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對于維持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寶藏,同時又是非常脆弱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有著民族特性的非遺文化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非遺研究。本文以內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族刺繡企業經營者為調研對象,探究了蒙繡企業的發展是否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正向作用、當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有助于蒙繡企業的經營。通過探究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對蒙古族刺繡企業經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蒙古族刺繡企業;經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鄂爾多斯”在蒙古語中意為“眾多的宮殿”,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截至2018年,鄂爾多斯下轄2個區和7個旗,市政府駐康巴什區。鄂爾多斯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數量較多的地級市,是中國最佳民族風情旅游城市。鄂爾多斯文化歷史悠久,是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該地區的蒙古族文化最早形成于成吉思汗大軍進入鄂爾多斯地區時,此后蒙古族宮廷文化在鄂爾多斯得以保留和傳承。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鄂爾多斯文化。這里草原文化濃厚,具有代表性的成吉思汗祭祀、鄂爾多斯婚禮、漫瀚調、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古如歌等,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鄂爾多斯蒙古族刺繡經營與保護發展現狀
目前,鄂爾多斯民族刺繡服飾企業中小企業眾多,基本都是由蒙古族人創辦的,企業經營者包括不同等級的刺繡傳承人和不同年齡段的蒙古族人。部分企業經營者在經營店鋪的同時也開辦蒙繡培訓班,一方面傳承蒙繡技藝,另一方面為店鋪提供穩定的產品來源。不管是哪一類型的經營者都會積極參加各種比賽來宣傳、保護刺繡。目前,蒙繡企業的顧客群體差異較大,年輕的經營者更偏向于擴大市場,面向不同的顧客群體,有的店鋪會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定制產品,他們的產品融合生活元素,更加日常化;而年齡較大一些的經營者則更傳統,他們依靠多年積累的客源,主營產品還是傳統的蒙古族服飾。蒙古族刺繡的人工成本相對較高,耗費時間較長,定制蒙古族服裝最少也要三個月才能見到成品,所以大部分蒙繡店鋪的年利潤并不高。
蒙古族刺繡在2008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蒙古族刺繡產生于蒙古族牧民的生產勞動,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蒙古族刺繡包含了最常見的繡花、貼花以及獨具特色的“套古其呼”(以大小相等且分布均勻的點縫合成不同的圖案紋樣)。蒙古族刺繡除了在軟面料上繡花之外,還會使用牛筋、駝絨線等將圖案繡在皮靴、羊毛氈等硬面料上,方便刺繡品用于生活中不同的場景。蒙古族刺繡藝術作品除了常用的夸張和對比方法外,還包括了概括表現方法和添加表現方法,制作者通過對自然和社會中的人、事、物作細致入微的觀察,將高度概括的圖案添加于各種面料之上,表現出藝術與自然、社會的融合。鄂爾多斯刺繡是蒙古族刺繡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蒙古族刺繡的共同特征,又因為地域跨度廣,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色、豐富的題材內容完善的針線技法。在技藝上繼承、保留傳統的同時,鄂爾多斯的刺繡藝人也為鄂爾多斯刺繡的轉型和創新作出了不懈努力。
蒙古族刺繡在保護和傳承上有不同等級的非遺傳承人認定,有自治區級和旗級兩級蒙古族刺繡傳承人,傳承人不僅手藝精湛,還能培養新一代蒙古族刺繡藝人。蒙古族刺繡手工藝人大多是蒙古族婦女,刺繡曾經是蒙古族婦女的必備生活技能,很多老一輩的藝人手藝精湛,但不通漢語,所以傳承人范圍相當有限。蒙古族年輕人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從事工作的越來越多樣,并且愿意嘗試不同的生活,反而使蒙古族刺繡面臨失傳的危險。蒙古族刺繡發展到今天,對它的保護和傳承逐漸被重視,一部分蒙繡經營者開辦蒙繡培訓班,培訓班學員兼收蒙漢,這種新途徑是傳承蒙繡的重要手段。在多種以傳承人牽頭的非物質遺產中,鄂爾多斯刺繡不僅是眾多蒙古族婦女的愛好,更成為她們的職業。優秀的傳承人在傳承蒙古族傳統文化、彰顯蒙古族刺繡魅力上不可或缺。
近年來,有一部分經營者會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這讓很多漢族人接觸到改良版的日常蒙古族服飾,了解蒙古族刺繡的精美技藝,將蒙古族刺繡推廣到蒙古族之外,不斷提升知名度,進而獲得長遠發展。年輕蒙古族人到各地學習工作之余可將蒙古族服飾穿戴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蒙古族服飾的獨特刺繡將蒙古族文化向外傳播,同時為本地的蒙古族刺繡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推動企業將刺繡運用于更多產品,打開新的市場。
二、企業經營與非遺保護的影響因素
(一)企業經營的影響因素
本文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因素主要從企業經營環境來分析,分為企業的宏觀經營環境、微觀經營環境以及內部經營環境。
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指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對于外部環境的分析一般使用的重要工具是PEST分析法,即結合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展開分析。本文主要考慮非遺保護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經濟變化是否影響了非遺保護意識的發展,現代技術的運用是否會創新非遺產品、增加企業經營品類以及給企業的產業帶來競爭優勢等。
企業經營微觀環境又稱企業的直接營銷環境,包括企業的供應商、競爭者、消費者、政府機構等。對這方面的考察,主要研究刺繡產品是否是本地供應商提供、是否存在行業間的非遺相關活動、游客是否對刺繡產品感興趣等。
企業的內部環境是指企業經營的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包括企業的指導思想、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等。在這方面主要考察企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及保護意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認知等。
(二)非遺保護的影響因素
非遺企業對于非遺保護的作用舉足輕重,它為非遺保護提供了途徑,同時也是載體。從非遺保護出發,考慮企業對于非遺的宣傳是否到位、經營者的保護意識是否強烈。從保護的方式出發,本文主要考慮企業提供的產品是否特色鮮明、具有良好的口碑。
三、結果與分析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對蒙古族刺繡企業與非遺保護互動關系進行了簡單探究,分析了企業經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初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企業經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不同方面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蒙繡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如企業的經營績效、經營者的滿意度等。二是蒙繡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政府對非遺傳承人有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刺繡傳承人根據等級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補貼,同時積極支持刺繡傳承人舉辦活動,部分地區將刺繡與脫貧掛鉤,在政府的支持下免費進行蒙古族刺繡培訓,這樣的活動將很多原本在家的婦女培訓為刺繡企業發展的新力量,不僅有蒙古族參加,很多漢族人也參與其中。蒙古族刺繡目前大部分都是手工刺繡,完工時間很慢,每家店鋪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預訂,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蒙繡,為蒙繡市場提供了新的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經營績效的同時也將蒙繡推廣到了蒙古族之外的群體。除了培訓活動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活動也是經營者們學習進步的契機,大家臨習優秀作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舉辦活動時也多通過新聞媒體等途徑進行宣傳,使更多人對蒙繡有所了解,對蒙繡產品產生興趣。
本地蒙繡企業的消費者群體除了蒙古族之外,也有很多對改良的蒙古族日常服裝感興趣的漢族人,同時外來游客對蒙繡的相關產品也很感興趣。蒙古族刺繡主要體現在民族服飾上,傳統蒙古族服飾大多是長袍樣式,傳統的蒙古族人為了每年的重要場合會定制一身特殊服飾,而現在的蒙古族服飾則更加日常,很多人平時就會穿,年輕人也愿意將這樣的服飾對外推廣;有些游客熱衷于民族服飾,少數企業會接受外地游客的定制,生產手工刺繡的小包、掛飾等,豐富刺繡的運用形式。隨著企業經營范圍的擴大、經營渠道的拓展,蒙古族刺繡也會被更多人認識。經營者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會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口碑,與外地客戶形成可持續的合作關系。
四、發展建議
(一)完善培訓機制,提供相應的教育平臺
有關部門應該認識到蒙古族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好地將蒙古族刺繡與扶貧相結合,組織相關的專家學者為經營者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教育,并組織經營者的培訓活動,提高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對開展刺繡培訓的經營者給予適當補貼。
(二)鼓勵創新蒙古族刺繡相關產品,提升企業文化內涵裝飾
創新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要鼓勵經營者從蒙古族文化內涵出發,對蒙古族的刺繡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可以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使產品更加多樣化。同時店鋪裝修風格也可以融入更多的特色元素,做好產品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
(三)鼓勵、引導企業建立民間組織,積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合作
鄂爾多斯蒙古族刺繡企業較為分散,不同旗區間的企業聯系較少。鼓勵同行業形成一個整體組織,有利于激發蒙古族刺繡產品的靈感,拓寬企業發展的渠道,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關注國家非遺保護政策,與相關部門合作發展。
(四)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提高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自覺性
在鄂爾多斯市范圍內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教育講座,宣傳蒙古族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將一些優秀的企業設立為非遺保護示范單位,能夠擴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
(五)政府應完善保護機制,制定完整的產業發展規劃
政府應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效果,設置民族服飾聚集區,將一個旗區的民族服飾店鋪集中規劃,有利于對外宣傳,同時也更容易提升知名度。

作者簡介
王宇歌,1996年12月生,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農村發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參考文獻
[1]田乙弘.蒙古傳統刺繡圖案在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9(8):13.
[2]包巧云.鄂爾多斯刺繡藝術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7.
[3]項保華,李慶華.企業戰略理論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0(7):70-74.
[4]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途徑[J].文化學刊,2012(5):117-122.
[5]譚啟術.政府該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學習月刊.2007(13):27-28.
[6]湯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法理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