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蕓 王一旺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畢加索開啟了他繪畫生涯中的新階段—非洲時期,該階段,他對非洲雕塑情有獨鐘,不斷地從非洲雕塑中吸取藝術精華,將繪畫的對象簡化、變形,以此突出感情色彩,從而創造出帶有濃厚非洲氣息的繪畫作品,非洲雕塑的影響使得畢加索進入了獨特的藝術探索時期。本文主要以畢加索的繪畫作品《亞威農少女》為例,研究畢加索是如何將非洲雕塑元素體現在繪畫中的。
關鍵詞:畢加索;非洲雕塑;《亞威農少女》
巴勃羅·畢加索是西方現代派畫家的代表,他1907年的作品《亞威農少女》是最早的立體主義作品,此作品受非洲雕塑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與啟發,很好地體現了非洲雕塑元素在其繪畫中的滲透,因此與他本人其他時期創作的作品截然不同。同時,畢加索繪畫中關于非洲雕塑元素的借鑒對西方美術影響很大,20世紀的西方藝術以及整個西方社會審美都因非洲雕塑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一、非洲雕塑元素在畢加索繪畫中出現的因由
1907年的春天,畢加索結束了在西班牙的美妙之旅。返回巴黎后的某一天,馬蒂斯給畢加索帶來了一尊黑色木雕像,畢加索花了一整晚的時間不停地觀察這個非洲黑人木雕復制品,第二天,畢加索畫室的地面上鋪滿了大大小小的紙張,上面畫滿了眼睛、鼻子和嘴巴,是各種形態詭異、扭曲、變形的素描人像,自此,非洲雕塑元素開始出現在畢加索的繪畫中。畢加索隨即舍棄了他偏愛的藍色調和粉紅色調,對非洲雕塑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一發不可收拾,步入了他繪畫生涯中一個蓄勢待發的藝術時期—非洲時期,這個時期,其構圖、造型和形式語言以抽象幾何為主。
畢加索在特洛卡羅的人種博物館里看到了線條隱晦、造型大膽的非洲雕塑,這些都啟發了醉心于形體再現的畢加索,連畢加索自己也承認:“擺在我畫室的非洲雕刻對我的事業來說比模特所起的作用更大?!雹俜侵弈镜竦男螒B特征十分簡潔明了,表現出了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巧妙運用幾何圖案,圓圈和直線是其始終不變的特點,具有撼動人心的神秘力量。非洲藝術的神秘感和多樣性,以及刻畫物體結構、形狀時采取的特殊方法,都為畢加索的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
二、非洲雕塑元素在《亞威農少女》中的體現
非洲雕塑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形態造型及其造型形式語言的張力表現,形式語言賦予了非洲雕塑堅實的外表和永恒的藝術價值,畢加索從這種無聲的藝術語言中獲得了豐富的創作靈感。
畢加索在“非洲時期”創作的《亞威農少女》(圖一)最具代表性,受非洲雕塑元素的影響最深刻、最直接。畢加索將年代久遠又原始的非洲雕塑元素運用到了《亞威農少女》的創作中,畫面中的人物造型富有節奏感與空間感,外形粗獷,整體或局部的比例與形狀被夸張處理,飾有幾何形圖案,人物的神態以及身姿都表現得非常神奇、美妙。
畢加索把非洲雕塑中形態各異的人物轉換成畫面中的線條,他把畫面中女性的身體輪廓涂成黑色的線,分開了淡橙色的主體與背景,這幅作品的線條時隱時現,虛實相生,含蓄地表現了人物怪異的神態。直視畫面右側的兩位女性,臉部被畫家畫上了粗整的線條,有明顯的立體感,畢加索把非洲雕塑中的立體的通透性與靈性轉化為了二維效果。直視畫面右下方的女性,其頭部、臉部及五官,與整體外形毫不對稱,畢加索用弧線來表示她的鼻梁,將臉分為兩個部分。整個畫面中的線條就像非洲雕塑一樣鮮明,女性的手腳被描繪得堅實飽滿。

畢加索在《亞威農少女》作品中除了借鑒非洲雕塑的人物造型以外,還融入了非洲雕塑的形體特征。從畫面中可以看出畢加索借鑒了非洲女性雕塑(圖二)胸部的造型,他在畫面中也將三位女性的胸部形狀繪成了堅挺的菱形,并沒有塑造為正常的形狀,顯得異常突兀。畢加索把畫面中的女性形態分割成無數塊分割體,把她們的五官畫成了不同角度的組合體,形成了扭曲、變形的怪異形象,整體展現出來的是從多個角度觀察到的同一人體的構造。
畢加索在畫面中也借鑒了非洲雕塑的空間法則,非洲雕塑具有與生俱來的空間感,非洲雕塑人像身體結構的比例尺度、凹凸起伏充分表現出雕刻主體的空間感。非洲雕塑空間形式元素的組織形式與表現技法,被畢加索成功地運用在畫面形狀與結構的塑造和受光面與陰影之間的排列上,在二維平面塑造雕塑式的空間效果較為復雜,畢加索在畫面中用明暗對比、散射光線來表現受光面與陰影之間的關系,從而營造出畫面的縱深感與立體感。
《亞威農少女》作品中的色彩與非洲雕塑的色彩有著相同之處,二者都減少了色彩語言的表達,依靠造型、形體結構而存在。直視左側和畫面右側的兩位女性的臉部顏色看上去比較僵硬、突出。直視畫面右下方的女性(圖三),其頭部色彩參考了非洲面具的色彩設計方法,面具采用了兩種對比最強烈的色彩:白色和黑色,鼻梁將臉部分為兩塊區域;直視畫面右下方的女性,其臉部則用了橙色和藍色兩種顏色,它們色彩搭配的方法是一樣的。直視畫面右下方的女性,其臉部與非洲面具兩者在左右兩側的眉毛亮部與暗部所采用的色彩搭配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鼻梁和眉毛的連接,使鼻梁兩邊的色彩更加融合,沒有那么突兀、生硬。

畢加索對于非洲雕塑元素的借鑒,體現在《亞威農少女》作品中的各個細節上,這是一件十分具有開拓性的作品,不僅是畢加索繪畫生涯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阿爾弗雷德·巴爾說:“《亞威農少女》可以被稱作第一幅立體派作品,因為它打破了自然形式,無論人物、靜物還是衣飾,傾斜交替的平面,都成了半抽象的整體設計,整個平面被壓縮在一個淺層空間里,這本身就是立體派?!雹诋吋铀鲗⒋朔N表現手法運用自如,開創了立體派,并成為立體派的代表,揭開了現代藝術的新篇章。
在完成了《亞威農少女》這幅作品之后,畢加索又萌發了新的創作構思,連續創作了《披紗的裸女》《花瓶》《少女的頭》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畢加索不斷探索著非洲雕塑的美感和形態,用粗獷的雕刻式線條和單一的色調來表現創作主體的形象。畢加索在“非洲時期”創作的繪畫作品都運用了獨具風格的表達方式,借鑒了非洲雕塑藝術的各種形式語言,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

三、結語
畢加索畫室中眾多的非洲藝術品,說明他十分熱愛非洲藝術,其中非洲雕塑所蘊含的宗教信仰和神秘感,對畢加索影響最大。這個時期的畢加索以非洲雕塑藝術為出發點,開啟了二維到三維轉變的藝術創作,將非洲雕塑藝術的粗獷美、原始美融入自身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具有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語言。畢加索在這個特殊時期創作的作品,凝聚了他的創作靈感與獨特的審美思維,它們絕對不是非洲雕塑藝術的翻版,而是將非洲雕塑的藝術元素不斷解構再重建的創作過程,從而引領了新的繪畫風尚。
畢加索對于非洲雕塑藝術元素的借鑒對于當代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也有著極大的啟示,異彩紛呈的現代藝術離不開與其他藝術流派、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只有世界各國之間的藝術文化不斷拓展和交流,才能促進世界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基金項目
福建師范大學 2020年本科教改項目;“基于OBE 理念‘油畫保護與修復’課程建設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I202002070)。
作者簡介
廖蕓,2000年生,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通訊作者:王一旺。
注釋
①海軍:《傳承與更新—現代化主題下的非洲民間木雕》,《雕塑》,2001年增刊第1期,第61-63頁。
②(美)約翰·拉塞爾;常寧生,譯:《現代藝術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2頁。
參考文獻
[1]海軍.傳承與更新—現代化主題下的非洲民間木雕[J].雕塑,2001(增刊1):61-63.
[2](美)約翰·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M].常寧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2.
[3](英)伯格.畢加索的成敗[M].連德誠,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57.
[4]高宣揚.畢加索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5]程曉鵬.論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原始情趣[D].青島:青島大學,2018.
[6]崔慧香.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審美韻致[J].藝術探索,2007(2):53-5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