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重慶社會科學院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家長和社會對他們給予厚望,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又有所欠缺,常常會導致多種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排解和消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成為各個高校必備的課程。教育是培養高等階段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目的,這種教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目的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00 后也步入了高等教育階段,00 后普遍為家庭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庇護和寵愛較多,環境、地域、年齡等等也是影響她們心理健康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程度的重要因素。這一代人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千嬌百寵成長起來的,大多數都是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受過打擊和挫折,步入大學之后,一些都要獨立起來,面對知識學習、生活技能提升、團體合作、甚至就業方面的壓力接踵而來,讓他們不知所措,壓力值飆升;與此同時,強烈的自尊心和個性上的叛逆,使他們不易找到一個正確的排解方式,種種因素相互疊加,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厭學厭世、抑郁、暴躁等等負面情緒自然而然的產生,并愈演愈烈。00后是當今大學生的重要群體,因此,高校心理教育的相關工作者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整體,針對個別特殊情況予以特殊對待。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具有目的性的引導,最后讓大學生能夠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健康成長。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和其心理承受能力程度,近些年各高校展開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活動。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較差,心理問題產生主要是由于煩瑣的學習帶來的壓力;大學是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不同于中小學習階段的學習環境一樣,有些學生無法快速適應新環境,從而導致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出現了較大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層面的壓力是劇增,學習方面的競爭力也十分的大,較高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沒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而產生了一些消極的態度,消極的面對學習和生活的結果肯定不如人意。這些問題,包括一些潛伏在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應該被重視,這是讓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的重大保障。專業知識的學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擇業就業創業的選擇等等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然而,這一時期,特別是年級較低的學生,個人經歷較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欠佳,更重要的是,大多父母由于距離、時間的原因不能夠陪在身邊進行疏導,在情緒問題易發時期缺少引導,從而引發心理問題。這就對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思想上要明確教育不僅僅是訓練學生們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還要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給學生的心理樹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全面發展。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還是處于可教育的階段,大部分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如果及時得到疏導,大部分心理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上需要有重大責任心,有針對性的、目的性的對不同學生給予幫助,為將來大學生走上社會有著重要保障作用。
大學期間,學習不像高中時期時時有人監督,現在學習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態度不好、學習上成績差等構成了學習的主要問題。面對這種困惑,首先應建立正確而適度的學習標準,確立適合的目標水平,避免由于期望值過高而造成的過度焦慮。另外應提高自學能力,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制定良好的學習規劃,有效提高學習成績。
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是當代大學生必然面臨的一個難題,往往對此種問題的關注度和需求超過了學習,和別人難以長期愉快相處、缺乏溝通個交往技巧、過分委屈自己等等,對于人際交往缺乏的同學,首先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認知偏見,與此同時加強個性修養,改變自卑、羞怯、不好意思等不利因素,提升自身魅力好人溝通技巧;其次要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確保學習和生活的愉快開展。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產生了正常的戀愛的需求,大學生在校期間談戀愛應秉承自由原則,既不宜提倡,也不可過分壓制。學校應正確引導,培養正確的兩性關系,因戀愛問題造成情緒困擾時,應及時進行情緒疏通,合理宣泄消極情緒,保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保持心理健康。
性格障礙是大學生中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其形成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自卑執拗、膽小怯懦、過度依賴、性格偏激、孤僻抑郁等。這個時候需要合理的疏導,讓其學會正確自我評價,應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應因為缺點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棄。
在跨入社會時,他們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擔憂。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涯,求職需要些什么樣的技巧等等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帶來困擾和憂慮。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是個普遍問題,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單位不如意、擔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經驗而不能勝任等,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以不正當的渠道宣泄出來,如砸東西,刻意酗酒、打架斗毆,消沉厭世等,后果不堪設想,而且朝著消極的一面越走越遠。因此,畢業生應進行職業輔導,調整擇業心態,同時還應學習基本的求職技巧,以便在求職過程中能發揮優勢,最后還應正確面對求職中的種種問題,調整心態,不斷努力尋找機會。
1.群體性自卑
根據有關研究調查可發現,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會長生自卑心理,并且造成這種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如今,群體性自卑成為一種新興的趨勢,但絕大多數的他們也很希望能克服這種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很失敗,家庭條件差,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如意,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值得引以為傲。家庭經濟狀況、自身健康條件、學習能力、朋友圈大小等等都是造成這類群體性自卑的罪魁禍首。還有的會說經濟不良條件會讓他們覺得在親戚好友面前遭到歧視,更重要的是,這類群體性自卑的學生對于改變現狀具有消極狀態,他們自認為現處的環境使得他們跟那些優秀的人不是一條路線上的人,導致他們不愿意接觸那些優秀的同學。
2.個體性自負
群體性自卑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從個體角度來看,其實學生個體的自負情況也十分的明顯,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存在明顯的自負心理。他們會對自己的實際水平沒有一個完全的認知,覺得自己唱歌很好聽,特別的厲害。當然,造成這種情況還是由于一種盲目的自信。還有的學生會認為自己十分優秀,成績不錯,然而別人只不過運氣很好才會得高分。但是,這種盲目自信的結果會發展成自卑,進而希望得到改變。
1.觀望的職業規劃
根據研究各項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師范生雖然已經選擇了教師行業,但是對著職業選擇持有給觀望態度,很想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有的學生會認為他們很想明確將來要進行的職業的方向,但無能為力,只能被動的走每一步。更重要的是,這種請款訊在一種盲目跟風的現狀。也有非師范的學生不知道將來做什么,盲目跟隨大眾考取教師資格證書,其實他們初心不是當一名人民教師,只不過還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但他們還是很渴望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職業。
2.失望的專業選擇
根據最新研究發現,一半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在大學所學的專業表示悲觀情緒,聲稱自己后悔報了這個專業。例如,有的說自己其實不太喜歡理工科,而是偏向文學,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專業,當初報選理工科是因為就業前景比較好,但實際學習情況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以上這種誤選專業的現象導致學生從思想上持有消極態度來面對學習,那么對整個大學學習生活有著很大影響。一些佛系生活也會應運而生,有些人只想混到畢業證書即可,渾渾噩噩的度過大學時光,對所學的知識掌握一般。還有一部分學生會當機立斷放棄自己原本選擇的專業,從而轉向轉專業的方向看齊。
1.親密卻相隔萬里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學生通過網絡來聯絡他們的朋友,有些會認為能理解她們的都是生活在遠方的同學朋友們,不同城市的大學本身就有著不同教學模式,互相分享帶來的新鮮感可以她們感到快樂,還有那些來自遠方的祝福和關心,特別是收到來自遠方朋友的信件、禮物等等往往會讓她們特別快樂。
2.陌生卻近在眼前
與來自遠方朋友的幸福往往格格不入的確是近在眼前的陌生。大學生的宿舍情況很明顯突出了這一點,有的學生會吐露大學學校里,大多數人都是各自忙各自的,沒有人有這個耐心去互相了解興趣愛好,一般都是跟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社團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跟舍友一起玩。
為了有效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有效的提升和優化大學生的素質水平。高等教育集團需要對大學生展開一系列的人格輔導,從整體和個體分別開展,這一過程需要高等教育集團注意兩點問題。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人格特別測試,精準鎖定住那些自信心、自尊心低下的,不能夠正確看待自身優缺點,情緒容易失控等等心理健康狀態不佳的同學。重點對這些同學進行一定的人格團體輔導培訓。再者,具有針對性的、目的性的設計相關人格團體輔導策略,階段性的訓練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自我認識、接受、改正這些不良心理,團體成員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訓練氛圍。
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角色地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首先,在生活技能方面需要有一個提升,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多方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會導致大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新生活;其次,組織活動,加深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了解,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共同幫助走過迷茫期;最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處,幫助學生正確積極的評價自己,在不用環境下客觀評價自己及他人的優缺點,不要因為短處的存在就自卑和自暴自棄,而是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
由于大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不能夠具有長遠性的進行自我生涯規劃,這就要求高等教育集團需要研究并制定一套符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的生涯規劃指南。從評估、選擇、指導、發展四個環節入手,環環相扣,有效引導學生對未來職業有個初步的認識,進而更好做出自我生涯的規劃,幫助學生有個穩定的心態,堅定的決心,專業的技能來面對未來的抉擇。
本文針對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明確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可能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對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條件,是家庭和睦的基本需求,更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推進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