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先從閱讀的重要性著手,分析了當前3~6歲幼兒家庭中開展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的現狀,揭示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表現形式,并結合現有理論和實踐提出針對性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幼兒;家長;早期閱讀教育
“早期閱讀”是指0~6歲嬰幼兒憑借色彩、圖像、成人的語言以及文字來理解以圖畫為主的嬰幼兒讀物的所有活動。通過早期閱讀幫助他們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進行過渡,對幼兒的思維、語言、想象、個性、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培養。也就是說,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只要是與閱讀活動有關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算作閱讀。對于兒童來說,閱讀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口語的,甚至是觸覺的。
中國的家庭,尤其是城市的家庭,在滿足了幼兒所需的基本生活消費和進一步的享樂型消費后,幼兒的早期成長教育開始受到家長的普遍關注,3~6歲側重于提高幼兒的閱讀和學習能力,因此早期閱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就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作為最基礎的幼兒教育,要擔負起教育的重任,把我們的孩子從電視、電子游戲的迷戀中拉回來,拉近他們與書本的距離,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使他們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分享、學會合作的素質,為其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 家長對早期閱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目前,有的家長在對早期閱讀的理解上存在著誤區:認為早期閱讀就是識字,閱讀是上學以后的事情。可到了幼兒上學以后,家長出現了困惑:為什么幼兒不愛看書?為什么幼兒解決應用題的能力差?為什么幼兒寫作文無從下手,不會表達等。在幼兒園,教師也觀察到有些幼兒不喜歡看書,有些不會看書、不知道愛惜書,也有許多家長反映:我的孩子回家就要看電視,總是靜不下心來看書,不讓看電視就鬧。
教師針對家長在早期閱讀方面的認識和進行早期閱讀的教育方法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時向105位3~4歲幼兒的家長和126位5~6歲幼兒的家長發放了問卷,問卷內容大致包括:家長和幼兒每周一起看書的時間、一起看書的方法、閱讀圖書的種類、家長讓幼兒看書的目的、家長為幼兒挑選圖書的標準等。
教師通過統計調查問卷發現: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早期閱讀重要性和可以開展的年齡認識存在著巨大的偏差,70%的家長把閱讀與識字聯系在一起,認為在學前開展閱讀對幼兒來說太早,是上學以后的事情。
第二,大多數家長不能理解幼兒閱讀活動的正確含義,對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缺乏科學的認識。家長簡單地將閱讀作為教會幼兒識字的工具,認為看文字才算閱讀,幼兒園的幼兒只會聽故事、講故事,不認識字怎么閱讀;看圖畫不算閱讀,根據教師的調查,持這一看法的家長占83%。
幼兒早期閱讀中,幼兒聽讀及相伴隨的思維、智力的發展,對閱讀過程中形音義的結合,幼兒的語言意識培養以及由口頭詞匯到書面詞匯的過渡,從聽到讀再到寫的自然過程等是幼兒閱讀能力培養的奧秘所在。而這些都被功利性的識字所掩蓋,社會上很多填鴨式的識字教學法(目前全國共有二十多種識字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缺乏家庭親子讀書的培養環境。
1.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多(該項支出已經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卻很少在時間上正確的投入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據問卷調查顯示,有的家長不知該怎樣輔導幼兒讀書,對幼兒閱讀活動的指導方法感到困惑,對讀書的目的也不明確,甚至有個別的家長是為了打發時間才讓幼兒讀書的。
2. 家庭環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閱讀的開展,能夠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了書房、書櫥、書桌的家庭比例不到3%。
二、 早期閱讀離不開家庭的輔導,但是家長們卻缺少教育的方法,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多數家長不了解什么樣的書適合幼兒看。在挑選圖書時,或者單純地滿足幼兒的喜好,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書,經常選一些圖畫少且內容不連貫,文字又很多的圖書。這樣的挑選結果造成幼兒閱讀面偏窄或幼兒覺得圖書內容太難看不懂。
第二,家長在指導幼兒讀書時,對孩子各年齡段的閱讀能力發展特點認識不夠,開展的方式針對性差,缺乏有效的過程控制。不能針對幼兒年齡段的特點進行指導,增加了幼兒的負擔。如四歲的時候就開始直接讀名著、機械背誦古詩,讀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經”等……,對于低幼幼兒而言,這樣開卷未必有益。
第三,過早強調將幼兒的讀書活動作為幼兒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工具。在低幼幼兒中大量進行知識性、文學性的閱讀,對幼兒的成長起到了拔苗助長的效果。
三、 幫助幼兒家長開展早期閱讀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指導幼兒早期閱讀是一門藝術,家長只有掌握了這門藝術,才能讓幼兒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第一,幫助家長了解幼兒成長的特點。教師通過家長會、個別交談、家園互動等形式,幫助讓家長了解幼兒成長的特點:從幼兒出生到6個月大這個階段每天為幼兒朗讀是讓孩子熟悉父母聲音,習慣看書,撫摩書,產生對書的興趣,形成閱讀的自然習慣;在6個月~1歲時,給孩子讀簡單的圖畫書,教嬰幼兒認識畫面中的物體和名稱;在1~2歲這個階段,父母要開始每天和孩子一起閱讀至少15分鐘,為孩子讀簡單故事情節的圖畫書,這樣可以發展嬰幼兒的語言能力,擴大詞匯量,發展嬰幼兒的情感;在2~3歲時是幼兒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思維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幼兒的詞匯量應從250個增長到1000個左右,并能從簡單的語句等。
第二,幫助家長了解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閱讀特點。
1. 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讓家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階段有以下特點:
(1)思維具有跳躍性,他們的思維過程常呈現一種無序的狀態;
(2)集中注意的時間開始最多為5~10分鐘,他們不能長時間地保持靜態的閱讀,慢慢才能延長時間;
(3)低齡幼兒喜歡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有重復語言、重復情節,單頁單幅的圖書,到了5歲以后可以看圖文結合的單頁多幅圖的圖書,但這些圖書仍然需要圖意較連貫、文字少。
2. 讓幼兒家長了解幼兒剛開始學習閱讀時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盲目性: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幼兒閱讀的盲目性比較大,把一本書打開,忽地一下翻到中間,又忽地一下翻回前面,或忽地一下翻到后面,不知道看的是什么,幼兒對書的損壞率較高而閱讀率低。
(2)無序性:有的幼兒打開書,不知道先從哪里看,目光在畫面上無序地搜索,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讀懂畫面。
(3)短暫性:有的幼兒看書集中時間很短,不能長時間保持安靜的狀態看書。
(4)缺乏興趣:對看書沒興趣,翻兩下就把書扔掉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有些幼兒養成了過分依賴成人的習慣,在幼兒園里當教師不能和幼兒一起閱讀時,幼兒就不會閱讀,不知道自己能根據圖意來閱讀圖書。(B)有的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的幼兒拿著圖書會認為它和玩具一樣,可以隨心所欲的玩。書可以像普通的紙一樣隨意的折、撕、卷等,只不過書比一般的紙多了一些圖案、色彩和文字,但對于他是毫無意義的,因此他會把書一頁一頁的撕下來,或折成飛機玩、撕成碎紙玩。(C)有的幼兒雖然有閱讀圖書的習慣,但是他閱讀圖書的種類較少,只閱讀一、兩種感興趣的圖書,對其他圖書不感興趣,當然就不愿意去閱讀。如果這時候成人對他提出閱讀其他圖書的要求,他就會拿著書裝模作樣地看一眼之后就跑開了。
第三,幼兒園充分利用家園聯系欄和交流溝通欄向家長介紹閱讀的相關知識,如:早期閱讀不等于識字、讀書時劃指比點讀要好;根據幼兒的閱讀特點如何選購圖書。
指導家長選擇圖書時注意:在圖書中,每一段文字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圖畫,以充分體現該段文字的內容,二者緊密呼應;為幼兒準備故事中人物便于幼兒記憶和理解、內容健康、色彩鮮艷、形象突出,畫面主題大且圖意較連貫、文字少的圖書,能供幼兒和家長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圖書。
第四,結合關于閱讀的專題家長會及家長開放日,通過讓家長觀看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的錄像和幼兒真實的活動過程,進一步向家長展示幼兒園開展的閱讀活動,使家長更直觀地了解輔導幼兒閱讀的具體方法,明確了閱讀的目的。
第五,鼓勵幼兒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制作圖書,使用繪畫和粘貼圖片的方法完成自己的作品。運用幼兒已有經驗和技能,將自己創編的故事、詩歌,畫上(或用生活照片、或剪下廢舊的畫片等)、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的畫面,家長幫助幼兒將自己的語言寫成文字組成一本圖畫書和詩歌集。制作圖書的過程不能簡單地看作是一個繪畫、粘貼等美術活動的過程。其實幼兒在制作圖書時,不僅了解了圖書的結構、書的制作過程,而且還從自己的角度提高了對書的認識和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由于幼兒是和家里人一起完成作品,這也增進了幼兒家里人的感情。
通過這些方法,教師使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觀念及方法,指導家長參與閱讀活動,幫助家長提高了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劍萍.幼兒早期閱讀研究與實踐:上海市浦南幼兒園特色教育透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張明紅.學期兒童語言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周兢.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展及其培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凱瑟·琳斯諾,蘇珊·布恩斯,佩格·格里芬.預防閱讀困難[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周兢主.幼兒園課程指導叢書:語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李明,河南省鄭州市,鄭州市教工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