敢于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又是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文獻報告則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面向全班學生和教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感悟,這對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利。
從對待文獻報告的態度來看,絕大部分學生是積極、認真的,評價也是正面的。但是,也有很多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獻內容,很難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我們選擇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本科生,他們大多數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文獻檢索訓練,第一次接觸文獻閱讀和報告。雖然我們在文獻報告活動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層次,并把文獻選擇范圍限定在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并沒有要求學生檢索外文數據庫期刊,但這些期刊發表的很多論文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因此,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該更有傾向性地限定學生的閱讀范圍,使大多數學生能夠選擇“跳一跳、夠得到”的文獻去閱讀,既能夠開發學生的潛能,又能夠保持其學習興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解決問題能力。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也愿意再次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是,我們在文獻報告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很多學生投入的精力不足,或是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對五年制臨床醫學、麻醉學專業本科生來說,課業壓力較大,除完成學習任務外,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以考研為導向的課程學習,對與考研無關的活動興趣不大,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是我們今后探索的方向。(2)面對紛繁復雜、數不勝數的專業文獻,很多學生反映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獻,希望教師給予指導。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課程間的銜接,將利用集中實踐時間給學生講授初級文獻檢索知識。
總之,在五年制臨床醫學、麻醉學專業本科生中開展文獻閱讀與報告活動很有必要,也是成功的,而且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文獻閱讀與報告有利于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