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河南省小麥的種植面積、年產值和農戶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小麥產業在促進該省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保證糧食供求平衡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如何使小麥產業持續發展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擬在分析河南省小麥產業鏈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消費、生產等多個角度探討經濟新常態下小麥產業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針對目前河南省小麥產業鏈存在的問題,結合經濟新常態背景,提出小麥產業鏈優化策略,旨在從理論和實踐上幫助河南省提高小麥產業的生產量和銷售能力。在新形勢下,促使該產業保持快速且健康的發展。
河南省屬于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和秋季日照充足,冬季氣候相對溫和,這為麥苗過冬以及小麥面筋和蛋白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氣候條件;同時,黃河、海河和長江等水系在該省的流域面積多達3.62萬平方公里,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有利的自然條件的基礎上,河南省把握人口優勢和政策機遇,優化種植結構,著力提升小麥的品質,向精細化生產方向發展,近年來,小麥種植業取得較大的進步。
作為我國小麥的主產區之一,2020年河南省小麥產量高達3 753.13萬噸,占該省糧食總產量的55%。其播種面積和產量均為全國第一,為增加該省農業總產值、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保證省內糧食供給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小麥產量的穩步提高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一直以來,河南省大力發展水利和灌溉事業,2019年有效灌溉面積為532.9萬公頃,基本覆蓋了小麥的種植區域,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該省整體降雨量偏少的問題;河南省共擁有大中型拖拉機37.3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51.99萬臺,農用機械總動力為10 356.97萬千瓦,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在促進小麥增收、增效中的作用不斷加大。
以小麥為主要原材料、附加值高的糧食加工業在河南省于近幾年得到了迅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財政部門設立專項基金給予糧食深加工企業以資金和貼息扶持;另一方面,這與招商引資合作發展密切相關。河南省加強對外的交流與合作,2016年引進資金56億元,引進項目92個。截止2016年,河南省的小麥粉加工企業有573家,并在產地、市場、交通、人力等要素優勢的基礎上培育了一批加工型、專業型、流通型、創新型的龍頭企業,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也利于消化陳糧,增加農戶種植的積極性。除此以外,河南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小麥的育種、栽培、加工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實力,同時,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在鄭州建立了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和小麥工程技術中心。
對于小麥的流通鏈而言,河南省合理利用國家財政補助、地方財政及企業配套資金,加快糧食存儲倉庫的維修改造進度,確保工程質量;在此基礎上,為了準確、高效的管理,監測糧食庫存現狀,在鄭州等地陸續建立了多個智能化試點糧庫,并與河南工業大學進行合作,對相關從業人員開展培訓,推進倉儲智能化工作。此外,河南省引導小麥收購、銷售、物流企業的聯合運行,努力完善跨區域物流鏈。根據調查,2016年河南省小麥商品量是2 575萬噸,商品化率為74.3%,糧食經營企業收購小麥343.5億公斤,國有企業累計銷售小麥61.8億公斤,可以看到,由于政策性糧食銷售不暢,小麥的銷售量低于收購量,導致河南省國有企業的小麥庫存量有所增加。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河南省的小麥種植及生產集中分布在延津、南陽、商水、開封、濮陽等市縣。延津縣位于豫北地區,是傳統以糧為主的產糧大縣。從2012年至今,小麥播種面積和產糧穩步上升,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占比逐年提高,吸引了多個食品加工企業落戶該縣,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生產和經營體系,小麥加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南陽市占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的10%左右,但小麥生產的中后期易受到高溫、干旱的影響,加之耕作、施肥習慣及播種方式欠佳,平均產糧與高產的目標仍存在一定的距離;開封市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為小麥,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和總播種面積的66%和36%,由于具有較強的育種、面粉加工和倉儲運輸能力,小麥產業在促進該市農業生產總值的提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小麥產業鏈包含了種植、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具體而言,小麥的種植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基礎設施、農機應用、技術水平、良種引進、種糧補貼等多個要素的影響,參與者主要是普通農戶、農場或種糧大戶;小麥的加工根據復雜程度、工序和附加值可分為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在食品領域,前者主要有面粉等市場集中度水平較高的產品,多數面粉廠僅生產通用粉和等級粉,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后者包括速凍食品和方便面等市場規模較大的食品,但仍處于分散的狀態;小麥的消費分為食用消費、工業消費(淀粉、釀酒、麥芽糖、工業酒精等)、飼料用途和種子用途,食用消費在四者中比重最大,作為小麥最主要的初級制成品,面粉是食品行業的核心原材料,2019年我國75%的小麥用于制造面粉,2019年我國家庭消費占面粉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隨著人口增速放緩,餐飲消費在逐步擠占家庭消費的份額。
經濟新常態的重點在于“新”和“常”,二者分別意味著不同以往、相對穩定的發展。因此,在新常態背景下,要著力優化經濟結構,適度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改變傳統的不協調、不平衡的粗放增長模式。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后,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將發生多方面的改變,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需要發揮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超過需求,生產小型化、專業化和智能化將成為產業的新特征;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凸顯,農業勞動力規模縮減,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才和技術進步,創新在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越發顯現;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差異化、質量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為在全國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環境將更加有序規范、統一透明;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成為必然趨勢。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小麥產業鏈的發展將受到以下幾點的影響。一是農村勞動力減少,畝均產量和總產量的提高更多地依賴于良種培育、種植技術的改進和農業機械的使用;二是消費模式、消費傾向的轉變對優質小麥的種植提出更高要求,小麥加工企業要不斷了解、分析購買者的需求,調整產品價格和市場定位;三是出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考慮,在生產中盡量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在重視產量增長和GDP貢獻率的同時,追求可持續發展,此外,加大工業用領域的研發和技術轉化;四是由于當前及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透明、激烈,企業應重視創新的力量,發掘自身優勢,突出差異化生產,樹立并維護品牌形象。
河南小麥產業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良好勢頭,但仍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關注。一是研發、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與食品生產企業的品質標準體系銜接度不夠,以至于小麥時常未能達到收購標準;二是由于資金支持不足、兼具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科研人員較少、種子同質化嚴重及創新育種的技術利用率低,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都要低于全國的標準水平;三是小麥的供給不能有效滿足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需要,企業往往選擇從國外進口原材料,不僅增加了采購成本,也容易存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不連貫性,降低企業利潤水平的同時,經營風險也被加大;四是目前該省的企業主要生產普通面粉和掛面,專用面粉和高檔面粉的比例較小,精深加工能力較弱,以小麥為原料的副產品加工企業屈指可數。結合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征,可采取以下幾點措施,緩解上述問題。
以小麥種植地的政府為主導,堅持質量興農的原則,統一供種,嚴格把控小麥種源,從種子上提高小麥質量;根據自然條件和區位要素,在適宜的地區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如在氣候濕潤的豫南地區建立沿淮弱筋小麥生態區;修建和維護道路、發展電力灌溉、完善配套設備、推廣機械化生產,從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種植效率。
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門應推廣良種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制定小麥標準化技術規范,提高技術利用的效率;制定適宜人才引進、發展的相關政策,采取校企合作等措施,使科研人員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完善保護機制和創新激勵,全方位增加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引導形成產權保護意識。
河南省政府應設立小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補助資金,專款專用,如建設專門的小麥產業園區,配套并完善倉儲、物流設施;對于種植小麥的農戶,應給予農業種糧專項補貼、保險補貼等;為了吸引外資、促進本地龍頭企業的發展,可以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如對重點企業可采取稅收返還再投入的方法;拓寬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小麥的產業化經營離不開金融支持。具體來說,一是河南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農村金融的重視程度和政策傾斜力度,將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作為優先放寬對象,并加大對其產業化發展的信貸力度;二是開展以專利技術、特許經營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的抵押貸款,擴大擔保物范圍;三是當小麥尚未收獲時,允許農戶以預期產量作為抵押,從農業信貸機構領取維持正常生產的貸款;四是通過政策性銀行貸款、商業性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增資擴股等手段擴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小麥產業鏈的優化既有助于增加河南省的GDP總量、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致富,也加快了小麥產業集約型發展進程,提升產業的區域競爭力。通過對河南小麥產業鏈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產業鏈存在研發的品種與食品生產企業的品質標準體系銜接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于全國標準水平、食品加工企業的需求與小麥的供給不對稱等問題,著力探討了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小麥產業鏈遇到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河南小麥產業鏈涉及的從業者及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品種選育工作,提升科技支撐水平,并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該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