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耐思,裴冬梅,郭 穎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狀況愈加關注,近年來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處于由學校邁向社會、由不成熟邁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易受到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醫學生由于專業和職業性質對其專業技術能力及學歷等要求較高,課業和考試壓力較大,身心健康狀況更應受到關注。本研究對沈陽市某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并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抽取沈陽市某醫學院校大四臨床醫學專業10個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312份,回收有效問卷288份,有效回收率92.31%。
1.2.1 自制問卷 內容涉及可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如性別、生源地、有無經濟拮據、是否單親家庭、有無對自身健康狀態的擔憂、是否對自身的身形容貌滿意、有無與同學交往障礙、是否戀愛、是否學習壓力大、對醫學的興趣等,并據此分組,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比較。此外,對哪些問題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目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等進行了調查。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測查各類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常用工具,由90個項目組成,每一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嚴重=5分),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飲食睡眠情況)共10個因子。總分>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篩選陽性[1]。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先對數值進行正態性檢驗,各組均不服從正態分布,故采用M(Q1,Q3)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SCL-90總分>160分62人,陽性率21.53%;陽性項目數43項以上74人,陽性率25.69%。各因子陽性率:軀體化 12.15%(35/288)、強迫癥狀 30.56%(88/288)、人際關系敏感21.88%(63/288)、抑郁 18.06%(52/288)、焦慮 16.67%(48/288)、敵對性 16.32%(47/288)、恐怖 9.72%(28/288)、偏執 15.63%(45/288)、精神病性14.93%(43/288)、其他(飲食睡眠情況)16.67%(48/288)。其中強迫癥狀因子陽性率最高。
如前所述,總分>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篩選陽性。綜合總分、陽性項目數及各因子分,本研究中醫學生總陽性率為41.32%(119/288)。
由表1、2可知,男女生偏執因子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因子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生源地(城市/農村)、有無經濟拮據、是否單親家庭的學生之間,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由表3可知,相較于對自身健康狀態沒有擔憂的學生,有擔憂的學生各因子得分偏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相較于對自己的身形容貌滿意的學生,不滿意的學生各因子得分偏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由表4可知,與同學之間存在交往障礙的學生,各因子得分較沒有交往障礙的學生偏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是否戀愛的學生之間,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由表5、6可知,除軀體化、偏執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得分高于學習壓力不大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醫學興趣不同的幾組學生,總體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其他(飲食睡眠情況)等因子得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醫學根本無興趣的學生各因子得分最高,與非常有興趣的學生兩兩對比,各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醫學非常有興趣和有興趣、有興趣和較有興趣的學生兩兩對比,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性別、生源地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M(Q1,Q3)]
表2 有無經濟拮據、是否單親家庭學生間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M(Q1,Q3)]
表3 有無對健康狀態的擔憂、是否滿意自身的身形容貌的學生間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M(Q1,Q3)]
表4 有無與同學交往障礙、是否戀愛的學生間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M(Q1,Q3)]
表5 學習壓力不同的學生間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得分比較[M(Q1,Q3)]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研究表明醫學生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5]。本研究中總分>160分陽性檢出率為21.53%,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得分>2分陽性檢出率居于前3位,與孫春陽[6]、王德山[7]、沈曉麗[8]、劉永峰[9]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以總分>160分或陽性項目數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得分超過2分為標準,本研究中醫學生總陽性檢出率為41.32%,接近熊英環[10]所做研究的總陽性檢出率(38.8%),高于唐學文[11]所做研究的總陽性檢出率(24.9%)。
同時,本研究對哪些問題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目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惑進行了調查。發現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問題為:個人前途及就業(81.60%),學業問題(72.22%),經濟問題(52.08%),人際關系問題(42.71%),戀愛問題(36.46%),家庭問題(27.43%);目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為:迷茫、沒有目標(36.81%),提不起勁學習、沉迷手機或網絡游戲等(30.21%),不擅長人際交往、生活孤獨(13.19%)。
醫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學制長,對其學歷、專業技術及實踐能力要求高,導致其學習負擔重、考試壓力較大,加之醫學教育及醫療相關政策改革等,使醫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充滿更多的未知性與不確定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本研究群體為大四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由于即將面臨畢業,在前途及就業、學業方面的壓力更大,且最突出的困惑表現為迷茫沒有目標,因此易導致系列心理問題。
3.2.1 性別 研究顯示,男生偏執因子得分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而言差異不顯著。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男生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性、精神病性、其他(飲食睡眠情況)等因子得分亦略高于女生,這與部分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12-13],與胡平成等[14]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男女性地位日益平等,因此高等院校中女生并不是作為弱勢群體存在,反觀男生群體本身具有爭強好勝、不善表達等個性特征,且諸多因素使其責任感、使命感較強,負擔可能更重,因此在廣泛呼吁保護女性、關注女性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男性的身心狀況。
3.2.2 家庭 本研究調查了生源地、有無經濟拮據、是否單親家庭等幾個家庭相關因素。結果提示,不同生源地(城市/農村)、有無經濟拮據、是否單親家庭的學生之間,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研究結果[12,15]不一致,與王德山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目前我國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部分農村學生在生活、教育資源等方面并不匱乏。另外還有很多家庭因素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如父母的職業、文化程度、教養方式及家庭精神環境等[16],而不僅僅是父母婚姻狀態和家庭經濟狀況。本研究結果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努力為孩子創造富足生活及保持完整家庭的同時,也許更應重視良好的教養方式及家庭精神環境。
表6 對醫學興趣不同的學生間SCL-90各因子分比較得分比較[M(Q1,Q3)]
3.2.3 自身 除卻以往研究中常見的性別、家庭、人際交往、學習等因素,本研究中可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的因素,亦將有無對自身健康狀態的擔憂、是否對自身的身形容貌滿意考慮在內。結果發現,相較于對自身健康狀態沒有擔憂的學生,有擔憂的學生各因子得分偏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相較于對自己身形容貌滿意的學生,不滿意的學生各因子得分偏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這兩個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當今社會很多人包括青少年可能由于飲食不合理、缺乏運動、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壓力大等原因,處于亞健康狀態,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糾正,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因此對青少年的一些健康危險行為,應給予重視并及時干預,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自身身形容貌不滿意的學生,實質上自我認同感可能是薄弱的,不利于建立自尊、自信,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對此,社會及教育機構也可采取舉辦心理講座等措施,幫助學生早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對其日后的生活必將大有益處。
3.2.4 人際交往 本研究涉及兩個人際交往相關因素:有無與同學交往障礙、是否戀愛。結果提示,與同學之間存在交往障礙的學生,各因子得分較沒有交往障礙的學生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有著顯著影響,與朱君等[17]的研究結論一致。是否戀愛的學生之間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是否戀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未見明顯影響,與張建英等[18]的研究結論一致。
3.2.5 學習 學習方面本研究考慮到兩個因素:學習壓力及學習興趣。結果提示,除軀體化、偏執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學習壓力大的學生高于學習壓力不大的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過大的學習壓力會顯著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對醫學興趣不同的幾組學生中,根本無興趣的學生各因子得分最高,與非常有興趣的學生對比,各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醫學非常有興趣和有興趣、有興趣和較有興趣的學生兩兩對比,各因子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所學專業有無興趣顯著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感興趣的程度對心理健康未見明顯影響。
本研究中的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較高,性別、有無對自身健康狀態的擔憂、是否對自身的身形容貌滿意、有無與同學交往障礙、是否學習壓力大、對醫學的興趣等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醫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需要警惕和重視的問題,值得關注。
本研究涉及多個可能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因素,比以往大多數相關研究考慮到的因素更全。除卻以往研究中的常見因素,本研究將有無對自身健康狀態的擔憂、是否對自身的身形容貌滿意考慮在內,并根據其陽性結果提出改善學生亞健康狀態,助其樹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
今后,我們可以在不同地區、不同院校進行進一步的大樣本研究,同時可應用多種高效度高信度的測量表,并進行更多的歸因分析研究,從而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醫學生是未來身心健康的倡導者,更應盡早注意自身身心健康,且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支持,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促進國民整體身心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