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深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城鎮化效率低下這一實際問題。在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如何全面提高沈陽新城鎮主義的發展效率,使其適應新常態發展的基本需求,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沈陽的城鎮化是在數量優勢的發展觀下驅動的,造成了許多問題,降低了運營效率,并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未來的沈陽新型城鎮化進程將采取針對性的發展戰略,以提高沈陽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效率,并達到協同,均衡的發展效果。
從綜合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沈陽第二產業比較發達,迫切需要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于城鎮化是隨著工業化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發展的,因此第二產業是促進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在2017 年綜合經濟指標中,沈陽以49.9%位居第二產業之首,排在第三位,比第一名長春低3.3 點。但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1720 元,位居第13 位,比杭州的第1 位低12912 元。在15 個副省級城市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三產業的緩慢發展和沈陽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正在限制著城鎮化的發展。從公共服務的角度看,醫療資源的供應水平較高,對科學和教育的財政投資水平較低。在2017 年基本公共服務指標中,沈陽每千人擁有7.4 張床(按常住人口計算),在15 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五。沈陽的第一名少了1.9 名,金融科學與教育支出人均1737.8 元,排名第10位,比沈陽市第1 位少2195.6 元。可以看到,與發達城市相比,同一個城市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很大的差距。
作為沈陽長遠發展的主題和重要起點,新城鎮主義對于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揭示與其發展狀況有關的矛盾,將有助于為今后制定新型的城鎮化發展效率改善策略提供指導。
當前,沈陽的城鎮化已從快速發展階段轉變為穩定發展階段,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城鎮群,城鎮格局已從空間分散型轉變為空間緊湊型,并在逐步變化。這個階段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穩步推進,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系的制約,城鎮化率逐年提高,但城鎮化的真實水平卻沒有提高。同時。新型的城鎮化顯示出越來越光明的發展前景。從宏觀層面看,沈陽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計劃指出了從戰略層面到微觀層面許多地區,城鎮的正確發展方向。為了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步伐,我們正在逐步引入我們自己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計劃。事實證明,新城鎮主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動機以及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適應新常態的社會背景,全面提高新常態的發展效率,已成為新都市主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
一是不同城鎮層次之間的矛盾。在城鎮化進程中,資源的流入導致沈陽的發展比較迅速,但是一些小城市沒有得到大力的支持,并沒有享受大城市的擴散作用。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差距將擴大,矛盾將更加突出,這將不會導致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及其效率。二是城鎮發展與農村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資源大量流入城鎮,出現了“空心村”現象,這顯然違背了城鄉一體化和城鄉合作發展的初衷。第三,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由于發展初期規劃不完善,經濟發展熱情不足,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盲目遷移現象嚴重,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不力,出現了矛盾。現階段的工作不僅是解決這三個方面的矛盾,而且是制定總體規劃和效率提高策略,以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與傳統的城鎮化相比,沈陽新城鎮化具有很大的意義,并提出了更多的戰略要求。首先,我們堅持認為新的城鎮化把人們放在第一位。在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們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不再僅僅是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而是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對新型城鎮化,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相應要求。從事物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我們將提高其發展效率,滿足居民對優質生活的需求。第二,新型城鎮化是建立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上的。城鄉矛盾的不斷加深和城鄉發展不合作的格局,對城鄉總體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優先發展的城鎮化已轉向綜合城鎮化。城鄉發展,以及從不平衡的城市化向平衡的城市化的過渡。第三,新型城市化堅持工業與城市的融合。由于工業城市分散化的進程,城鎮化的質量正在下降。新型的城鎮化必須徹底消除工業城鎮分化的現象,并實現向工業和城鎮融合的城鎮化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以城鄉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沈陽城市和集聚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村莊來說,自然和勞動力資源的大量涌入以及城鎮勞動力資源的不當使用不僅使城鎮化進程不健康,而且使村莊本身的發展不被重視。而且,根據資源的利用水平,農村居民不得不到城鎮去工作,放棄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鄉鎮之間存在重大矛盾,合作更加明顯,自然,城鎮化進程就不會高。為使新常態良好融合,采取適當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和正確的發展戰略,整合城鄉資源,顯著提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效率,扭轉上述局面,協調城鄉發展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格局。總體而言,應該鼓勵和促進優先發展的轉變。